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167

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在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因为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每到农历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燃起炭炉给家人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米、豆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莲子、杏干、核桃仁等蔬菜和干果混合煮成。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而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案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熬制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碎花生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然而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围着一大锅香喷喷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家乡人如果不怕麻烦,天天吃、顿顿吃腊八粥都不成问题了。前些日子回老家,我便嚷着叫母亲给我熬腊八粥喝,说城里粥店卖的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我就馋那一口。母亲笑了,说,还是等到腊八再说吧,现在别说在你们城里,就在咱乡下这也早成稀罕物了,谁还愿意去操那份心呢?

我没有坚持再要腊八粥,倒不是怕麻烦母亲,而是我觉得许多留在记忆深处的美食,只有让它尘封在心底,久经岁月的发酵,那味道才会是最美的。徐学平

腊八粥“喂”枣树惠永生)

    腊八粥一喝,春节就快到了。所以,当家人说,明天就腊八了,我们这些孩子就特别高兴。不仅是因为春节快到了,更因为那一天要喝腊八粥了。

    记忆中,我们村里的腊八粥和现在见到的不同。由于村子太过偏僻,交通也不发达,我们这里就形成了独特的腊八粥。更确切地说,是腊八那天早上的面条粥饭。

    为了这顿饭,母亲早已经开始准备了。需要的原料并不多,但是却需要早早准备。

    芝麻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每年夏秋季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母亲就会从田里的芝麻地里采回来生长娇嫩的芝麻叶,这些芝麻叶,需要用滚水焯一下,然后拿到房子上,一片一片地摊开来晒。那时候的太阳正毒,几乎两三天就会晒干。母亲就把这些晒干的芝麻叶子储存起来,等待腊八的到来。

    花生米也必不可少。花生也是田里自产的,晒干,经过油炸之后,就是最美味的小菜了。当面条粥做好的时候,把花生米放进去,如果有其他可口的小菜也可以放进去,这样,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就可以上桌了。

    然而,每年最先喝到腊八粥的并非是我们这些孩子们,而是我们院子里的那棵大枣树。

    听长辈们说,每年腊八的时候,最好在枣树的树皮上砍几刀,然后,再给它“喂”上腊八粥,这样明年的枣树,必定果实累累。

    我们都希望吃到香甜的红枣,所以,这件事,大家都记得最清。每当腊八粥做好的时候,我就会盛上一碗粥,然后放在我家厨房的窗台上,找到那把豁豁牙牙的砍刀,在枣树的半腰上,砍上几刀。枣树很粗,这几刀下去,基本没什么动静,人小力薄,只能这样了。

    在家人的笑声里,我把粥端过来,用筷子挑出几根面条,挂在裂开的刀痕上,嘴里念叨着:吃吧,吃吧,明年多结点红枣。于是,这些面条就挂在了枣树上,直到风干掉落。

    经过这次“喂养”,我们似乎看到第二年来临的时候,枣树结出了红枣……

刨腊八冰(郑天佑)

    1938年,我出生在并州城北的一个小山村,从记事起,我们那个地方过腊八还有不少风俗习惯。那时,农村人不懂腊八节的由来,更不知它的沿革,只是抽象地认为是一年到头庆丰收、祭鬼神、保平安的一种祖传习俗,熬腊八粥、泡蒜是由母亲操作,刨腊八冰由我带着弟弟们完成。

    记得每到腊月初七的晚上,我们把家中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把做腊八粥的原料豇豆、小豆、红豆、碱面放入锅中加水,锅开后不能揭锅盖,把锅端在一边,过一夜红豆汤就浸好了。腊八早上,母亲早早起来,把豆汤锅坐在火上,锅开后,把三分之二的黄米、三分之一的小米同时下入锅中,再加花生仁、核桃仁、红枣,用大火煮,隔几分钟用铁匙搅拌,然后用温火焖一个小时,趁这段时间,母亲已把豆豆菜、炝白菜、杂烩菜……做好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各自领了碗筷,把粥锅端到饭桌前,一打开锅盖,啊呀!软筋软筋的腊八粥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这时,我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第一碗粥由我端上去供奉家中六神:天地、土地、财神……之后全家人才能尽情品尝。供毕诸神,还要“教训”院中的老枣树,手拿斧头,在老枣树身上砍它三下,口中念念有词:“枣树、枣树不结枣,砍你三板斧,红圈圈、大母枣,压弯老树梢,若要来年不结枣,再砍你三板斧。”之后再把腊八粥填满老枣树被砍伤的痕迹。

