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老娘啊门上唱大戏

  我们武家庄村,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小时候,漫漫冬夜,晚饭后的时光,母亲就着煤油灯做针线,奶奶和我面对面坐在暖炕上倒歇话。我和奶奶手拉手,一来一往,唱着“拉大锯,扯小锯,老娘啊门上唱大戏;请闺女,喝女婿,不害羞的猫猫也要去;没穿的,没戴的,夹袄儿套了怪坎肩只。”日复一日,我对唱大戏的好奇和渴望便越来越强烈。1953年正月,我6岁,终于盼到了在老娘门口唱大戏的日子。我母亲是一个村的人,老娘自然也是一个村的。不过,我家住在村南头大榆树下,老娘住在村中间一个叫“世迭城”的地方。唱戏的戏台搭在“世迭城”的一片空地上,离老娘近,自然是老娘啊门上唱大戏了。当时,村里请的是省内最有名的山西省晋剧团(后来的山西省晋剧院)。正式演出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五场戏。戏是从省城太原接回来的。接戏用的,是全村当时最高档的运输工具——五辆马车。十三下午,全村老少早早就在村头排起了队,当拉着演员和戏箱的马车远远出现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很快“戏接回来了”的消息便传遍全村。

    记忆中,戏场是将一个不知多少年的老灰渣圪堆摊平后,用各家各户捐来的茭棍围起来的。戏台是用四处找下的摆椽和苇席搭成。当时唱戏是村民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村民自愿入股,根据入股的多少,每家可领取一定的戏票,供家人和亲戚使用。当然,其他人看戏是需要买票的。由于当时唱一场大戏对武家庄的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对四邻八乡的戏迷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而三天的戏,村内人山人海,两个戏场入口人流不息。戏场内更是里三层外三层,以至外围的人全得踩着凳子才能看见台上的演员。

    正月十四中午是第一场戏,开戏前,一个消息便传遍了戏场内外。原来,晋剧一代名旦王天贵(艺名天贵旦,民间称“天贵娘娘”,1930年去世)是我们村的招女婿,他40年的戏剧生涯都是在武家庄度过的。这天上午,剧团团长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率冀美莲、马玉楼等主要演员,趁演出前的空隙拜访了尚健在的王天贵的老伴。乔团长嘱咐演员们:“这个村是天贵师傅的家乡,行家里手一定不少,大家演出时须格外用心。”这些情节,是稍大后听上年纪的人回忆才知晓的。但我们村有过一个叫王天贵的唱戏名角儿,而这个名角儿还是我们郝家的招女婿,却牢牢地记在心里,并在近50年后为他写了一篇传记。而1953年正月我村的这场大戏,好像也的确沾了王天贵先辈的光,演员格外卖力,演出十二分成功,以至几十年来,村里人一旦谈起那场戏,仍津津乐道,喜形于色。

    由于年幼,三天的时间,大人们是在看戏,我们一帮小伙伴却是在感受那唱大戏的欢乐气氛,并受这种气氛的感染,满大街、满戏场疯跑,疯玩。当时,小孩子进戏场不要票,但是我们却偏要在茭棍篱笆上拔个缝钻进钻出。被巡场的民兵看到了,未等他呵斥完,我们已钻进人海中。在剧场内,我们更是在密匝匝的人群中钻来钻去,不时被板凳腿绊一下,由于人太多,绊了也不会跌倒。专心看戏的大人被我们打搅了,瞪一眼,继续看他们的戏。最吸引人的还是夜场。戏场周围,是点着围灯(即马灯)或煤油灯卖元宵、卖杂割、卖包子、卖纸烟、瓜子的小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舞台上,吊着的三盏大气灯发出刺眼的光,鼓乐声中,穿着长袍大袖的演员进进出出,嘴里不知哼些什么。当大幕拉开,舞台上又出现一种立体感特强的布景,或锣鼓一紧,武将开打的那一刻,疯玩的我们也会消停一会儿,拼命挤到人家的板凳上,伸长脖子看一下稀奇。不过,这样的时刻并不会很久,也就十分八分钟之后,我们又钻进人群中捉迷藏去了……

    1953年至今,快60年过去了。近60年来,我们村正月里唱大戏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1953年我人生经历中第一场正月里老娘啊门上的大戏,那情那景,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郝妙海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