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穿越母亲河

  走沿椽

    北邵村在河东的地有几百亩,全种着高粱,每到秋收就要搭草桥,便于运送收割的庄稼。桥要搭十多间,搭好大梁后,每间先搭上三四根木椽,就能通行了,人们叫走沿椽。走沿椽是很危险的,弄不好会连人带车掉到河里。有经验的人很麻利地就过去了,没经历过的人觉得很难。我第一次走时,自认为20岁的小伙子,咋还过不去?到了河边,扛起自行车就上了桥。4根木椽本来就很窄,加之来回滚动,我的腿开始发抖、发软。由于河宽、水急和视觉上的错觉,顿觉大地和木桥都在旋转,寸步难行。我大叫着:“快来人呀,要掉河里啦!”后来,还是搭桥的社员帮我扛着自行车,我紧跟其后才过了河。社员们对我说:“走沿椽时,脚要横着,就不怕木椽滚。两眼平视前方,不要看河水,就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我再走时,壮大胆,照着他们教的方法去做,走走停停,用了很长时间,总算独立过去了。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走沿椽如履平路。

坐木船

    每年开春,汾河水库就要放水浇地,冯叔就要把草桥刨掉,以免搭桥的木料被河水冲走。这时,就坐木船过河,用粗铁链一头连着船,一头连着大铁环,把一根又粗又长的漫河绳穿过铁环,把绳的两端固定在河两岸,并用木叉将绳子高高支起,只要站在船头,用力拔河绳,船就轻松开动了。我天天坐船上下班,有时来到河边,船却在对岸,我只好手脚并用,攀着河绳悬在空中慢慢攀过河去,到达岸上时,早已筋疲力尽……

    记得1968年的夏天,社员们过河锄高粱。船上坐满了人,船到河中央时,河水“哗哗”地进入船中,瞬间水就流了半船舱,看着船往下沉,船上乱作一团。年轻人高兴地跳入水中耍水,姑娘小媳妇们怕得直叫喊,上了年纪的婆姨们哭叫着。队长让男社员把女人和老人背上了岸。大家齐心协力,把船拖到岸边,将水舀干,船才浮了起来。

    那时的汾河,水量很大,夏天的暴雨,说来就来,河水猛涨,冯叔照常要放野船送人过河。他不愧为“河掌柜”,真是一把好手。凭着娴熟的技术,脚踏船板,手握一根竹篙将船稳稳当当地开到对岸。坐野船既刺激又危险,当船离开河岸,随着滚滚的河浪上下颠簸时,我的心紧缩着,过了河中心,紧张的心才慢慢平复下来。有时也很危险,弄不好,船就会漂走。

走冰桥

    上世纪70年代的冬天特别的寒冷,把整个河面冻了个结实,足有一尺多厚。不知是哪个胆大之人,发现了可以走冰桥,而且是重车通过。一人能过,百人能走,小车能走,大车也行。整个冬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上百辆车把石头和煤炭从河西运往河东,成千上万吨的货物从冰桥上运过。

    我站在河岸上,此情此景使我倍感母亲河的伟大。她常年浇灌着两岸的田地,用自己的乳汁,孕育着三晋儿女;它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担当着母亲的责任,为百姓造福。我深切体会到了母亲河的浩恩。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韩银柱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0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