    泡腊八蒜就简单了,父亲从集市上买回大蒜,全家一齐上手,一个晚上就做好了,去蒜皮,精选个大不带伤迹的蒜,洗净、晾干,装在大口玻璃罐中,加满鲜醋封盖,10天后大蒜逐渐变为绿色,开盖食用,味道极佳。腊八蒜还有健身、解酒之功效。有一年,我去外婆家拜年,兄弟们7人喝了8瓶老白酒,品尝了一罐腊八蒜,谁都没有醉意。

    刨腊八冰是晚辈们的事。腊八是最寒冷的时节,俗语说:“腊七腊八,出门冻煞”。可村里的孩子们哪管这一套,每当村前小河结了冰,就成群结队去河里“打滑叉”溜冰,玩上几小时,浑身出汗。到腊月初七下午,我们就带上刨冰工具,把水泉眼新喷出晶莹闪亮的冰花、冰柱、冰块打下来带回家,大块存入水缸里,小块放入温罐中,剩一部分放入做腊八粥的锅中,用于次日早上做粥用。据祖训说,喝了这腊八冰化成的水,一年不得病,肠胃特好。而且如眼睛有点小毛病,只要趴在水缸边,全神贯注盯住冰块看10分钟,眼疾即可缓解。 

香辣可口的腊八蒜陈建平

    作为北方人,我家每年在腊八这天都有腌制腊八蒜的习惯。

    小时候,到了腊八这天的晚上,晚饭后妈妈会把一堆蒜放到饭桌上,我和妹妹马上就开始剥蒜。灯下,父母、我和妹妹一边剥蒜,一边聊天,可谓其乐融融。有时候剥开的蒜会把指缝里的皮肤刺激得辣辣的,但我和妹妹都不会叫苦,因为一想到春节吃饺子的时候,能享受到腊八蒜的香辣滋味,就够我们向往一阵子的了。

    剥好蒜之后,妈妈把蒜放进一个洗净的玻璃罐子里,倒上米醋,盖上盖子,再用塑料纸把瓶口包住,为的是起密封作用。这之后的日子,我和妹妹路过厨房的橱柜时,总要看看玻璃瓶里的蒜变绿了没有,看着那一瓣一瓣的蒜慢慢变绿,并逐渐晶莹起来,就分外高兴,因为它能表示,年越来越近了。

    到了除夕夜,随着饺子的下锅,腊八蒜被妈妈启封,我和妹妹早已坐到饭桌前,在每个人的碗里倒入一些腊八醋,再夹几瓣腊八蒜,就等待着饺子出锅了。蘸着腊八醋的饺子,口感宜人,醋变得微辣香醇,蒜的辣味少了,但更增添了香味,我们会比平时多吃几个饺子。就这样,腊八蒜在我家里,还象征着团聚和浓浓亲情。

    后来长大了,明白腊八蒜不仅口感好,而且还有很好的营养功效,能助消化、杀菌和预防流感,这就更加喜欢吃腊八蒜了。这不,今年的腊八又快到了,我得去买醋和蒜准备让儿子帮我一起腌制腊八蒜。 

美好的寄托常书侦)

    在我的故乡,每年的腊八早晨,家家都要喝腊八粥。

    记得我小时候,故乡的日子还有些紧巴。自打进了腊月,就天天盼着过腊八了。我们日日唱着那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这天,当屋檐上的麻雀唧唧喳喳吵醒了黎明,母亲便起炕熬制腊八粥了。我起炕后,端起盛满腊八粥的碗就要吃的时候,父亲就会阻止道:“果树都还没有吃呢!”说着,拿来一把斧头,把房前屋后的枣树、葡萄树、石榴树、桃树、核桃树都轻轻砍上一斧头。这样,果树的皮就像张开了嘴。然后,父亲和母亲分别左手端一碗腊八粥,右手拿一双筷子,往果树的“嘴”里抹去,一边抹一边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筲。”“到处抹一抹,明年日子过得火。”看着父母认真虔诚的样子,我深知“喂树”的风俗里寄托着父母希望日子越过越好的愿望。

    现在,人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了,吃的喝的都在讲营养,讲美容,但我总是忘不了故乡的腊八粥,因为那里面含有太多的亲情和乡情,一如香香甜甜的腊八粥,稠得搅不动,粘得扯不开。 

