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14

窦祠贤臣——太原市窦大夫祠

   窦祠始建年代在唐宋之前?● 祠内八景有三景现已遗失?● 鼓楼下窑洞曾是傅山书房?

 

    始建年代有待考证

    窦大夫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246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现存乐楼、山门、献亭、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其中山门、献殿和大殿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的建筑,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从北面的二龙山上俯瞰窦大夫祠,方方正正很像一个四合院。院中四棵参天古柏高高耸立,据说已有800年的历史,得两人方能合抱。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待考,但唐朝诗人李频曾为此祠留诗一首:“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泉分石洞千条壁,人在冰壶六月寒。时雨欲来腾雾霭,微风初动漾波澜。个中若置羊裘叟,绝胜当年七里滩。”祠内有一通清嘉庆年间的石碑,碑文记载:“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窦祠被汾水所淹,现祠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

    窦大夫祠内原有著名八景,分别是明三暗五、鼓楼石柱、透灵神碑、二郎手印、神龛梧桐、红马出祠、香台砂座、石洞出檐。可惜,后三景现在已遗失。

    傅山先生曾在此读书

    窦大夫祠的山门,同时也是祠堂的南殿,是祠内八景之一的“明三暗五”。从山门外看,整体建筑为三间,而从内看则为五间。中间是南殿,左右四间窑洞,可以居住。

    山门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两个团龙,均是元代风格的琉璃团龙。团龙是龙纹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龙纹设于圆内,构成圆形的纹样。四条团龙神态各异,张牙翻腾,犹如欲破壁而出一般。

    山门东侧的钟楼山墙下,斜斜长出一棵一抱多粗的老榆树,由于树冠庞大,倾斜的树身难以支撑,故用一根长长的钢管撑住树身。树根深深地扎进了山墙之内,和墙体连为一体。

    进门便是南殿,殿内采用古建筑中常见的减柱法。整体建筑制作规整、风格粗犷、手法考究。

    殿西侧是祠内八景之一“鼓楼石柱”。鼓楼的四根柱子是石柱,而东侧钟楼小亭的柱子则为木柱。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对称之美,而窦大夫祠的钟鼓二楼却是特例,有一种别样的风格。

    鼓楼下是一间窑洞,窑洞门楣上题有“虹巢”二字。“虹巢”的由来,是因为以前门外曾有一棵杏树,弯弯曲曲如彩虹一样,故名“虹巢”,而这间不起眼的窑洞就是傅山先生的书房。傅山先生曾有两首诗来写虹巢,其中之一为:“虹巢不盈仗,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书尘一再拂,情到偶成文。开士多征字,新茶能见分。”

    元代曾是祈雨祭祀之地

    窦大夫祠的精华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献殿。献殿又称“祭亭”,是摆放祭品的地方。据祠内碑文记载,元代窦大夫祠曾是官方和民间的祈雨祭祀之地。

    献殿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蓝琉璃瓦剪边,阑额及柱用材硕大,建筑雄浑,气魄壮丽。四根立柱直径0.8米,柱体上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分外古朴。立柱采用柱侧角法微微向里倾斜着立于四角。献殿内部顶上是精美绝伦如天宫楼阁般的天花藻井,斗拱层层相叠,形成八卦样式,跟元代道教盛行有关。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无钉子加固,全靠斗拱递叠而成。斗拱排列疏朗有序,结构简练而严谨,造型精巧华美,是元代小木作不可多得的精品。藻井的最上层为圆形,下面则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中间为楼阁,代表人间的烟火,意为天地人合一。

    献殿的立柱上挂有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题的楹联。上联为: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下联为: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这副楹联提到了一个“孔子回车”的典故。《史记》记载:“鲁哀公三年,孔子将适晋,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临河不济,叹曰:晋之贤大夫也,讳伤其类。”孔子周游列国时,闻晋大夫窦犨贤名,欲驱车来访。途中忽闻窦犨被赵简子所杀,孔子叹晋不容贤者,遂遗憾驾车而去。孔子返回了鲁国陬乡后,作琴曲《陬操》来哀悼窦大夫。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

