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50年前的王村

  上世纪50年代末,迎泽大街要进行拓宽工程。马路边一座座小院里的老百姓搬迁到了大营盘西边的王村。

    当时我年龄尚小,但记得妈妈很不情愿搬家,不愿意离开青年路口附近那座10户人家居住的小院子。我见过妈妈多次和阿姨们坐在一起抹眼泪,絮絮叨叨说些不忍离开的话。然而,离开的日子还是一天天近了。

    再见,我温馨的小院,可爱的伙伴。再见,门口又宽又直的马路,天黑后一盏盏昏黄的路灯。再见,马路对面如宫殿般的宾馆。我曾站在铁栅栏外,看着黄头发、穿裙子的“洋娃娃”(苏联专家的孩子)抱着手里的洋娃娃,在院子里的阳光下玩耍。再见,锣鼓铿锵的光明剧院,我曾和妈妈多次来这里看戏,她随剧情或喜或悲,我在她怀里呼呼大睡。剧院旁边,是戏班子所在地,我见过他们吃饭,练功、说话,抑扬顿挫。再见,我刚上了半年的小学——— 迎泽街小学,这座用古庙改建的小学古柏森森,院落套着院落,如同进入迷宫。再见了!所有在我八岁前留下的一切一切。

    一辆大卡车拉着两家人:大人、孩子,还有家具,驶向郊外。依偎在家具中的我,突然被同车的叔叔拽了一下,然后听见他大声地、兴奋地喊:“看,快看,大营盘,这就是大营盘,记住!”没来得及看清,更不理解何为营盘,汽车就左拐,路变得更难走,树一字排开,野草遍地。弯弯曲曲的小路掩映在草丛中。车摇摇晃晃地停在一排房子面前。这就是我们的新家。

    王村那个时候属城乡结合带。农田里种玉米、高粱,更多的是蔬菜,一片绿,蚂蚱、扁担、蛐蛐在草丛中跳来跳去。

    除了农田里蜿蜒的细小水渠,西边还有一条很宽的水渠,渠上有破败的桥,桥下是浑浊的水,水里有蛤蟆、青蛙、蝌蚪,每到夜晚,叫声此起彼伏。

    有座阎锡山时代留下的军用机场。用土墙围着简易的大门,前半部分用作训练,后半部分停放飞机。每隔一会儿,就会有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响起,惊天动地。听到响声,孩子们会捂起耳朵。四周铁丝网后,有背着枪的游动哨,孩子们好奇,常钻进机场,士兵就会边拉枪栓,边大喝一声跑过来,比他跑得还快的是吓惊了的孩子们。

    机场对面是航校,穿蓝色军装的小伙子们甩着胳膊,十分精神地列队出出进进。

    机场旁边,卧着一座碉堡,圆的,顶着厚厚的水泥,周遭有孔,男孩说:那是用来射击的枪眼。

    有座聋哑学校,常见眉清目秀的男孩、女孩说不出话,却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比比划划,不停地啊啊啊地,响亮地说着什么,引来路人围观和啧啧惋惜。

    更多的是排房,自建的、公家建的,都十分简陋。

    王村分南、北、西三条街,三条街就是三大块居民区,我们住在北街。

    街面坑坑洼洼,走过,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街上土坯垒成的房子,抹着一层白泥,为了好看,只在窗户和门的周围砌些砖。然后一家或数家围成一座小院。这个院子比城里的要宽阔,门前空地上可以种花,还可以种菜,记得扁豆开花,紫色,长得最好。

    和我家一排一个院子里,一家姓马,一家姓张。马家5个男孩,张家4个男孩,一个比一个大两岁。男孩太多了,就特别稀罕女孩,马叔叔就总说我是他家的人,是生下后送给我爸我妈的。他说的时候爸爸妈妈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笑。

    那时我家的门牌号数是:王村北街四排20号。

    现在,航校改为师院,飞机场早已搬迁,排房已被拆除,唯有聋哑学校依然存在。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628;本文作者:徐俊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故乡忆旧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