驶向幸福彼岸(王 纯)

    那年冬天,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的母亲精神好了一些,却突然感到一只眼睛视物模糊。父亲吓坏了,怕是后遗症。

    整个冬天,父亲三天两头带着母亲四处求医。早晨天还没亮,他们就开始收拾东西。父亲穿上棉大衣,母亲也穿得厚厚的,戴上大围脖,包裹得严严实实。我躺在被窝里,听到父亲招呼母亲:“上车吧,坐稳了。”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母亲出门了。

    往年,母亲特别重视节日,总是把节日气氛营造得浓浓的。可是那年的冬至、阳历年,我家都没包饺子。母亲病了,我们没心情过节。

    很快到了腊八节,母亲的眼睛却还是没好,父亲坚持要她再去别的医院看看。母亲说:“算了,我这只眼睛也就这样了,也不碍事。咱哪儿也不去看了,打起精神,好好过日子!腊八了,咱好好过个节。”

    父亲张罗着给我们熬腊八粥。他按照母亲的吩咐,买来做腊八粥的材料。我问母亲:“妈,你的眼睛能看得见吗?”母亲笑着说:“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一只眼看不清楚了,另一只眼好好的。瞧,这是大米,这是小米,这是红豆,这是大红枣……”母亲病后一直很乐观,和我们一起说说笑笑。父亲却对我们姐妹说:“你们知道吗?一只眼睛看东西非常不方便。点蜡烛都点不着。”说着,他还让我们闭上一只眼睛,试着点蜡烛。果然,我明明看准了灯芯,却总是点不着。我们都理解了母亲。

    我帮着父亲淘米、刷锅。父亲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开始在熬腊八粥了。我们一家人又像以前一样,围坐在火炉旁,聊着天,等着腊八粥熬好。父亲和母亲商量着春节怎样过,我和妹妹都说过年不买新衣服了。我们知道,母亲的病花了不少钱。母亲看着我们笑了。

    一会儿工夫,腊八粥的香味出来了。父亲开始准备小菜,母亲在火炉旁给我们讲腊八粥的故事。母亲每年都会讲那几个故事,我们都快背熟了。母亲说出上句,妹妹总会抢着接下句,惹得一家人哈哈笑着。

    腊八粥端上桌了,父亲先给母亲盛了一大碗。母亲尝了尝说:“真香啊!”她的脸上满是幸福。患难中,更可见夫妻之间的真情。我也赶紧拿碗给父亲和妹妹盛粥。腊八粥真好吃,香香的,糯糯的,里面还有大红枣呢。粥香浓浓,我一口气吃了两大碗,立即觉得周身温暖。屋外天寒地冻,一家人喝着腊八粥,其乐融融。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那个腊八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腊八粥的情景,像一幅温情的剪影,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都是平凡的,但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家是一叶小舟,难免会遇到风雨,风雨来了,一家人同舟共济,就会驶向幸福的彼岸。 

奶奶开的“批斗会” 忆)

    又是一年腊八,每到这时候,我就会想起祖母做的腊八粥来,不是因为它的温滑香糯、绵软可口,而是祖母通过腊八粥传递给我们的人生理念。

    祖母的腊八粥没什么特殊讲究,就是一个杂粮粥,把家里每样粮食凑到一起熬制,基本都是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高粱米花生之类的再加点枣。

    腊八这天,祖母起得比往常要早,因为豆类要先煮,然后才能放入其他材料,连大米和高粱米还有区别,所以繁琐得很,需要一个个地收拾,一样样地下锅。等我们起床时,祖母的腊八粥已经做好了,在粥香弥漫中,一家人就围坐在桌前,吃着暖暖的、稠稠的腊八粥,几乎每年都是这一套流程。

    不过还没有完,这时祖母就会不厌其烦地又给我们讲起腊八粥的故事。说从前有一对夫妇,原先很富,可两个人好吃懒做,几年工夫就把家败坏得什么都没有了,到腊八这天,两个人饿得不行了,就挣扎起来到处找吃的,最后好不容易从粮囤下面、屋子角落、甚至老鼠洞里找出一点豆子、米粒等杂粮做了一锅粥,还没等喝两个人就饿死了……开始听着还新鲜,后来就厌烦了,因为祖母最后始终不忘教训我们,说这个吃饭不节省,掉饭粒不知捡起来;说那个哪天不小心撒了一些粮食浪费了;再不就是谁挑吃挑穿……总之,我们兄妹几个犯过的错,她都能一一给翻出来,仿佛腊八这天就是我们的“检举批斗会”。虽然不高兴祖母的批评,但有喷香的腊八粥在,便很快忘掉祖母的唠叨,当然我们都会改的,逐渐地懂得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道理。

