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钟楼街,繁华难掩沧桑

  追名溯源

    钟楼街,因一座钟楼而得名

    如果提到太原市历史悠久的繁华街市,钟楼街可算是数一数二的。

    钟楼街因何得名?打开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搜索一番不难发现,其街名得之于一座钟楼。

    据载,钟楼建于明代,明朝后期曾在傅山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钟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音可到达十余里外,与鼓楼大鼓日暮时发出的鼓声,互为珠璧,是太原城居民的计时凭借。1931年,因年久失修,钟楼颓废残败,遂被拆除。大钟也被弃置于状元桥畔,不久后失踪。

    而今,钟楼已然不再,对照老照片,现在的钟楼街,也和早年的街大大不同了。现在的街道规模,是由原钟楼街、按司街和东羊市合并而来。太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康玉庆说,按司街得名于原山西省提刑按察司署衙,是明清两代山西最高执法机关的所在地,而东羊市早年则为畜羊的交易集市。

    旧时,钟楼街就是并州古城的繁华街市。清朝后期,原钟楼街、按司街及东羊市,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主要商市,尤其是正太铁路通车后,津、京、沪商更是接踵而至,省内各地行商纷至沓来,以至于位于钟楼街、按司街的名刹宝寺开化寺、大钟寺,也被商人们看作经商发财的宝地,改辟为商场,改称开化市、大中市,成为街上最早的两大商业区。

    从此,钟楼街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它长不过六七百米,宽十余米,但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它不仅成为太原各大商家的必争之地,更承载了太原乃至山西商业物流的重任。

    暴走印象

    老街很有特色也很闹心

    钟楼街,东邻桥头街,西接解放路,与柳巷交叉呈丁字形。

    去钟楼街上走一走,商店接踵林立,游人熙攘如织。钟楼街的“胃口”实在很大,从吃到穿,从大商场到小摊点,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看商场,集体、联营、个体,多种经营方式并驾齐驱;看老字号,老鼠窟、六味斋、老香村,从旧到新,都在努力变革,拼力竞争。步行至钟楼街西段,近20家婚纱影楼更是一家挨着一家,形成了钟楼街独有的特色。

    太原市迎泽区的郝大爷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钟楼街道两旁商场林立,密密匝匝。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自行车、缝纫机等,几乎是应有尽有。“那时,这条街上差不多有90多家大商店。路南有上海饭店、老香村、华泰厚服装店、老鼠窟元宵、亨升久鞋帽商店、按司街理发店,路北有太原市副食品市场、亨得利、开明照相馆、大中市综合市场……随便提起哪一家,都是大名鼎鼎。”

    但是,钟楼街也让人很闹心。它很繁华,却不够精致:车辆乱停乱放,行人无序走动,路边音响震耳欲聋,脏兮兮的广告牌随处放置,便道上的砖块缺东少西,路上坑坑洼洼,多年未修……

    许多人期待着,这一情况能早日得到改观。

    昔日旧影

    书业诚 曾经名誉三晋

    亨升久旧址和书业诚是钟楼街的两处文物单位,其中,书业诚是祁县渠仁甫先生于1915年创办的书店,曾经名誉三晋,其前身是书业德,为乾隆年间山西最大的私人书坊。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是一些破旧不堪的小房子,惟有房檐的雕刻才能隐约看出旧日模样。一些钟楼街住户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邻居”是如此有名,他们疑惑地说:“这也称得上是文物?”

    但是,市民们还是对钟楼街寄予很大希望。郝大爷说,“钟楼街上好多老字号都不在了,换了新的门面,可这一带还是人流很多。为啥?恐怕得益于它年深日久形成的人气吧!”

    察院后 苏三曾被关押在这里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口心惨淡,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很多人对《苏三起解》这段唱词耳熟能详,洪洞县也因“苏三监狱”而闻名天下,但苏三离开洪洞县之后的羁押之所,却很少有人知道。

    在钟楼街的中段,有一条叫“察院后”的巷子,因地处古时的山西省提案司署衙而得名。据太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康玉庆介绍,相传当年苏三离开洪洞县后被押往太原,便是被羁押在提案司署衙的大狱内。官任八府巡按的王景隆巡查到山西时,主持三堂会审,才使苏三冤案得以昭雪,也有了《玉堂春落难遇夫》这段脍炙人口的折子戏。

