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见证铁路专列历史的关东军97443公事车

 

 

 

 

 

  太原市北宫花园内,初秋的清晨,花园广场上、树阴下皆是晨练的人们,翩翩起舞者有之,大步流星者有之,款款漫步者有之……在花园的西北角,绿树浓荫中静静停放着一辆老旧的铁道专运公务车,日夜与这辆老车做伴的,是一块写着“历史的见证”字样的牌子。这个编号为97443的庞然大物,当初竟是当年侵华日军的军事指挥车,被我军缴获后,又曾作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列公务车中的一员。该车的收藏人姓耿,名化喜,太原人氏。当年,他就是看重这一物件的历史意义,倾家荡产将其从报废的车皮中“拣”了出来。

众人知之甚少的公务车

    在列车发展史上,有一鲜为人知的车种——公务车。公务车本属客车的一种,是为方便特殊或重要人物在行车期间处理公务而特别制造的,又称特种车。这种车服务对象特殊,乘坐者须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装潢考究,成本昂贵,产量有限;行车保密,要求严格,警备森严。因而普通百姓难得一见,不熟知它也就不足为怪。在中国,公务车的历史首先是它作为日军侵华的工具而被开启的。日俄战争后,日本攫取了南满,侵华野心急剧膨胀,随着大批日军进驻南满,许多日本军政要员蜂拥而至,满铁于是在1908年前后将二等客车改制成“特别车”供其乘坐(见《满洲铁道建设志》)。此后,这种专供这些特殊要人乘坐的列车就叫“公事车”。1934年,满洲铁道工场开始专门生产“公事车”。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编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时,将“公事车”改称“公务车”,一直延用至今。

    97443号公务车是我国国内现存生产最早的一部公务车,是由满洲铁道工场于1935年制造的。车体全长228米,自重472吨,载重12吨,定员13人。一头为弧形封闭车窗,另一头有门与其他车相通,两侧的前后各有一门。车内从后向前依次为客厅、首长一室、首长二室、秘书室、警卫室、安全服务室、厨房、锅炉房、卫生间。

    此公务车从制造之日起就成为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工具,先后充当过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洲国政权首脑的专车及日本关东军作战指挥车,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杀戮中国人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胜利后,此车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作战指挥车,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它曾作为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公务车中的一辆,驰骋于祖国的大江南北。20世纪70年代,此车退役后来到太原。到目前,全国仅剩97443号公务车一辆,为太原市市民耿化喜个人所藏,现存放于太原市北宫花园内。

倾巨资购买搬运

    1997年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耿化喜听朋友说起某收购站回收了一列报废的铁路客车车厢,而且还是专列。好奇心驱使下,他匆匆赶去一看究竟。整个专列共有11节车厢,除两节公务车外,还有医疗车、行李车、宣传车等。重达60多吨的“大块头”97348号已拆毁,而比它稍小的97443号仍然完整。几乎就在踏进车厢的一刹那,耿化喜便萌生了将它留下的念头。一番讨价还价,耿化喜买下了97443号整车和97348号上的沙发、地毯等物品。

    之后两年多时间,老耿几乎将他的全部精力花在了这辆公务车上。经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社科院的多位专家赴北京、大连、沈阳、长春等地调查、考证后得出结论:该车系1935年由伪满洲国铁道工场专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特别制作的8辆车中的一辆军事指挥车,当时称“公事车”。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车曾载关东军、朝鲜派遣军进入华北,归属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司令官专用。1939年春夏,日本派遣军将正太线窄轨拨宽后,以97443号“公事车”为主的专列拉乘日军第一任山西派遣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进驻太原,成为山西派遣军第一军司令部最高指挥官专用车,见证了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

    19451月,由它组成的“东行特别快车”行驶到正太线寿阳段时被八路军太行军区缴获,成为晋察冀解放区领导人使用的军事指挥车。此车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又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4月,该车作为“同蒲第一列人民快车”的一员回到太原。新中国成立前,此车是运送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河北西柏坡到涿州,转乘火车至北京清华园的3个编组专列中的一员。之后几十年间,它又作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公务车中一员,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期,该列车逐步退出中央专运,归太原铁路局处置。