    如今祖母去世很多年了,每年我家依旧延续着做粥的习俗,腊八粥也是做得越来越花样,有时原材料就不下20种,但我一直都忘不掉祖母做的腊八粥,虽然简单却有深意,带给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 

腊八粥变迁雷长江)

    小时候,每到腊八节,奶奶都会熬腊八粥。奶奶的腊八粥像我苦涩而单调的童年,配料非常简单,无外乎生产队秋天分下来的高粱米、大小黄米,和房前屋后结的一些豇小豆,还有晒干的豆角粒、门前那棵老枣树上风干的红枣,经过一阵炖煮,稀溜一大盆混合粥,热气腾腾,就着咸菜疙瘩喝几碗,也是醇香无比,那样小孩子就可以祛疫迎祥了。

    后来,农村已经实现了生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生活富庶安康,腊八粥也发生了变化。一进腊月门,母亲忙里偷闲着手准备腊八粥的材料了。家里有籽粒饱满的大黄米、玉米茬、小米、高粱米,没有的江米,香米,黑米,薏米仁就到市场上去买,稍带着买一些红枣、栗子、核桃、杏仁等干果。腊月初七的晚上,母亲就忙碌开了,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熬好。揭开锅,盛一碗,喝一口,柔软细腻,回味绵长。母亲说:“喝了腊八粥来年就丰收!”日子果真像母亲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的腊八节,喝腊八粥吃腊八蒜的习俗依旧,只是不再如往昔那般充满期盼。不过,女儿却说她妈妈做的腊八粥最好吃,味道比罐装八宝粥还要纯正可口,回味无穷。其实妻子的腊八粥原料是超市里买来的成品,营养搭配合理讲究,混在一起,大大小小,颗颗粒粒,花花绿绿,大约有20多种,有很多我们都叫不上名字。将配好的原料洗净浸泡后,色彩鲜艳,赏心悦目,想象着腊八粥的香味,满嘴生津。最后一并倒入电饭煲,设置好温度和时间,一边忙着别的,一边听着提示音,跳闸声响,打开电饭煲,一股清香甜润的气息盈满冬天暖暖的晨曦。

    主妇三代,三种不同的腊八粥,配料从简单到丰富,色泽从单一到多彩,滋味从温馨到甜蜜,这多像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红火,一年比一年幸福! 

祸福相连的一碗粥(马俊岳)

    我的农村老家生活条件很艰苦。“文革”期间,从省城下放的“走资派”老孙在这儿接受改造。在他到来之前,上级领导还专门召开了一个全村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要求人们不许对他随便接触交谈。

    一个在大城市优越条件中生活惯了的领导干部,一下子来到了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小山村,和山民一样穿布衣,吃粗饭,住草棚,走山路,整日披星戴月,面向黄土背朝天,几个月后,日子把他打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野夫。最痛心的是全村人处处都躲着他,不和他接触,他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为了怕憋出病来,他只得每天自言自语。

    腊八节那天早饭时,当母亲把腊八粥熬好后,掀开锅,盛了满满的一大花瓷碗粥,对我们说道:“你们先喝着,我去去就来。”说完,端着腊八粥出了门。

    不一会儿,母亲空着手回来了,我们问她去了哪里,她只笑不答。

    当天上午10点,民兵连长来到了我家,把母亲带走了,原因是她给走资派老孙送腊八粥喝。原来是村里有人亲眼看见并检举。母亲被关了三天后,因为我家是贫农,属于红五类,又没其他问题,她在全村大会上作了检讨之后才被放了回来。对此,全村人也都为她鸣不平,家里人也埋怨母亲多事。但是母亲无怨无悔地说道:“这有啥?送给人一碗粥有啥错?好心总会有好报。”

    后来,“走资派”老孙被平反回了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也就淡忘了。

    几年后,母亲突然得了重病。我和父亲陪着母亲去省城去看病,医生通过各项检查最后确诊为乳腺癌。此时,做手术的1900元钱难住了我们,因为我们来时带的钱连零头都不够。正当我们在医院里作难时,恰巧遇着了“走资派”老孙。原来他现在就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他听说了母亲的病情和我家的经济状况,当即表态:“嫂子是好人,我要报答她。现在马上入院做手术,所有的费用我包了。”

