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在平定与支前民工一起吃大锅拉面的日子

  19474月,解放军在聂荣臻指挥下发动了正太战役,打通了正太铁路,解放了河北和山西的10多个县城及20多个车站,消灭敌军数万人,使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最大一个解放区。这次战役以晋察冀部队为主,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行二分区部队参加了作战,给予了有力配合。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支援这次战役,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太行二分区后勤司令部成立,由太行二专署专员樊雨生任司令员,调拨上百万斤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派出数以万计的民夫、牲畜和担架队等,仅昔阳、平定附近的县就出动民夫三四万人。

    几万人的民夫队伍集结起来实在壮观。他们肩挑车载着大批军粮和物资,蜿蜒在路上,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几天几夜都过不完。他们采用最简单的搬运方法,源源不断地将军粮和弹药等军用物资送到前方,之后再把伤员及时抬下来转到后方医院。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此多的民夫不但要住宿还要吃饭,为此,各个兵站以及分站都用最快速度设立吃饭点儿。

    那时太行二分区后勤司令部驻在平定县张庄村,张庄村因地处平定、阳泉交通要道,来往的民夫、担架和牲畜很多,于是这里就自然成为一个饭点儿。饭点设在一户农家大院里,后勤部不仅集中了十来个做饭的大师傅,砌了灶运来煤找来大风箱,还调来大量的小米、白面、鸡蛋、土豆,备了碗筷盆瓢等吃饭家伙,饭点轰轰烈烈开张。那年我16岁,在后勤部做些刻印、分发通知之类的跑腿的事儿,一天三顿饭自然都在这里。

    记得院子里架起的那口铸铁锅特别大,比当时农民家和机关学校所使用的铁锅大很多,直径足有1.5米;大锅的炉灶也架得高,近一米高。那口大铁锅的用途真多:既熬粥又炒菜还要煮面。不久,为了好好犒劳支前民夫,后勤司令部决定每天中午吃拉面,鼓励和奖赏民夫。

    但这可不是件易事。首先和面就得累趴下几个年轻的大师傅,他们清早起身,将一袋袋面倒进面缸,挑来水,用长木棍搅面。中午将近时,最为繁重的工作开始了,七八个壮年师傅不断从缸里拽出面在案子上揉、摔,待面有韧劲便轮流替换着拉面。一个年轻后生,满头大汗地拉着风箱。除了铁锅旁放着的大风箱处不能站人外,锅边站满了拉面或挑面的师傅。这边拉面师傅不断地从面案上扯起面,甩开臂膀三下五下扯拽后下锅;对面三位师傅则不断地用长木筷翻煮挑面,待面熟立刻将长长的拉面挑出,一碗一碗盛在大碗里,浇上鸡蛋卤、再夹上炒土豆丝摆在旁边一张桌上。那些饿极了的民夫们,刚卸下重担即过来端起碗,之后找个阳坡地儿蹲下,张开大嘴“稀里哗啦”吃起面来。

    就这样,拉面师傅们不停地拉面下锅,一拨一拨川流不息的民夫们停脚过来吃。那些日子,谁也不知道大师傅们拉了多少面,民夫们吃了多少面。但那惊人的大场面我永远记得:风箱的“拉拉”声,炉膛里火焰的“呼呼”声,师傅们在面案上“啪啪”的击面声,民夫们手端大碗“稀溜稀溜”的吃面声,还有飘散在村中的拉面香味儿,成为一支有声有色的大锅拉面协奏曲,悦耳动听。

    民夫们吃饱肚子,再喝碗面汤,活力顿生,劲头实足。他们起身推的推、拉的拉、挑的挑,将自己负责的物资送往前方,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作者原系太行二专署干事)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09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