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在汾河边成长

  我出生在太原,是喝汾河水、吃府西米长大的。

上世纪40年代,每逢春秋两季到来的时候,妈妈抱着牙牙学语的我仰望天空,妈妈的手指着大雁让我看,那灰黑色的大雁“呱呱”、“哽哽”地叫着,一会儿排成一行,一会儿又变成一个“人”字,从从容容而有节奏地飞着……妈妈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大雁顺着汾河水向北飞,是大雁回来了,春天来了,咱们暖和了。大雁要是顺着汾河水向南飞,是大雁走了,咱们这儿就快冷了,冬天就要到来了。”

上小学时,我家迁到了万柏林区十六村,是晋机的职工宿舍,南临东社村,北接三给村。汾河西岸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民祖祖辈辈靠种稻谷为生。收割后,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背上几十斤到厂矿宿舍叫卖。那府西米的香味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消失,反而奇迹般地残留在我的记忆中。但那米香到底怎么香法,我却说不清道不明,更是写不出来,只是记得起那时只要一吃白米饭,肚子胀了却还是想吃,没个够的时候……

每逢星期天,宿舍的男孩千方百计地从各自家里逃出来,背着父母三五成群地跑到汾河西岸那绿油油的稻田里,脱个光不溜,跳进纵横交错的水渠里,学游泳、打水仗,偶尔还能抓几条小鲤鱼和小黄鳝。

每逢夏季,那黄色的滔滔汾河水,哗啦啦地向南奔腾而去。如遇暴雨,汾河的水便像脱缰的马咆哮着,树干、树枝和不知从上游什么地方掠夺的各种农产品随着滚滚的汾河水南下。雨季过后,汾河的水又乖乖地退回到那宽阔的河滩中间,斯斯文文地唱着那哗啦啦的流水歌,不紧不慢地向南流淌。此时,汾河滩的野芦苇、茅草、各式各样的植物便狂长起来了。那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和紫色的各样花朵绽放了,均匀地点缀在汾河两岸的绿丛中,随着风儿轻轻地摇摆着,蜜蜂、蝴蝶在其中飞舞。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的各色各样的小鸟也在草丛中、树林中筑窝、产卵、生儿育女了。还有那成双成对的灰鹤,沿着汾河低低地飞来飞去,或者成双成对地站在小渠边或稻田里,时刻准备捕捉游到脚下的鱼儿。

1959年,我考上了高中。就在这一年,山西省政府决定修汾河水库,市教委决定全市组成一个团参加水库建设,我们十中选了50名,我是其中一员。学生团在静乐县水库工地睡帐篷,吃玉米面馍,拉平车、筑土坝,整整干了两个月。回到家时,连妈妈都差点认不出我来了,妈妈又心疼又好笑地摸着我的头说:“我还以为哪里来了个黑小子呢……”

当时,水库的总指挥向我们参加修汾河水库的全体人员承诺:“等汾河水库养上鱼,凡修水库的人,每人给你们吃一条!”而今51年过去了,承诺的人驾鹤而去了,等吃鱼的人还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如今的山西人吃鱼已是家常便饭了。我总想去汾河一库看看,但一直未能成行。去年,我女儿说汾河二库好,带我去了那里。当我踏上那现代化的水泥大坝时,真是感慨万千。想当年修汾河一库时,靠的是人山人海,靠的是镐和铁锹削平几座山头,靠推拉小平车筑起一座拦洪大坝,那哗啦啦的汾河水被拦在了山沟里。

昔日的汾河留给我们的,只有那风起沙扬的老河道了。我儿时戏水、抓蚂蚱、拾鸟蛋的那一段汾河滩,经过改造,成为景色宜人的景区。现代化的滨河路改善着太原市的交通状况,几座天桥宛如雨后的彩虹横跨两岸。每逢阳春三月,滨河路两旁的杏花、桃花、迎春花争奇斗艳,衬托着那池清如明镜的水,着实醉人……每逢此时,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们是一定要去走走、看看的,兴致来了便喊上几声,唱上几句,心情畅快之极。

本文来源:晚报;本文作者:吕贞元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