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故乡忆旧系列146

1957年在小店收粮的经历

  19578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分配到小店小学任教。这年秋收时节,小店秋收场上传来了特大喜讯。喇叭里连续广播说:“村南打夯场上来了新机器康拜因,现场表演,请村民们观看,咱农民秋收打粮食再也不用发愁了。”大家扶老携幼前往,我也和一同住校的舒老师前去观看。只见宽敞的打谷场中央蹲着像塔一样的新机器,四周灯光明亮,村民们随着机器的隆隆声指指点点,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那康拜因如吞云吐雾一般,将附近一堆堆红高粱穗通过传送带吃进去,经过“消化”,在出口处哗啦啦流出了纯净的高粱颗粒,几个后生装满麻袋,扛到场边码成一堵高墙。人们对新机器的作用赞叹不已。据操作的技术员讲,谷子、玉米等大秋作物都能吞吐方便。

    触景生情,不禁想起我和爷爷在家乡秋收打粮食的经历。那是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爷爷耕种着三四十亩地,一年忙到头就盼着有个好收成。掐谷穗、掐高粱穗、晾晒、人拉石磙碾,用簸箕一拨一拨地整理,再一口袋一口袋背回家。等到粮食收完,人也累垮了,爷爷的腰腿疼总要休养一个月才能缓过劲来。

    解放后,进入了农业合作化时代,爸爸扛起了家庭重担。大事有了集体的依靠,秋收打粮食不用发愁了。在宽阔的场院里,女人们掐谷穗和高粱穗,男人们晾晒碾场,把半自动化的扇车抬上场,夜以继日地扇粮食,金黄的谷子、粉红的高粱一袋袋倒入谷仓。大家走着集体富裕的道路,十分兴奋,再也不用像爷爷那样单枪匹马累断筋骨了。

    三代人的秋收,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农业机械化、合作化的重要,只有农机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条件。那时,我和大家一同盼望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早日到来。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21018;本文作者:王之保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3-0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