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桃园三巷的记忆

  桃园三巷原来根本没有这么长。东起市政府的南墙,西边顶多到如今的秀水商场那一带。早年间,市物资局和外贸局两个机关合在一个院子里办公,就在巷子的西头。若再想往西,就走不通了,几间平房几堵土墙以外,是人家水西关大队的菜地和桃园。三巷机关不多,主要是供居住在两边宿舍的人们行走出入,一天到晚安静得有些不像话。晚上在三巷行走,连自己的喘气声都能听得到。

    “文化大革命”后期,先是物资局搬到了新建路,后是外贸局也离开了这里,原本安静的桃园三巷就更加地安静。

    安静的日子没有持续了多长时间,后来修筑桃园路给桃园三巷西延带来了机会,才使得它有了和另外几个巷巷一样的长度。

    桃园三巷知名度的提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19823月,太原日报社办公大楼经两年建设,鹤立鸡群般矗立在三巷西面,报社便从市委大院搬到了这里。二十多年前,报社还是全市的舆论中心,舆论中心到了三巷,三巷知名度虽不能说是振聋发聩,那也是与日俱增。

    但报社初到三巷之时,许多人还并不知道,三巷西半段的道路也还是崎岖难行的土路。虽已动工修建,可数日不见进展。那时节,《太原日报》的一版上有个专栏,叫“晋阳纵横”,专门登载记者见闻和读者来信,批评一些丑恶现象。标题常常采用四六句排比式,很受读者欢迎,社会关注度也很高。有一天,一位五六十岁的老汉十分冲动地来到刚迁到三巷的报社,粗喉大嗓地嚷了好一阵,我们与他反复叮对,才搞清楚他要说的两条意见。原来,他本来只是带着一条意见来报社反映,说他坐公共汽车花钱买票却让售票员骂了一顿,气得不行,想叫报纸为他伸张一下正义,批评公共汽车的服务质量。没想到,来找报社,好不容易打听到三巷,路上却让到处横流的柏油把鞋给粘掉了。一条意见变成了两条意见。于是,太原日报第二天的 “晋阳纵横”专栏就以“服务质量差,花钱买挨骂;大路行走难,臭油把鞋粘”为题,发表了老汉的遭遇。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这篇稿件发表后当天引来了两拨人,一是那位老汉,嫌没给他登在头版头条位置,大为不满;二是市政公司来上门赔礼道歉,说是不知道报社已经搬到三巷,表示立即为工程提速。从此,三巷就比从前“阔多了”。环保局、劳动局、百货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一些大大小小的商店、饭店相继到三巷落户,市里的好些机关也在三巷建宿舍,把个三巷推动得着实与从前不能同日而语了。

    1983年,干部队伍第一次大调整,许多老干部退了下来。每天早上,桃园三巷的小桃园就成了老干部们晨练活动的场所。那时候流行着一句话,叫老干部是国家的财富,话听得多了,总觉得是一句口号。偶然到桃园晨练,听这些曾经的书记、局长、处长们海聊官场经历和人生感悟,你会觉得这些人确实是财富,甚至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一天早上,几位老干部争相述说着怎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把握好一个“不”字的体会,一个说:“上马路不和警察一般见识,上班不和领导一般见识,回家不和老婆一般见识。”一个说:“要说‘不’,我是不和三七二十五的人共事。以前,有个县太爷坐堂,见两个人撕扯着跪到堂下,老爷问所告何事,一人说,我说是三七二十一,他非说三七二十五,求老爷明断。县太爷惊堂木一拍,喝道,你跟个三七二十五的人说事,不打你打谁?叫衙役打了他三大板。你想,他连三七二十一都翻不清,你能跟他说成个甚?”还有一个说:“我是不和‘猪’摔跤,那些存心跟我作对的人,在我眼里就和猪一样,我要接他的招,就等于在和猪摔跤,摔的结果是双方都一身泥,而一身泥的结果,正是猪所喜欢的。”

    曾经有人说桃园三巷的晨练场是贝多芬俱乐部,很有些贬低之意,我不能苟同。听老干部聊天,听他们讲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多吸收那些有营养的东西,那是大学课堂上都无法听到的啊!

本文来源:晚报;本文作者:战富国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