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记忆中的老太原

  对于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事物总是埋藏在记忆深处。太原,无论是生长于斯,还是中途邂逅,它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有着重合或交叉,默默见证我们的成长、衰老,爱恨和悲喜。记忆中的老太原,不同的感受描绘出不同的面貌。无论怎样的叙述,我们都能从中感觉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亲情般的关系。本期选取的稿件都是童年时的回忆,所以称之为“儿时太原”。

  小学时代菜园村

  松鹤(男,83岁,退休教师):上个世纪20年代,我在王菜小学入学,学校正位于今天的菜园商场。当时叫做善法寺,山门进去是四大天王,四进大院,后大殿有三尊泥塑大佛,高约3米多,教室在东厢房,一位老师,20来个学生各个年级混在一起,比我大的还在背线装四书,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用国文第一册,有了新教材。

  那时菜园村分为东西两部分,被官道隔开。东菜园在今有体育馆南的菜园街,共不足20个院落,西菜园在今旅大宿舍,不足10户人家。全村人口300左右。沙河以北是牛站,善法寺南是王村,比菜园大,有500人。东界狄村唐槐,中间是广阔的原始草原,大营盘刚建筑完成,菜园村西是大南关和小南关,房屋近处种菜,远处种谷,玉米、高粱和糜子种得不多,到处荒滩草地,可谓地广人稀。

  菜园村不过二三十年历史,原名萧家营,明清地志曾有记载:该地盛产蓝靛,全国知名。有座千年古寺,叫作崛寺,正在今天双塔西街山西新华印刷厂的位置。

  崛寺山门朝西北,正对崛山,崛寺曾有过辉煌历史,僧侣众多,香火极盛。佛乐队全城知名。寺在沙河南岸,人称和尚坟,大小形状不一,共有数十座。低处有砚瓦池。据说,郝庄塔的影子早晨能拖到这里,塔是笔,此为砚。往北便是满洲坟,正是今天的青年路。

  菜园村有观音堂,历来为村公所,坐西朝东向着崛寺、善法寺,人称接待寺,最初都是附属于崛寺的。菜园村本来是崛寺的菜园,后来寺庙败落,整个农村凋敝,萧家营才改名菜园村。

  崛寺内曾有不少古碑,据说曾记有该寺来历,崛山上的崛寺在平定州,铸造的青铜古佛、文殊、普贤骑兽像,运来太原府走到萧家营,拉车的骡马,任吆喝鞭打,就是拉不动。人们说:菩萨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了,才决定在此兴建第二座崛寺的。解放以后,崛寺更加破损。菜园村在上级指示下,将两座菩萨像和观音堂的韦陀铜像一并送往省博物馆二部。

  百年沧桑,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特别近十年,菜园村已成为寸金寸地,人口密度空前提高,儿时记忆愈益遥远了。

  日寇铁蹄下的太原城

  李富斌(女,73岁,矿机退休职工):我是1944年夏天初次来太原的。那时太原还在日寇侵略统治之下。当时我14岁,来太原考初中。因为日寇的统治,全省各县都没有中学,小学毕业后,要考中学,就必须来太原。尤其是女孩子要上初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学校就是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虽然当时太原还有太师和太中等中学,但因日寇统治时期实行男女分校,女生不能进男校。

  当时太原有城墙,城四周有八个门,但许多门都不开,只有小南门(当时叫首义门)开着,门上站着警察,有日本警察,还有女警察,每个进城门的人,都要经过审查,有时还要搜身。城中非常萧条,商店很少,只有首义街(现在五一路最南端的一段)和柳巷比较繁华,只要走到现在的山医大二院这一带就人烟很少了。我于1944年考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地址是在国师街,就是现在的第二外语学校。当时学校很小,只有几间平房,高中是师范,全校也就是二三百学生。有两个日本教官,他们并不给学生上课,日语课是主课,讲课的都是中国老师。日本教官,实际上就是控制学校和学生的特工。每个新入学的学生,一进校,日本教官看到你就能叫出你的名字来,说明他们预先早就作了细致的工作。日本教官很野蛮,他每天早晨要集合全校师生训话,他不大懂中国语,要有一个中国日语教员给其翻译,如果在他讲话时,有哪个学生不听训站,有一点小动作,他会跳下讲台,打学生耳刮,学生们既恨他又怕他。

  在学校政治空气很紧张,冷不防就会受到迫害,我在那几年的学校生活感受到了有生以来的最大不快,因此当太原临解放前,我便离开学校回到了我的家乡太谷县水秀村。

  最难忘桂花元宵

  石受文(男,59岁,医务干部):1954年,11岁的我随母亲、妹妹来到省城,和在这里谋生的父亲团聚并定居。当时父亲在钟楼街路南一条叫“老鼠窟”的巷子摆棉花摊做小生意。我在校尉营小学(当时叫一完校)上高小,下午放学后出校门左拐向北步行三分钟就到了父亲的小摊上,常到旁边的“恒义诚”甜食店去吃桂花元宵,一角钱一碗可吃五个。听父亲讲,“恒义诚”是个老字号,掌柜的姓申,当时就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夏天(5月至9月)卖凉糕、麻团,春秋冬三季卖元宵,加工讲究,美味可口,是太原有名的小吃店。人们一般都说“老鼠窟”的元宵好,“恒义诚”的店名似乎被人遗忘了。

  说来也怪,当时只有一种传统的桂花元宵,就是百吃不厌,面白细软,芝麻冰糖桂花馅,咬到嘴里甜而不腻,香味绵长,一直是我喜欢吃的甜食之一。小学毕业上了初中、高中,离钟楼街远了,但一有空就会到“老鼠窟”来一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也涨了价,由一角到一角五分、两角、五角直到一元钱,元宵馅品种也增加了不少。我只要路过,总想过去吃一碗,但最终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感觉。原汁原味的桂花元宵,多么让人留恋啊!

