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老太原说自来水

  我打小就生活在太原,我们家搬过八九个地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单从用水就能反映出时代的巨变。

上世纪50年代是买水吃,抬水吃。解放时,我家住皇华馆,大人们要横穿红市街到万寿宫口去抬水,少说也有四五百米吧。用水要买水票,一分钱一桶,水管前有人收票。1952年,我家搬到海子边西街,抬水要往北沿着校尉营到三圣庵,仍然要水票,减成6厘钱一桶了。我七八岁时,也能和妈妈一起抬水了。为了多盛点水,人们尽量用大一点的桶,在里面放一片小木板或一把筷子,免得水洒出来。也有送水车,4分钱一担水,送水师傅在门框上划“正”字,月底结算。柳巷南路打通后,还可以从袁家巷穿过柳南路,到商业职工医院门前的水管去打水,两处远近差不多,都超过500米了。后来取消水票,改为按住户人口收费,在家吃饭的每人每月8分钱,上灶的折半。我十三四岁已经能够挑水了,开始大人只让挑半桶,以后越挑越满。我从小就挑水,倒是练成了一副好肩膀。

脏水是不能乱倒的,院子里不行,马路上也不行,需要端出大门走约100米倒在下水井里,人们都很自觉,没有人乱泼水。有的街上没有下水道,就有人拉着水车专门收脏水,敲个破盆,每天定时到各院大门口收水。

1960年左右,我们住的海子边12号大院门前安上了水管,这下可方便多了。人们洗菜、洗衣服就在水龙头旁边。方便倒是方便,可那个水呀“哗哗”地淌着,再有就是小孩子常在跟前玩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可惜。我给家里打水,提个桶跑上几趟就够了,而且还经常帮院子里的老人们打水,因为那时已经没有送水工了。1962年我到北京上学,考虑到父母年迈,我弄了一个特大的水缸,在屋里挖个坑把水缸埋下半尺多,星期天就有亲戚来把水打满,能盛六七桶呢。我放假回来,邻居们看到我一桶接一桶地往家提水,就知道我要走了。

1970年以后,我们住到了桥头街一个小四合院,院子里就有个水管子,家中有个小水缸就行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楼房,上下水管直通厨房、卫生间,冷水热水一应俱全,洗澡也不用出门,冬天屋子里暖暖和和的,这种最普通的条件在过去是想也想不到的。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杨明华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