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雨同蒲路 |
||
|
围绕山西窄轨之历史,有各种不同的解读。集中起来主要有“经济说”和“军事说”。依当时实情看,石太窄轨在前,同蒲铁路在后,若标准不一,新旧衔接,工程浩繁。阎锡山“看米吃饭”,也有苦衷。 太原的教场巷是清代精骑营将士演军习武的地方,后来,为了修筑正太铁路 (即石太铁路)和同蒲铁路,许多外籍工程师来到这里,为此,教场巷一带专门新建了数栋别墅,供外籍工程师、筑路专家和技术人员居住,它们被统称为同蒲铁路专家楼。 早在1907年,清政府就有修筑同蒲铁路的提议,袁世凯执政时期也曾有修筑该路之意。1928年年初,阎锡山曾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修筑同蒲铁路的请求,遭到拒绝。此时,阎锡山已坐镇山西,因此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修筑同蒲铁路,1928年10月即着手勘测,1929年4月聘请德国工程师任测量队队长,1931年3月测量完毕。1932年10月,晋绥兵工筑路指挥部成立,阎锡山任总指挥,亲调3万兵工修筑同蒲铁路。 当年,修筑铁路的专家、工程师等人员就住在同蒲铁路专家楼里。在修筑同蒲铁路的过程中,阎锡山坚持 “中西结合、土洋并重”的原则,采取“先简陋后先进,由窄轨而若干年后再向标准轨迈进”的筑路谋略,高薪聘请德国工程师,如王鼐和米勒,在国内分别聘请谢宗周、翟维中为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还聘请了南段、北段铁路局局长,起用精于计算的阎明厚和熟悉工程诀窍的郭廷兰等人,首创军人筑路之举,修筑了既坚固又省钱的同蒲铁路。从经济角度看,这样避免了许多失误和不必要的浪费,既省钱效率又高。 南同蒲线向南延伸,经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侯马盆地进入中条山区北部,沿涑水河上游经运城、永济到达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在陕西的华山站与陇海铁路相连,成为沟通晋陕两省的交通大动脉。 北同蒲线由大同向南,跨越桑干河、滹沱河及汾河三个流域,穿过云中山和系舟山等分水岭,经朔州、宁武、原平、忻州而达太原。它在太原与南同蒲线相接,由此与全国铁路联网。北同蒲线虽然开发较早,但因战争的破坏,该线几经修通,又几次被毁,长期处于瘫痪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方才修复通车。 同蒲铁路的修复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6月,太原铁路管理局成立,同年11月,山西省修复指挥部成立,铁道兵开始了同蒲铁路的抢修工作。特别是北同蒲铁路,由于破坏严重,加之地形复杂、坡度大、弯道多,因此工程艰巨、抢修难度很大,直到1951年8月全线才修复通车。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同蒲线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气化改造,至1992年4月,全线停驶蒸汽机车,改由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牵引,成为晋煤外运的主要干线之一。2010年12月30日,由两台SS4型电力机车牵引的55001次列车从榆次站开出,经由南同蒲线进入侯月线。至此,南同蒲线结束了非电气化的历史。 同蒲铁路专家楼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杏花岭街道办事处教场巷30号。专家楼始建于清光绪末年,院子里栽种着丁香树、果树,专家楼整体使用红砖修砌,坐北朝南,由北至南保存有4栋房屋,东西长30.3米、南北宽131.3米,占地面积达3978.39平方米。每栋房屋建筑规模较大,均有地下锅炉房,至今保存较好,并铺设有地下管道通向屋内。 专家楼建筑风格独特,采用“折中主义、中西结合”的基调,由传统住宅延续发展,形成适应城市近代生活的、具有西方住宅特点的新型住宅楼,使用方便、简洁大方,类似早期的公寓建筑,为典型的近代建筑群。 ■ |
|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20906;本文作者:梁俊生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