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11

湘峪古堡——沁水县湘峪村明代古堡

 

  ●又叫“三都古城”?●是蜂窝式古城堡?●为何有欧式风格?

 

    清澈的沁河水,在沁水、阳城接壤的群山间缓缓流淌。自古以来,作为西北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沁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明崇祯年间,朝廷腐败,天下大乱,百姓人心惶惶。乱世之中,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成为沁河流域沿岸的官员保护村民百姓的重要手段。此举也使得沿岸的众多古老村落得以保存至今。

    在沁水、阳城两县约30公里的沁河沿岸,就有古堡村寨25处。坐落在沁水县郑村乡湘峪村的湘峪古堡,就是众多古堡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湘峪古堡背山临河,群峰环绕,处苍松翠柏之中,美景如画。湘峪村是明代重臣孙居相、孙鼎相兄弟的故里。明天启三年(1623年),兄弟二人经过精心规划开始动工修建城堡,历经十余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城堡竣工。

    2006525日,这座太行山区雄奇壮观的蜂窝式城堡,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三杰

    沁水县郑村乡位于县城东南58公里处,湘峪古堡就在其境内。

    占地325公顷的湘峪,原名相谷村。因为村周山环水绕,故而易名湘峪。明清时期的湘峪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而说起古堡来,就不能不提明末的“孙氏三杰”。

    湘峪古城始建于明天启三年,竣工于崇祯七年。主持修建者为孙居相、孙鼎相兄弟。据村里人说,孙氏兄弟共有四人,分别为居相、可相、鼎相、立相。孙居相、孙鼎相均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孙居相官历南京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及户部尚书等要职。在任时,被他弹劾或惩处的贪劣官员、不法豪强多达百余人。他在奏折中,不仅批评为官同僚,并且毫不留情地触及万历皇帝贪财吝啬的性格缺陷。由于他除时弊,惩腐败,不惧权贵陷害,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

    孙鼎相曾先后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任职,并任湖广巡抚。与其兄孙居相一样,他的学识、官品和人格受到世人敬仰和称赞。

    孙居相、孙鼎相在《明史》均有传,而同样走入仕途的孙可相与兄长、三弟兄弟同朝为官,担任御史。明代,在朝中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官员,被人习惯称为“都堂”。正是源于此,湘峪古堡又被称之为“三都古城”。

    在如今的湘峪古堡内,孙家老宅“三都堂”保存完好,而“三都上殿,文武打颤”的说法至今村内流传。被誉为“铁面御史”的“孙氏三杰”无疑是湘峪村民的骄傲。

    相形之下,四弟孙立相则不被外界所知。孙立相没有考取功名,在村中开设私塾,给学童们释疑解惑。

  神奇藏兵洞

    42日上午,由晋城市区驶入晋阳高速,从阳城润城收费站进入端润一级公路,行驶约七八公里,就来到了湘峪村。

    停车远望,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墙坐北朝南,沿河而建,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因此,湘峪古堡在当地百姓嘴里也称“蜂窝城”。

    湘峪古堡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共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从门额上刻有“宸薰”二字的南门门洞进入,便是一座很小的瓮城。瓮城东西两侧的通道上,均设置了坚固厚重的门,一旦南门被来犯之敌攻破,就关闭两道侧门。守城士兵就可用滚木、石块、弓箭等器具攻击敌人,起到“瓮中捉鳖”效果。

    湘峪古堡城墙宽4米,最高处为25米,周长2300余米。建筑造型独特,雄伟壮观。据村民们说,原来在城堡的外围,是一条宽21米、长3000多米的护城河,“想进入城堡,必须靠渡船完成。”

    顺着城墙内阶梯,就来到南城墙。城墙上的内墙,布满一排排砖砌的窑洞。这就是当年用来防御的藏兵洞。

    穿梭于藏兵洞内才知道,原来,南城墙内部全部被掏空后,建成了窑洞式藏兵洞。藏兵洞洞体宽大,洞洞相连,兼顾兵营与仓库功能。每座藏兵洞设拱形窗孔一个,直面城外。众多窗孔在南城墙外侧一字排开,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成为瞭望敌情和用于防御的坚固工事。

    藏兵洞分“串珠式”和“后廊式”两种。顾名思义,“串珠式”是由若干个单独的藏兵洞组成,每个藏兵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这条笔直的通道就像一条绳子,将各个藏兵洞串联成一体。在“串珠式”藏兵洞中,只需守住或堵死一门,便可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藏兵洞,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的关口。

    “后廊式”则在藏兵洞后部增建了一条笔直的走廊,每个藏兵洞均有一门与走廊相通,类似于只剩半边的筒子楼。“后廊式”藏兵洞各个相对独立,既可以各自为战,又可通过后廊相互协防。在“后廊式”藏兵洞里,人们还可以看到当年的火把台。

