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20

无梁大王——阳曲县大王庙

  ●与盂县藏山有渊源?●构筑有何绝妙之处?●留有明代民俗画卷?

 

    北倚丘陵,西临沟壑,设计精美、造型独特的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城东约20公里的范庄村。这座孤零零的庙宇建于村庄侧畔,不仅有优美感人的传说,还承载了我国古代独有的“无梁减柱”建筑特色;庙内生动的壁画,更被称作是太原市仅此一例的“明代民俗信仰壁画”。

    正是因此,这处孤体建筑早在1986年便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3年被成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是“赵氏孤儿”赵武

    “别看这儿地方偏远,而且是一处单独的庙宇,但它却是我国古代无梁减柱的建筑典范。”采访时,阳曲县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俊草告诉记者。

    大王庙北依山丘,西临深沟,东面是大片的寺庙遗址,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据范庄村49岁文保员赵忠讲,这里曾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建筑群。一旁的唐代建筑明禧寺,加上继续向东的清代关帝庙等,庙宇延绵,最繁盛时达到30间殿堂。后来,因为自然灾害及战火,整片寺庙除大王殿外,其余的建筑全部损毁。通过大殿内外遗存的碑石、碑额、龟趺、柱础、石幢等等的文物遗存,可以印证赵忠所述。

    根据碑文记载,大王庙的南面,本有面阔三间的过殿,叫做马王殿。大殿两侧,没有传统的配殿等,四面全是夯土做的围墙。殿的前面,则是砖砌的拱形山门。庙宇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顺着东侧的旁门,通向明禧寺、关帝庙等。延绵的庙宇,以大王庙为中心,组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体。

    如今仅存的大王庙,建在一处高60厘米的砖砌平台上,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每边长9.7米,平面呈正方形。大殿墙体为“金镶玉”的包砖墙砌法,即外表为侧砌一顺一丁错缝砌法,里面为土坯整侧砌。庙的两侧,开破子直棂窗,中间为六抹格子门。殿顶为单檐歇山顶式,素面脊,正吻为龙头形,殿檐四周置单翘单昂斗拱,垂脊上琉璃套兽,整个建筑显得端庄朴实。

    从寺庙残碑的“藏山行祠”“藏山神庙”“屠岸贾”及“赵孟”等字句中可见,大王庙原本是一座儒家祠堂,后改为庙。“大王”所指,即是盂县藏山“赵氏孤儿”的“孤儿”赵武。古人念及赵氏一族忠正刚直,且感念公孙杵臼、程婴、韩厥等大义救主,便将孟山改为藏山,筑祠建庙,尊赵武为神。后来,因为赵武幼年藏匿的山洞旁有一处滴水崖,崖上积水成潭,故而就将赵武尊为雨神。历代帝王也为赵武修庙建碑,并封赵武为“翊化”“神佑”之神,专司雨神之责。时至明景泰五年,即1454年,山西境内大旱,但藏山一带百姓却“经躬拜祈祷果获圣水”。周边百姓纷纷前往祈神求雨,果然“有求必应”。《重建藏山大王灵应碑记》记载,太原府阳曲县得知后,便令人赶往藏山,“窃负大王圣像而归”,果然“过其村其村无不雨,经其乡其乡无不雷……竟三日而后息。”后来奉送大王神回藏山时,欢送仪式极为隆重。范庄村位于盂县到太原的必经之地,当年受益匪浅。明成化三年,范庄村一带又逢大旱,村民们赶往藏山燃香祭祀,果获圣水。于是,周边百姓便在村西北建庙一座,名“藏山行祠”。后来,人们将此改称“大王庙”,专门供奉“大王神”,既为感激赵武之功德,也为日后祈雨便利。

    由此可见,阳曲范庄大王庙,是藏山神出行布雨时休憩的地方,所以叫“行祠”。据记载,当年庙内正中是大王神赵武坐像,“俨然王者冠服”,形象端庄,气宇轩昂。但如今,庙内除了大王殿正殿外,包括坐像等,已经全部损毁。

  国内罕见的古建遗存

    《山西古建筑通览》一书中提及大王庙,曾有专门的评价:“结构严谨,气势雄壮,构筑之妙,国内罕见”。

    大王殿采用12根立柱,其中前后檐四根,角柱四根,排列规整。檐柱、角柱、山柱皆为圆形直柱造,有侧角,据不同的位置而横侧,纵侧。檐柱、角柱柱头均有卷刹和收分。卷刹,即指宋代拱、梁、柱等建筑构件端部的弧形样式,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收分,即指建筑中的圆柱等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柱子上再加建“枋”“拱”等。之后,工匠们再对柱子加以修饰,加横向联系的构件、即阑额,构成传统的四边形框架结构;又在柱与柱之间,向内略倾斜形成“侧脚”,以增加大殿的稳固性。

    大殿的角柱稍高,称为“升起”,使檐角高耸,呈飞翔状,势欲腾空,十分美观。24朵头拱分别安置于大殿四周,悬于檐下,气势十分壮观。

    大王庙最重要的文物价值在于它的“无梁”木结构方式,因此,当地人也将大王殿称为“无梁殿”。“梁”是指各式建筑中的“横梁”,主要作用是承托和传递建筑顶部重力,同时也是扩大屋内可用空间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无梁殿”,一方面是取“无量殿”之谐音,另一方面也即指殿内无梁。具体到大王殿的做法,是工匠们先在斗拱的后部四周加固了一道规制较小的“圈梁”,四角用抹角梁加固结实。之后,人们再以抬起的“木后尾”做支点起到杠杆作用,铺了第二道大型“圈梁”,在四角再用第二层抹角梁支撑着,上部又再用第三层抹角梁加固,形成一种类似多层“井”字形的木结构。同时,再以垫木、叉手、驼峰等小木构件,对整个木结构进行加固平衡。

