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184

故乡的土炕

  对于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来说,如果生活中缺少了一盘土炕,那他们的一生将如何安顿?

一方黄土盘就的土炕,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生命的发端,当他们“呱呱坠炕”时,也便与土炕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人生便要从这土炕开始,首先学会“摸爬滚摔”,这厚实的土炕,也要承载这生命的重量。当孩子们蹒跚着从炕的这头走向那头,那欢乐的笑声也就铺满了一炕。父母们知道,孩子们哪一天能够爬下了这土炕,那孩子们人生的天地便要从这里延伸。这土炕也是家里孩子们快乐的“温床”,睡觉时,孩子们会按个头大小依次排列;玩闹时,这土炕是不用担心被压垮的,农家的孩子便在这炕上一天天地成长。

当窑洞窗户贴上了幸福的喜字,当土炕上铺了大红的花被,不用问,这土炕上又将承载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为了这人生的大事,父母会把这一盘土炕收拾得妥妥帖帖,炕围是要请匠人来重新彩画的,那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永远是这喜庆的主题。炕上也要整齐地摆放上早已用细密针脚缝制的“四铺四盖”,当送亲的队伍把嫁妆摆放到这土炕上时,这一盘土炕似乎便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当客人们走后,这盘土炕便成了小夫妻幸福的归宿。从此,这个家庭的日子便从这土炕展开,新的生命也会在这土炕上孕育,土炕也将要陪伴他们幸福的一生。

父亲总是喜欢躺在这土炕上抽一袋烟,母亲此时又要默默地整理土炕上的物件,孩子则会在土炕上摆弄着鲜艳的布老虎。时光静静地流淌,一家人的欢乐也会在这土炕上延伸。

早晨,土炕上起得最早的人肯定是母亲,看着熟睡中的男人和孩子,她会悄悄开始为他们生火做饭。孩子总是喜欢赖床的,任凭父母催促,他们总是钻在被窝中不肯出来,想在这土炕上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当月光洒满这土炕时,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母亲总是有干不完的家务活,这土炕就是她的工作台,孩子的书包破了需要缝补,男人的衣服又需要缝制,这土炕上的劳作使她的青丝出现了白发,使她的身躯变得弯曲。

当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男人们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这盘土炕,伸展了双腿,放松了筋骨,这一日的疲乏便都得到了缓解。这盘土炕更是孩子们的乐园,那弟兄几个的嬉戏、那玩伴们之间的玩耍,无不要在这土炕上展现、来上演。由于这“舞台”的宽大,他们能够开展攻防战;由于这“舞台”的厚实,他们能够进行叠罗汉。他们在这土炕上成长,土炕也承载了他们的欢乐。

当冬日降临了村庄,农家的日子便需要土炕来温暖。当秸秆在炕道内燃起,一股暖流便温润了这农家的小屋。炕头是人们聚会的场所,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炕头上,女人们会边做着针线活边拉着家常,哪家的妮子大了该许人了,哪家的媳妇又做了一件鲜亮的衣服,笑声会不时从炕头上传出窑洞。下雪后,男人们会围坐在炕头,热上一壶酒,谈论着一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他们喝到兴处会开始划拳行令,最后倒在炕上呼呼地睡去。这时,孩子们便会调皮地爬到炕上,偷偷品尝那没喝完的酒,可总是被辣得吐出了舌头。

北方的人们虽然豪爽忠义,却也不失温和谦逊,因为,这土炕不但煨热了情和义,也软化了烈性。这一盘厚实的土炕、这一盘憨憨的土炕,不正是北方人的象征吗?北方人的厚重便在这土炕上养成,生命中或许给了他们太多的无奈与沉重,但他们默默承受着,就像这盘土炕承受了他们。他们又总是会将生活中的温暖传递给他人,他们会为了别人的不幸而伤心,也会为别人的辛酸而落泪,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始终是热切的。

这一盘厚实的土炕、这一盘憨憨的土炕,也使北方人变得凝重,他们擅于写厚重的长篇,但缺乏灵动的抒情文;他们喜欢沧桑的古典,却不喜欢引领潮流。他们有时会为了割舍不下家中这盘土炕而不愿出外打拼,他们享用了这土炕带给他们的夏日的凉爽、冬日的温暖。他们有时要把生命都托付与这土炕,他们在这土炕上出生,也要在这土炕上厮守完这一生。

土炕,就这样承载了人们的一生,安顿了人们的一生。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30228;本文作者:李满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3-0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