    老车的身世得以确定后,耿化喜遂四处奔走为其寻找“安家之处”。当年12月,太原市北文化宫终于成为老车的落脚之处。于是耿化喜继购买老车之后,又多了一项“汽车运火车”的壮举。因为搬运工程十分浩大,事先要与公交、交警、铁路等部门一一协调,搬运当天,动用了两辆吊车和两辆拖板车,将其中一辆拖板车的车头卸下,留下车身与另一辆对接。由于公务车体积庞大,吊车吊臂必须充分伸展,但是如此一来力量减小,离开地面的总是吊车,经反复多次方才成功。大约15公里的路程,由于行进速度比步行还要缓慢,搬运至目的地放置妥当时,已是次日凌晨。

曾肩负特殊使命

    耿化喜是太化集团一名普通职工,现退休在家。他说,当年购买这辆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爱好。耿化喜爱好不多,除收藏之外就是读书。因为收藏这节老车,他又多读了许多原本不会读的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本侵晋实录》《中国铁路建设史》《铁道部专运处四十五年》《太原铁路分局志》……书中但凡与97443号有关的内容,他均细心地复印下来。

    耿化喜说,公务车又称专运列车,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客运列车的特点——服务对象特殊、责任重大、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和无固定运量、无固定交路、无固定时间和车辆编组等,在人们眼中分外神秘。

    资料记载,新中国的专运史是从执行运送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机关进京的任务开始的。1949年春,北京和平解放后,党中央机关着手进京的准备工作。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和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召见平津铁路局负责人,部署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机关从河北西柏坡迁京,从涿州站坐火车至北京清华园站的任务,要求铁路做好准备,采取妥善、有力、万无一失的措施,确保安全。

    按照军委要求,平津局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详细研究,制定了专列进京的具体方案。当年324日晚,3个专列准时停靠在涿州站待命。25日凌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和党中央领导机关的人员乘汽车一路风尘到达涿州,周恩来在听取铁路准备工作的简要汇报后,满意地说:“中央谢谢你们”随即命令发车。340分,列车启动,经丰台、广安门、西直门,运行2小时20分,于6时安全抵达清华园车站。17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阅兵式,当晚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抵达北京的消息。

    1949年至1975年,27年中,毛泽东主席平均每年乘公务车外出视察工作达80天,乘车最多的1955年,外出达10次,时间最长的一次历时达272天。邓小平乘车最多的一年为1961年,外出7次,累计40天,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2年南巡,历时36天。专运列车因此被誉为“流动的中南海”。

经鉴定身价倍增

    仅从外表看,97443号公务车的绿色车身似与早些年常见的火车没太大区别,但走进车门,便会立刻产生“别有洞天”之感。车厢内,会议室、首长间、秘书间、警卫间、卫生间、厨房、锅炉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布局精致巧妙,布置庄重而不失典雅,高贵而不事张扬。

    会议室位于车厢最前方,白纱帘遮掩下,车内光线十分柔和,束起的窗帘与会议长桌旁的椅子同为庄重的墨绿色,暗红色地毯、军绿色沙发,虽陈旧但质地显然很好。窗与窗之间的壁灯开关处,镶有一块写着日文“壁灯”字样的标识牌。沿车厢走廊向内走,地毯上不时可见零星撒放的樟脑丸。

    紧邻会议室的首长间内,最主要的摆设便是一张覆以军毯的席梦思单人床,床后的墙面上,悬着一幅尺寸不大的水墨山水画。床头柜上一部老式手摇电话机,办公桌椅各一。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门侧的柜子。轻轻将柜门拉开,一只折叠式圆形金属面盆便魔术般出现在眼前,对有限空间的利用之巧妙可谓到了极致。沿车厢向内,秘书间、警卫间、卫生间、厨房、锅炉房依次排列,所有陈设无一不在触发着人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的联想。

    老公务车定居太原北文化宫半年之后的20005月,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正式对其出具了一份鉴定书,认定97443号公务车 “基本保持了原貌,是十分珍贵的近现代文物,是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应予妥善保护”。

    20013月,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教委和太原市总工会又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参观“历史的见证”活动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该车和即将展出的历史照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号召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并部队和大中小学校组织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年12月,该车又被太原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太原市第三批1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老车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耿化喜深感自己两年来的所有付出没有白费。

 

文来源:山西日报20121011;本文作者:梁俊生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