    母亲及时做了手术,身体情况恢复良好,至今仍健在。

    如今人们每当提起母亲那年送给走资派老孙的腊八粥,总是用先祸后福来形容。

长久的坚持陈宏宇)

    腊八快到了,父亲早早就打来了电话,让我回家吃他亲手做的腊八粥。父亲的腊八粥很好吃,味道特别浓,红豆、绿豆、黑豆、红枣、核桃仁、葡萄干、黑米、香米、小米、大米、糯米……早早就准备好,还有我们最爱吃的冰糖。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冷冰冰的,很严厉,不可靠近。可能因为经常不在家,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这几天才有机会见到他,因而父亲是陌生的。

    父亲从来不做饭,回家的那几日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别提做家务了,但是却一定会在腊八早晨,让我们全家人吃上他亲手煮的腊八粥。

    父亲做腊八粥的时候,总会悄悄地半夜起床,尽量不惊醒还在睡梦中的母亲和我,轻手轻脚地淘米煮粥。

    还记得那一年腊八节,睡得迷迷糊糊的我寻着香味走到厨房,看到父亲正坐在一个小板凳上面,晶亮的大锅下是红红的火膛,腊八粥的火要用温火,父亲不紧不慢地填着柴,火光照耀下的脸是那么慈祥。

    看到我之后,他满眼宠爱地笑着说我是一只小馋猫,为了让我回去接着睡,承诺如果粥好了一定叫我起来吃。

    于是我揉揉眼睛,恍惚间离开厨房,走回屋里。却看见母亲晶亮的眼睛,她对着我微微笑着,然后用手做出了一个无声的手势,我乖乖地回去趴在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望着父亲的身影微笑,眼睛里是溢满的幸福。我猜父亲一定不知道母亲一直都没有睡,而是偷偷地看着他。那一刻父亲的温柔和母亲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父亲的腊八粥一吃就是几十年,我也从一个无知孩童变成了孩子的妈妈。直到这时,我才终于明白原来父亲长久的坚持是一份浓浓的情,母亲长久的注视是一份浓浓的爱,原来腊八粥是父亲对我和母亲深深的眷恋。 

闲不住的外婆 凌)

    每年的腊月初八,外婆都会给一家人熬腊八粥。当外面寒风呼啸的时候,家人却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粥,那情形,让人一想都感到很是温暖。外婆的粥喝了让人回味无穷,只因粥中的每一种配料,大多都是外婆地里种的。

    外婆是从农村出来的,来到城里之后,便在家后面的空地上,开了几块菜地。外婆菜地里种的物种很多,有各种豆子,还有一些青菜。

    当然,外婆种的这些东西,远不够家里孩子用的。多数的时候,外婆总是会外出买一些回来。只是每年的腊八,外婆却坚持用自己种的豆子给家人煮粥。外婆煮的粥,和正规的腊八粥有所不同,而我也固执地认为外婆的粥,远比别人煮的粥要好吃。

    一般来说,外婆会将白米黑米、红豆绿豆、莲子、花生混在一起煮,另外还有几种其他的豆子,外婆说是菜豆,估计是蔬菜里的豆子。当粥煮好的时候,香味也一下子散开。

    外婆是这样理解喝腊八粥的,在她看来,腊月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在老家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于是乎在这一天,她总是会为家人煮一锅粥暖身。

    一年一年,腊八总是如约而至,一年一年,外婆也渐渐地变老。只是,每到这一天,她依旧坚持为家人熬粥,依旧坚持每天去菜地看看。多数的时候,家人都会让她停下来,可她却始终不听劝告。在我看来,外婆不肯停下来,那是因为她一辈子都是在土地上劳作,土地已然是她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她曾说过,除非她动不了,不然,她是不会停下来的。

    离腊八没有几天了,打电话回去的时候,外婆在电话里问我是否有时间回去喝粥。而我则笑着对她说,一定要喝她亲手煮的粥,电话里的外婆笑了,而我也能想象得到,此时的她,势必早已准备好了所有配料,只等着那天一家人在一起喝粥。 

爸爸送粥到学校(张福堂)

    民谚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煮,把年数。”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有家家户户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一民俗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在农村有人家就开始置办年货,张罗着准备过年了。

