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平阳路,城里城外的故事

  平阳路,一条很年轻的路

    几十年前,如果你在这个时节里站在平阳路和长风大街交叉路口的位置,身边不会有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蓝天白云下只有“茫茫水面稻苗青”,闻到的是泥土的清香……这样的景象,到如今只能靠想象了。

    在太原的街巷历史中,平阳路是一条年轻的路。平阳路北起南内环街,与之相交接的有南内环街、寇庄南街、王村南街、亲贤北街、学府街。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原土路基础上铺沙砾路面,宽7米;1971年修小店路时,改铺沥青贯入式路面;1982年,拓宽路面至17米,修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并正式命名为平阳路;1994年,平阳路再度拓宽为4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在,平阳路南延和小店的人民路相接,南延的这一段被称为平阳南路。仔细对照太原城区地图,就不难发现,寇庄、王村、亲贤、杨家堡、大马、殷家堡、小马、嘉节……平阳路曾经隐在这众多的村落中,是一条写满未来的路;而这些乡村的现在,又因了平阳路的贯通,被日益发展的城市所包容。

    之所以称为 “平阳路”,是因为随着太原市城市道路的发展,太原南部新建的道路名称,全部用山西省各地古代的地名命名,比如,并州路、长治路、平阳路……“平阳”是山西临汾地区的古称。

    有一句俗语说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在这里,“平阳”的意思是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当年的平阳路一带确实是一马平川。

一个乡村的“进城记”

    上世纪50年代,只要一出太原市大南门,就算是出城了。城里是热闹的街市,城外是柴门闻犬吠、把酒话桑麻的乡村,城乡二元结构,因为道路的不畅,变得一目了然。“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平阳路上的村庄‘村’得还特别正宗。”416日上午,在平阳路上的杨家堡村,杨先生抬起手,指向了窗外的滨河东路,“早以前整个杨家堡一带和汾河沿岸全是水稻,拿把铁锹随处找块地一挖,就能看到水。”“上世纪70年代末期,杨家堡村就家家改种菜地了。出家门就能看到成架的豆角、一块一块的韭菜,还有黄瓜、茄子、西红柿……”1983年,杨先生上小学一年级,“整个暑假我天天在菜地里待着,父母肯定都在那儿忙,再加上菜地旁边就是汾河,那时候水还很大呢,有得玩儿。”饿了有黄瓜、胡萝卜管饱,渴了吃个西红柿,田里随处都是蹦来蹦去的蚂蚱,他能逮一串,“跑累了,就坐在田埂上,看父亲用平车把摘好的菜拉到刚修好的平阳路上,再装到等在那儿的一辆辆拖拉机或者马车上,送到菜站去,一直到太阳落山了,母亲才会领着我回家。”“村子里的人都很忙碌,虽然靠近城市,但因为惦记着那一棵棵娇嫩的菜,惦记着一年的收入,都没有时间去闲逛。”而且,当时平阳路上只有21路和13路两趟公交车,出了村,平阳路两边连房子都少见,从学府街与平阳路的交叉口一直到平阳路与南内环街的交叉口,都是成片的菜地。“但是,村里没人觉得平阳路荒凉”。杨先生当时觉得就是快乐,单纯的快乐,他以为生活会一直是这样,没想到变得这么快。“现在的杨家堡对面是太原水利总工队,那是落户杨家堡的第一个单位,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平阳路上第一次热闹起来,挖土机、推土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新奇的,下学了我不再往菜地跑,而是跟着同学跑到工地去看‘车’。没过多长时间,楼就盖起来了;1997年,随着长风小区的竣工,从此杨家堡的村民便没多少可以耕种的地了。”一片片菜地就那么消失了,杨先生的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铁十七局、省气象局气象台、省水利建筑工程公司……一家家单位入驻平阳路,杨家堡村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慢慢包围。

    村子里的人又开始了忙碌。乡土气息浓郁的院子消失了,许多人家盖起了四五层高的楼,与城市里的高楼“遥相呼应”着,“楼里看不见阳光,上楼梯时,必须抓着栏杆,进房间后必须得开灯”。因为没有地了,收入只能靠租房,“多一间可出租的房子是一间”。种菜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一两千块钱,而租房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一家有了收益,家家户户便也这么做。