    这种构造手法的好处在于,殿内无柱(不置金柱),继承了宋代的减柱做法,增大了殿内的活动空间,显得非常宽敞、舒适、美观。同时,整个大殿看起来也显得十分高大,所以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将大王殿称为“无梁殿”。

    古代建筑师傅们通过这种做法,把殿内有限的地面和空间利用起来,便于满足百姓祭祀的需要和整个殿内的平面布局。

    另外,殿内四角的檩和梁(上金檩和三架梁)之间,也均下垂一雕莲花柱,雕仰莲式柱头,再用“人”字形木结构从上金檩到斗拱后尾,把各处连接起来,使四角的木构件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既打破木构件的呆板性,又增加了殿内的景观,所以,也有人将大王殿的木结构称为“悬梁吊柱”。当地人,更形象地把大殿称为“转角殿”,由此可见,大王殿实可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精品。

    据清康熙二十六年的《重修大王庙稍修神庙一所》的碑石记载以及明成化十年《藏山行祀石桌》的记载,专业人员最终认定此庙建造时间为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此外,寺庙在清康熙年间进行过一次大修,现见的部分小木构件及东北角的垂莲柱均为清代补作。

  形象生动的民俗信仰画卷

    大王殿的另一经典,便是壁画。大王殿三面山墙,至今全部存有壁画,内容均表现的是乡民祈祷、祭祀,“大王”行法、布雨的民俗画卷。

    壁画总计68.7平方米,绘有大小不同的神道及各类人物112名。西墙为入祠(即入庙)情境图,从南向北行进,北端绘有重檐歇山顶二层楼宫祠建筑,此处用了传统的界画技巧(即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占到画面的五分之一。画中,前有文武土地迎接,继有仪仗队、乐队、宫人和坐车的赵武;旁有四官相伴,后有五色五方龙王相随。云层上部又有值日公曹、雷公、风伯和乘车马的电母、雨师两妇人像。画面下方表现人间部分,有五个作恶多端的犯人被镣枷锁绑,在力士的鞭笞下徐徐前进,反映出因果报应的宗教意识。此组壁画共绘有人物55人,马22匹,意在表现大王的神威。

    殿的后墙,为生活起居图。除正中三个屏风外,墙的西端是就餐准备图,一高髻中年妇人,吩咐着四个宫娥,正在做着就餐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画面的桌子上,则放有碗、盅、壶、刀、瓢等等餐具,还有黄瓜、白菜、茄子、萝卜等蔬菜。各种各样的物品,均如日常普通百姓家所备,使得画面和现实极为接近。画面东端,则反映大王神就寝离去后,宫娥们收拾餐具等的情景。

    大殿东山墙,则为出祠布雨图,从北向南行进,最先为五方五色龙王身缠小龙作法喷雨。画面上,电母手持镜子闪闪发光;雷公身背八面鼓,仿佛“咚咚”作响;风伯则口中“呼呼”使风;雨师持龙作雨;力士驱赶旱魔等等,画面整体是一幅异常生动的民俗信仰图卷。再向下看,画面上依然是仪仗队、乐队和改骑高头大马的“大王神”赵武。他新月眉、丹凤眼,三绺长须,面目慈祥庄严。只见“大王”斜着身子,半个面部露着,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深衣,两肩有云形图案,正在向民众“打着招呼”。马旁有一庶民,正在向“大王”表述着什么。画面表现了“人求神,神护民”的宗教观念,构思十分巧妙。

    可以看得出,整幅壁画人物前后有序,高低有别,色彩和谐,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统一以赵武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构图十分准确妥切。凡此种种,这一画技精巧、表现手法丰富的明代民俗信仰壁画长卷,在太原仅此一例,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和珍贵遗存。

    采访中,范庄村文保员赵忠谈到,民国年间和1953年,庙宇又分别做过一次小修。上世纪60年代,庙宇一度被当地百姓作为库房使用,原本精美的壁画也被人用白灰等粉刷、覆盖起来。到上世纪80年代,壁画才被陆续清理出来。

    20124月,大王殿殿顶房檐已是腐朽漏雨,致使店内壁画受潮,褪色。同时,大殿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墙体开裂,有坍塌危险。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古建,阳曲县文物旅游局历经3个多月,对大王庙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此后的2013年,这处珍贵的文物顺利入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任俊兵

  ○结束语

    今日,本报持续3年多的“文化遗产展示工程”大型系列报道完美收官。

    2011611日是第6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为营造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提高山西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现山西璀璨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报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推出“文化遗产展示工程”大型系列报道。平均每周刊发一期,截至今日,共刊发126期。报道重点为我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域涉及全省11个市。

    “文化遗产展示工程”系列报道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寻找失落的古国”系列,包括《发现霸国》《晋之大者》《杨国迷雾》等6篇;“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包括《大唐佛光》《恒岳悬空》《月照青莲》等120篇。

    “文化遗产展示工程”大型系列报道挖掘隐藏在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展示三晋大地悠久历史和厚重底蕴。报道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得到了全国各地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对宣传山西文物、保护三晋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阳曲县大王庙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