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古县城的记忆

  我们当地人口中的“城”,是指古太原县城。若有人对你说“进城去”,那他就是去这个离村只有5华里的县城,而不是30余里外的省城太原或某个大城市。

从记事时起就常“进城去”,远远地从一大片苇田的苇稍尖上,就能看到那整整齐齐的城墙,似乎高不可攀。当穿过那一连两个的城门洞时,黑咕隆咚的,嗡嗡的回音不知从何处传来,令人生出一丝恐惧感。那些叫不上名堂的寺、庙、观、阁巍峨而神秘。当然最喜欢的是同大人一起进城,不但能买上风车、不倒翁等玩具,还能吃上桂花元宵,全羊杂割,甚至还能买个既能吃又能挂在墙上欣赏的炉食马马呢。如此这般,觉的县城跟乡村就是不一样,果然是“大地方”。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县城度过的,太原二中就设在东街的文庙里。我们邻村的学生都是“跑校生”,除了假期和星期天外,便天天“进城”。放学后就到处乱玩,一不小心就会闯进一座有影壁和精美砖雕、窗棂的深宅大院,东瞅西看之间猛听得一声断喝“闹甚嘞!”便落荒而逃。回想那个断喝一声的人,如果是胖子,一定是个老地主;如果是瘦子,必是奸商无疑。那时懵懵懂懂,不懂世事还自以为懂,便也生出了许多疑问。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古旧院子,难道真是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傅山先生经常出入的段宅?那几间东倒西歪的房子,真就是明代朝廷重臣王琼的府第?至于那些牌呀匾呀,是哪位名人的墨宝,有什么内涵却怎么也琢磨不出来。登上城墙时,冒出的想法更奇怪,想到的是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惨烈战斗场面:这城墙上可曾架设过云梯?城砖上可曾抛洒过壮士的鲜血……

世事沧桑!在那些已过去的不正常岁月里,古县城中不该消失的东西却消失了不少,那雄浑的城隍庙,那高耸的宝华阁,那十二座古色古香的牌坊,那东、南面的两组共四道城门。县衙门变成了学校,隆恩寺成了鼠雀出没的粮库。甚至娃娃们喜欢的泥制不倒翁和炉食马马也不见了。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城砖的去向,被车拉担挑一扫而光,一部分散落民间,一部分运到我们村北,盖起了一座公社猪场。当看到那些大小黑白的猪们,在用城砖砌的猪圈里哼哼着拱来拱去时,有谁会联想到什么云梯和鲜血……

当我已敢对年轻人自称“老夫”,并向他们讲起当地的历史文化时,的确我已对县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大街小巷中的深宅,却是晋商大院,也是明清古民居;那些匾额、牌坊等都有着各自的名堂和说道;那些名人故居也都有着扎实的依据。特别是太原县城建于明代之初,就建在宋初被平毁的古晋阳城遗址之上,因此便传递着古晋阳城的许多信息。当然,那县衙、文庙、关帝庙等与其他所有的县城大同小异,但有的东西却是其他县城所没有的。甚至县城的整体布局,也是受唐玄宗李隆基咏晋阳城的诗句“城池凤翔余”的启发而设计的,故也被称为“凤凰城”。如此看来,古太原县城分明就是古晋阳城的缩影和延续。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来源:晚报;本文作者:李海青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