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三叹红土沟

  乘公交车在建设南路五一机器厂站下车,向东穿过铁路涵洞进入一道长近1公里的山沟,这就是红土沟。

    一声叹息:世界变化咋这么快!名声久远的红土沟怎么竟在当今的地图上不见了影踪?如今,沟口立的路牌上标注的是“南十方街”,在《太原市区街巷地名图》上标注的也是“南十方街”。须知,第一、红土沟因其土质的颜色如红萝卜般而得名。红土沟的红土是优质烧土,土中多白丝,粘结度高,是早些年人们和煤泥打煤糕的优质配料,附近十里八乡的老人们谁不知道!第二、红土沟的尽头有着历史悠久的白云古寺。就连9年前才出版的《太原市志(一)》还记载着白云寺“位于城区南端的红土沟”。第三,这红土沟在傅山先生的书信里提到过,而这封书信又被鲁迅先生的日记转引过。试问:太原像这样名气大的地名有多少,怎么就能说没就没了?

    再声叹息:红土沟清静肃穆的佛地情调哪里去寻?记得上世纪50年代时,盛夏进沟,满目芳草茵茵,树木葱茏,清凉之感油然而生。进沟约二百米许的开阔处,有为圆寂的高僧大德修建的墓塔二十余座,隐在苍松翠柏之中,犹如电影《少林寺》中的塔林。再往前行,两侧高崖夹峙,崖下是间间窑洞。几户农家,绿篱作墙,瓜秧攀缘,鸡犬之声相闻。沟尽头坐北朝南依山势而筑的白云古寺映入眼帘,或晨钟,或暮鼓传入耳中……可恨“文革”初起,红卫兵来,扯“破除四旧”的大旗,将拔河用的粗大绳索套上一座座墓塔,“一、二、三”齐发狠力,墓塔在连连的轰然声中倒塌,无一幸免。白云寺内,木雕泥塑被打砸得一片狼藉,连殿内墙壁上的电线都被扯得七零八落,净业庵窑洞上方横七竖八地刷着黑字 “打倒假尼姑×××”……

    三声叹息:傅青主的遗迹何处去寻?傅山从55岁到73,侨居白云寺北不远的松庄18年,白云寺曾是他常去之处。先生曾有这样的话:“姚大哥说,十九日请看唱,割肉二斤,烧饼煮茄,尽足受用。不知真个请不请?若到眼前无动静,便过红土沟吃两大碗粥也好。”“过红土沟”,自然是去白云寺;“吃两大碗粥”,便是去会那里的僧道朋友,足见傅山先生与白云寺关系的密切。鲁迅先生在日记中抄录了这段话,称“语极萧散有味”。白云寺,始建年代不详,但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即已香火鼎盛。寺中住持雪林、天泽都曾是傅山先生的好友。白云寺中曾有“侨黄真山”——傅山书“续建净业禅院碑记”,傅山先生书撰“净业庵天泽和尚墓碑”、“荼毗羊记”,并有五言“怀雪林诗”。然今日这些竟都不知去处。可叹!可叹!

    白云寺今为太原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原山门、过殿、大雄宝殿等都已得到修葺外,正在兴建新的佛殿。善男信女不绝于路,晨钟暮鼓日日又起……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本文作者:刘大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