    我记得,小时候,一进入农历腊月,爷爷奶奶就张罗过腊八。妈妈从装粮食的箱子里拿出来黄米、小豆、红豆、黑豆、黄豆、核桃、花生米、红枣等,一样一样地拣干净,然后混合在一起,在腊八的前一天晚饭后,就开始煮腊八粥,煮腊八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煮大半宿,大约得四五个小时,并且一边烧火一边搅拌,不能抓底,不能糊锅,粥熬好以后,用慢火温着。

    在腊八节那天,我们早早起来,大人叫孩子们冼脸冼手,

    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喝腊八粥,第一碗敬祖宗,第二碗给爷爷奶奶,第三碗给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最后一碗才是我们孩子们吃,糖罐在爷爷奶奶那里,孩子们还希望多加点糖,那时多是红糖。一家人坐在一起喝腊八粥,欢乐幸福。真是“吃过家乡腊八粥,走到天涯回味久”。

    后来我上大学了,在腊八节那天爸爸坐火车跑了几十里地到太原学校,给我送来一碗腊八粥,我吃了真高兴,心里热乎乎,深感父母亲情的温暖和牵挂。

    再后来我们长大了,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我们每年都过腊八节,都熬腊八粥,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腊八粥,其乐融融,传递亲情。

    现在我们老了,年岁大了,腿脚不方便了,但过腊八节的情趣不减,代代相传。现在是儿子和媳妇们张罗了。儿子买核桃买红枣,媳妇们买米买豆买果仁等,现在黄米少了,可买些江米、小米、大米等掺合煮腊八粥,也别有风味。

    如今经济繁荣,每逢腊八节,腊八产品已成为一些商家的品牌了,袋装的腊八粥佐料、罐装的八宝粥、瓶装的腊八粥等,五花八门,超市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天天能吃八宝粥。但是,还是腊八节那天自己家里煮的腊八粥更新鲜,更香甜,更美味可口。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给一家人带来了口福,带来了生活的温馨,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亲情。 

给自己熬粥陈黎明)

    腊八节,该给自己熬一碗粥了。淘米,加水,把一些冰糖、红枣、百合、山药、红绿豆放在锅里,点燃了红彤彤的灶火。看着逐渐在锅里翻腾的红的、绿的豆子,闻着散发在房间里的香味,忽然想起这些年来,这样简单到极致的煮粥过程,居然每次都让我做得一塌糊涂,要不就是把粥煮干了,黏糊在锅底的味道充斥了整个味觉,要不就是太稀,喝下去的时候,总感觉寡淡无味。

    我是明白的,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只是太留恋某种味道而已。

    小时候的每年腊八,母亲常常熬满满的一锅粥在家静静等待,她熬的粥,不但通彻香甜,而且暖心养胃。有母亲熬的粥,我的胃,再也不曾疼痛过。

    一到腊八这天早晨,母亲早早起床,开始做腊八粥。听说腊八粥要在太阳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做才好吃。等到母亲把腊八粥做好后,便开始一个个喊我们兄妹几个起床喝粥。可正在睡梦中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劲儿也睁不开眼睛,便听母亲开始说了:“谁最后起来,谁的眼睛就变得跟小白兔的眼睛一样,成了红眼睛了。”怕自己的眼睛真的变得跟小白兔一样红,就使劲揉揉眼睛,总算睁开眼起床了。看到母亲早已把红红的粥端上来了,粥中还夹杂着大大的红枣,撒上一勺糖,吃得满嘴都是甜味。

    后来我忙着上学,忙着恋爱,忙着工作,忙着飞出父母的家,忙着筑自己的小窝,与母亲渐渐疏远,忽略了许多理所当然的爱。总以为母亲做粥很普通,可是轮到自己动手,却发现是如此漏洞百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母亲做的腊八粥好吃,是因为母亲把对子女浓浓的爱也一同做了进去。这个季节,空气里尽是粥的香味,腊八粥里有我爱的人经久不忘的人影。

    锅里的粥在沸腾的水中翻卷着,红红绿绿的感觉真好。把火关到最小走回房间,慢慢熬吧,生活就是如此,有些东西,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煨煮,这样的味道才能更绵长、浓郁,就像亲情。温暖的阳光从窗户的缝隙折透进来,满屋散碎的金黄,随同而入的还有一阵阵飘香的粥味。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20118;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3-0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