    发生在王景隆和苏三之间的这段传说故事,随着一出《玉堂春》广为流传,而当年的提案司署衙却被隐没在钟楼街热闹的街市里,渐渐被人淡忘……

    老街坊

    要是现在还能听到古钟的声音,那该多好

    严洪才原是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干部,70岁的他见证了钟楼街近50年的变化。

    1956,严洪才18岁,从晋南农村来太原当兵。刚到太原,便听说钟楼街很有名气,人们说,要逛街,必去钟楼街。所以,他跟战友一有空就往钟楼街跑。整条街上每天都热闹非常,街道两旁的房屋很有古代气息。另外,还有好多老鼠窟一类的老店。街上的大部分住户都是一屋一院,生活很滋润。

    严洪才说,原来的合作大楼在当时算是大型的国营百货大楼,货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后来,合作大楼变成了现在的钟楼街商场,其中一半已被个体承包。大中市以前主要是收旧货的,是有名的二手市场。在这里,可以将自己不想用的东西以实在的价钱卖掉,也能用合适的价钱买回些旧物什,给附近居民提供了很大方便,现在的大中市已改建成一座书城。

    严洪才当初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省高院的时候,非常高兴,当时的省高院,位于钟楼街的中段,而钟楼街又是太原市中心的中心。“从农村来到城市,我已经非常幸运,能天天在省会的中心上班更是不敢想的事。”他这一住,就是近50年。

    以前钟楼街上大部分都是老住户,街坊之间都相互熟识。随着钟楼街上的商铺越来越多,很多老住户搬到别处,把老房子租出去收租金,所以,现在钟楼街上的住户多数是从外地来的生意人。

    看着钟楼街的巨大变化,严洪才感慨地说,虽然现在的钟楼街马路宽了平了,楼房多了,商品丰富了,但他还是喜欢钟楼街以前的模样,他觉得,那时的房子造型更符合钟楼街的历史特色,“听说钟楼街以前有个古钟,要是现在站在路口,还能听见悠扬的钟声,那该多好啊!”说话的时候,严洪才的眼里无限憧憬。

    新移民

    虽是外地人,心里也希望这儿好

    “我们两口子30岁来太原,一晃已经12年过去了。那年,要不是我弟弟鼓动,说不定我们还不可能成为太原人。”1995年之前,李女士和丈夫还在老家温州过着平稳的生活。“能来太原,能在钟楼街过了这么十几年,完全是个偶然。”

    李女士的弟弟,是较早从南方北上进行闯荡的人。他在太原开了一家理发店,尝到了甜头。于是,他鼓动姐姐也来这里“淘金”。1995年,李女士夫妻俩来到太原,在钟楼街开了一家理发店。说到刚来钟楼街时的印象,李女士直言不讳地描述说:“刚来钟楼街时,感觉有些意外,那时候这里的城市建设不太好,街道很窄,商店装修也很土气。”但她仍然认为,这里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于是,她和丈夫坚持将理发店开了起来。果然,开业后,店里生意日益兴隆,李女士和丈夫喜出望外。慢慢地,不仅这个小店让他们取得了可观的收入,甚至他们也逐渐习惯了太原人的生活方式。李女士说,“太原气候真的很好,冬天不是特别冷,夏天也不像南方那么燥热,感觉很舒服。不是有首歌嘛,‘人说山西好风光!’”

    谈起钟楼街这些年的变化,李女士指着店外的车流人流说,“你看看街上,那么多的大商场!现在的钟楼街,越来越时髦了……”

    钟楼街时髦了,李女士的理发店生意却大不如前。“随着钟楼街的改建以及其他商业街的发展,钟楼街原有的顾客群被分散了许多,我的理发店也不可能再门庭若市。将来我们可能会回温州吧,毕竟还有好多亲人在那里。”话虽这么说,但什么时候回,李女士根本没有计划。她的丈夫笑着说,“别听她的,她才不想离开呢!我们都舍不得这里。毕竟住了这么久,有感情呢!可是,现在钟楼街不如柳巷人气旺,来逛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李女士经营的理发店,还是过去那种老旧的房子,和柳巷大量新潮入时的美发店相比,这里的确不够光鲜,很难吸引年轻人的视线。

    李女士说,这几年钟楼街进行了改造,但只是将外围进行了“装修”,内部几乎没怎么“动刀”。有好多房屋都很陈旧,社区里很多地方都有被拆毁的痕迹,但好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再建新建筑,只是空在那儿,任荒草丛生。“虽然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但对钟楼街有很深的感情,我们也希望它好啊!”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王晓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家在太原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