  我家就在田边住

  黄立新(女,35岁,职员):最怀念儿时的稻田,那些曾给了我无数欢乐的庄稼们,你们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过了胜利桥一直到西宫,一大片都是稻田,田间还有林荫道,蛙鸣蝉声不断,我的童年和现在的小孩子们比起来简直幸福到奢侈。几乎每个早晨我都会去田间跑步,问候那些种在田垅上的毛豆们,草丛里也总有许多正睡觉的小小青蛙被我的脚步声惊醒,扑通扑通跳入稻田,一转眼无影无踪。

  兴华街在当时只是一条不宽的柏油路,汽车很少,有时累了就会沿马路回家。路旁种着许多蓖麻,叶子宽阔可以摘一片做草帽,蓖麻子儿可以串成串黑夜当灯点,哔哔剥剥散发着好闻的蓖麻味。时常会遇到马车,那种低低的板式马车,很容易就能坐到车子后面,一路晃晃悠悠回家,别提多美了!车把式也从来不会骂我们一句。唉,民风淳朴呀。现在想起来也不由感慨两声。

  现如今,在我的稻田上种出了无数水泥丛林,兴华街宽阔笔直,人来车往热闹非凡。看着我从小长大的太原幼师也从一个普通中学变成了可以同时容纳好几千学子同时就读的桃李满天下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我们2500年市龄的城市一样越变越美,行进的脚步永不止歇。

  家住红楼大杂院

  王之保(男,65岁,退休教师):小时候时我家住在天地坛正街红楼大杂院西楼二层的两间房里,大伯父家在红楼院东平房养着一辆马车,为搬运公司拉货赚钱,起早搭黑,日夜辛劳。

  红楼大杂院真够杂,由前楼院、后楼院两院组成,住有百余户人家,楼下人们养的车马有十几辆,嘈嘈杂杂,混乱不堪。前后院敞开的楼门洞,进出都得小心。这里的住户有三难:一是吃水到楼外面排队抬水;二是楼院东南角公厕脏乱不堪;三是安全得不到保障。说是住着楼房,由于全是红砖实砌,一点舒适感也没有。当时十一岁的我,有两件事至今不忘。一件事是跟随大伯父看丁果仙的戏,好像是《打金枝》。那时丁果仙住在天地坛四巷,离我们很近,伯父常看果子红的戏,平素和丁果仙碰面也说几句话。谁知戏场里我一句也听不懂,只吃了些瓜果就昏昏睡去。回家路上,由于下雨路滑,道路泥泞,一里路竟跌了好几跤,我发誓再也不去看夜戏了。

  第二件事是大伯父养的马车在一夜之间让贼卸走了一条刚换的新轮胎。伯父急得团团转。这时有人介绍来个穿长袍戴眼镜的“赛神仙”,说找一个10岁左右的童子,他施法就能找到破案线索,寻到失物,当时,伯父就把我叫到“赛神仙”跟前,由那长袍先生摆布,只见他用黑笔在自己手心上边画边念叨咒语,然后用这只手捂住我的眼睛问长问短,说“看见了吗?”“在哪个地方?”“做什么?”然后又引我到红楼外转一遭。回来又给大伯父说如此这般,二日内保险能找回新轮胎,结果白赚了大伯父的钱,那条新车轮胎一直也无下落。

  1955·狄村小学

  刘大寿(男,60岁,退休干部):狄村,唐朝名相狄仁杰故里。

  1955年,我在狄村小学读三年级。

  校址在高阳寨。它突兀而起,高出南面的殷家沟、西和北面的张家巷二三十米。唯其高,村民说:“高阳寨,刮起风来没人在”;唯其高,校园里惟一的一口水井从井口看不见水面;唯其高,晴日西望,玉带般的汾河和太原盆地的沃野尽收眼底;唯其高,这里曾是我军解放太原时必须攻占的制高点,它的东面不足百米远就有被我军炸毁的阎锡山部的梅花碉,而崖下十几孔黄土窑洞里放着数百名解放太原时牺牲的我军指战员的棺木……

  1955年,那是个红红火火的年代。共和国是年轻的,学校教师多数是年轻的,人们的心劲是年轻的。

  清晨,当我们这些孩童迎着朝阳走向学校的时候,我们的父辈——不久前才在附近建成的几座工厂的干部们却已从狄村小学的课堂里走出。他们在我们上课前或下学后在那里补习文化课或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当我们上课间操时,年轻的教师李培贞、曹新民等抬出脚风琴,手拿沙锤、响铃,吹着笛子合奏出动听的广播体操乐曲。当我们把星星火炬旗帜插在梅花碉中心母堡,过队日缅怀革命先烈之时,我们唱的歌是: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

  继续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