    奇妙的是,火把台被对面的墙壁遮挡。这样又正好使得火把发出的光,能让藏兵洞里的士兵看到城外的情况,而外面的敌人却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藏兵洞还设有通道与城墙顶部的“帅府院”相连,可以便于战时指挥和武力增援。可以说,藏兵洞的建造,处处巧妙,处处智慧,让后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战斗防御知识。

    据有关专家评价,湘峪古堡藏兵洞在国内古建筑中独一无二,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

  多功能的涵洞

    与其他古堡相比,湘峪古堡内,街道呈“五纵三横”棋盘式格局。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相互垂直的,既有较为宽敞的街道,又有弯曲狭窄的“丁”字小巷。有的街巷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或有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甚至连续出现两个九十度的拐弯。

    “可别小看了这些街巷。”一位村民说,这些小街小巷,在陌生的敌人眼里看起来不通畅,而在熟悉地形的村民看来却又很通畅,是具有防御功能的。

    古堡内的防御设施层出不穷,平战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古堡内保存着明代的3条排放雨水的涵洞。每条涵洞宽约1米、高约2米。“遇上下暴雨形成洪水,这些涵洞就成为堡内的泄洪渠。如果遇到战乱,就是村民们的逃生通道。”一位村民说,类似的建造工艺,在明代同期首屈一指,体现出当时民间防御工事的独特之处。“这可能与在兵部任过职的孙鼎相有关。只有对战时防务了解的人,才能修建出与众不同的防御工事。”

    在古堡内,石磨、石碾处处可见,石鼓、石礅随手可及。古街巷内的街道,几乎都是用石条铺就而成。更让人不解的是,一条通往西城门的古街道,路面完全是由磨盘石铺就。原来,这是孙氏兄弟在建筑理念上,流露出的对江南怀旧情感。

  欧式风格“都堂府”

    在幽静的古街巷行走,雅致的过街楼坐落在街巷上,街巷两侧更多的是别致的明清大院。

    在古色古香狭窄的街巷中,这些古民居院落显得高楼林立。虽说建于明末清初,却都是三四层的高层建筑,不时透出欧式建筑风格的韵味。“双插花院”就是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插花楼”是留有浓重一笔的。在我国北方民居中,正房两侧的耳房高度,一般会比中间主房低或持平。如果正房两侧的耳房高度,高出中间主房,从外观上看形似两端“插花”,故名“插花楼”,也称“探花楼”。这种形制在北方民居中并不多见。

    湘峪古堡的“双插花楼”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不仅从外观上打破传统,而且从形制上标新立异:其五开间的正房,因不同的高度而被划分为三部分,中央两开间正房楼,高三层,右侧两开间、左侧一开间正房楼高四层,形成中间低、两侧高,且两端并不对称的奇特外观,外形不仅与欧洲中世纪教堂相似,外观也与中国古代两端插花的官帽形似。

    4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在建筑中竟然能结合得如此巧妙,令人惊叹不已。欧式风格建筑,在古堡内并非绝无仅有。

    踏着石条路面,来到一条幽静的窄巷,古堡内的主要建筑——“都堂府”就坐落在巷中。都堂府也称“官宅”,是孙鼎相的府邸,为专门接待客人之所。门楣上悬挂的“文武衡鉴”牌匾,据说是当时山西巡抚李若欣所赠。进入宅门,是一条甬道,甬道夹墙之间建有一座门楼,门匾正反面分别镌刻着“司空”“宗伯”。甬道尽头,便是正门,“四部都司”的木制的匾额悬挂门首,下方镌刻着孙鼎相的历任官职。

    推门进入都堂府,一座气势逼人的五层高楼矗立眼前。这座五层楼房形制独特:高约25米的“身材”,与周围民居相比,显得鹤立鸡群。楼座为三开间,一至四层朝南开三窗,第四层东西又各开一窗;第五层朝南敞开三间,东、西、北又各开一窗。

    看着仰望楼房纳闷的记者,住在院内的一位七旬老人解开了谜底:这座楼房是古堡内最高的建筑,被称为“了望楼”,又叫“看家楼”,其功能就是军事防御。

    记者看到楼体的拱形窗孔外饰甚是独特精美。老人说:“那叫‘嵌花眉檐’。”这种装饰在同时期的古堡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老人的指点下,记者观察发现,“嵌花眉檐”与西方国家的法官帽较为相似,应该表达着孙鼎相希望自己的后人出将入相的美好愿望。据《明史》记载,崇祯五年(1632年)九月,王自用率农民军围攻古堡,掘地丈余深而楼不毁。最后只能望“楼”兴叹,兵败而逃。

    湘峪古堡内的建筑造型、装饰风格,缘何透出欧式建筑韵味?查阅历史不难发现,十六世纪时,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就悄然向封闭的明王朝进行渗透,并对一批朝廷大员产生影响。当时,先后在工部、礼部任职的孙鼎相,不仅对法式建筑应当精通,而且还有很多机会与欧洲传教士接触,并了解和掌握西方建筑风格。而所学到的一切,在他为家乡筑城建堡的设计、规划直至建设中,最终得到充分的体现。

 

沁水县湘峪村明代古堡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李吉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