    2006年,杨先生的户口转为了城市户口。“如今,站在平阳路上,就能看到沃尔玛购物广场后面正在建的两栋高层住宅楼,那是村里为了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而建的,没地了,可还得有房子住啊。”杨先生是典型的“70”后,他说他这一代农民是最难的,以前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跳出“农门”,现在,当自己真的不是农民了,反而有点失落,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即使老了,过去的人还能回村重新过农村生活,可是自己已经没地可种,也许只能种花。

    杨家堡村就这么变了,“从一个小村庄变成太原市繁华的一角,一群以地为生的农民变成一个个以租房生活的城里人。”杨先生说。

一个城里人的“出城记”

    417日傍晚,张军站在自家阳台上俯瞰不远处正在建设中的汾河公园,春日温柔的风轻抚着脸颊,“人家都喜欢往城市中心走,我是离市中心越来越远,‘逐水草而居’。”张军笑着说。

    1980年,张军跟母亲从太行山里的小城武乡随军来到太原,“我们一共搬了3次家,第一次搬家是初到太原,家安在离五一广场不远的东岗路,那一带在当时已经是繁华闹市了。另外两次搬家,都没离开平阳路。”

    第二次搬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张军随父母搬到了平阳路上的太原市塑料公司塑料七厂宿舍。“刚搬来的时候,妈妈跟我开玩笑说:‘儿子,咱又回到农村了。’我趴在阳台上一看,5层高的两栋住宅楼周围,全都是农家小院。”房子虽然临街,但却很少能听到汽车的轰鸣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那时候就一个感觉——安静!我还记得,妈妈在灯下安静地织毛衣,她的旁边,是一本翻开的书,她不时地看书,手里的毛线活丝毫都不受影响,偶尔还能听见翻动书页的声音。”

    夏天的时候,宿舍楼下的平阳路上,“会有一个卖雪糕的老奶奶守在那儿,总是慈祥地微笑着”。打开白色的长方形的雪糕箱子,掀开一块厚厚的白色棉被,里面躺着许多雪糕,“放学路过这里,有的孩子一直张望,步子缓慢;有的假装不在意,急行而过;只有极少数孩子会从兜里掏出一张一张的毛票儿,凑够了买来吃。而且还是用舌头舔着吃,舍不得咬。”

    搬来三四年的光景,张军在阳台上看不到农家小院了,“被满眼的钢筋水泥、满路的车来车往取而代之。”国旅大厦、美特好、黄河京都大酒店……相继出现在张军家的周围,“夏天的晚上都不敢打开窗子睡觉,各种声响混在一起,吵得人很烦。”

    2003年年初,张军在平阳路上的杨家堡小区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又一次搬家了。“2001年年底,长风街通车的时候,和朋友开车专程走了一趟,到了长风街与平阳路的交叉路口准备拐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吸引了我的眼光,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杨家堡小区。”张军在杨家堡小区买房的原因很简单,在平阳路上住了近10年,一种生活状态已经深深地在他的心中扎根,影响着他,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离城市的中心越远越好,寻到久违的安静。“虽然长风街通车了,但这一带在人们的观念里还是比较偏远的,人少、车少!”张军可以再次打开窗户,呼吸流通的空气了,“那种感觉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躺在床上,张军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梁咏琪那首《新居》:“曾经偷偷想有个新居,还须亲手清理扫灰水,颜色只得雪白亦有趣,随便多添数十样玩具……”虽然当时远离市区,但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出门就是21路公共汽车,马路对面还有田森超市,我打算着再也不搬家了。”

    可张军没想到的是,因为长风街的快速发展,与其相接的平阳路一带,也跟着迅速繁华起来,正成为商业和地产最活跃的地方,“这一带变成新的市中心了,我前几天还和孩子说,又得找安静的地了,也许,下一步,我们就搬到小店了。”

    平阳路的起点,一座双子星的高楼立在那儿——金茂国际数码中心,像一个冒号;平阳路的尾部,也有一座高楼刚刚拔地而起,那儿将是一座国际化的五星级大酒店,像一个叹号,两个符号的中间,是一个完整的城乡发展故事。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周红 赵清源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