    窦祠的献殿和主殿是连在一起的。献殿的后檐柱就是主殿的明间廊柱,献殿后檐与大殿前檐连构成一体,这在我国古建筑上叫“勾连搭”,这种建筑手法目前在全国来说都为数不多。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供奉的塑像就是窦犨。相传唐朝以前为石刻像,宋代改为泥塑像,现存像为19797月山西大学艺术系张熙玉根据其原像重塑。正殿的两侧各有耳殿一间,也称东西配殿。大殿前东西廊坊各七间,俗称“东西厢房”。

    窦祠内现有一通色泽亮白的石碑,碑文上写有“烈石祠祈雨感应碑”字样,碑体宽厚高大,表面光洁,玲珑剔透,光彩照人,故《阳曲县志》称之为“透灵碑”。

    相传最早时,人站到此碑前,可见人影晃动。传说古时曾有一白发老者在祠堂内居住,他每日都要用旁边寒泉中的清水擦洗这块龟驮碑。天长日久,这块碑越来越明亮,可以照人,老者很喜爱。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石龟驮着他心爱的石碑,爬向河边。梦中,老者情急之下,拎起一根火柱追上,照着石龟的鼻子就打了一下。梦醒后老者发现石碑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再也不透明了,而石龟的鼻子却少了一块。据说有灵气和有缘的人来到窦大夫祠,会看到石碑上有一个影像。

    窦大夫祠里还有一景名为“二郎手印”,就是在石头上有一个人的手印。相传二郎神曾在这里的养马间喂马,夜间发现红马跑了出去,赶忙去追,不料被门槛绊倒,他用手托地,在石头上留下一个手印。手印下窄上宽,印记圆滑,相传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将自己的手放进去。

    祠堂附近的村民还给记者讲了另一种说法,称其不是二郎手印,而是杨六郎的手印,是杨六郎路过夜宿时,夜里追马所致。

    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相传,春秋时期,窦犨在狼孟(今天的阳曲县一带)开渠修道,他主张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很有一番成就。为避免晋国分裂,他多次规劝赵简子,以致赵简子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不识时务。

    晋定公十二年,晋国大旱,汾河水断流,赵简子听说在烈石山下有一眼泉水,泉水不但清凉,而且可以治病,便命窦犨带领一班人马限期四十九天内开凿泉水,灌溉农田,违期按抗旨之罪问斩。

    窦犨带领人不分昼夜开挖泉水,烈石山悬崖峭壁,怪石嶙峋,给开挖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四十九天很快就到了,仍不见泉水的迹象。期限一到,赵简子派人来问。窦犨为了不连累其他人,谎称已开出泉水。他自知自己欺君,不可逃脱。于是,便在一棵梧桐树下自刎身亡。相传,他的死感动了烈石山神,在他死后的一天夜里,烈石山泉眼自开,泉水从无数的岩缝里涌了出来,汇聚成清澈见底的池塘,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泉水灌溉了附近的土地。为感谢这位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臣,后人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示永远记得他的功绩。

    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赵佶加封窦犨为“英济侯”。烈石寒泉赐名为“灵泉”,并留下“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的楹联。

    采访中,窦大夫祠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祠堂西面的一处工地,就是正在修复的寒泉。工地上工人和机械正在用石块围砌一个小池子,池底潮湿却无水。48岁的工人王师傅是当地居民,他说,小时候经常在汾河里游泳,游完之后就到干净清澈的寒泉里洗澡。即使到七八月份,外面烈日炎炎,寒泉里的水都让人凉得打颤。可惜寒泉逐渐干枯,只留下一个三角形的泉潭印迹。以前当地人讲究“喝一口寒泉水,摸一摸梧桐木”可祛百病,保佑健康。

    这里所说的梧桐木就是指窦大夫祠里的神龛梧桐。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古人祭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摸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树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无论是正在重修的寒泉,还是今天仍存的“神龛梧桐”,这些传说其实都是人们对古代先贤的敬仰神化而来的。 

 

太原市窦大夫祠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王晋磊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