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10

夏禹神祠——平顺县夏禹神祠

  ●为祈求河水不泛滥而建?

    ●倒坐戏台有何巧妙之处?

    ●禹王妃女娇化石为哪般?

    造型别致的倒坐戏台

    进村的路很美,芳草清流,山青树绿,河岸岩石呈丹霞地貌,泛着淡淡的红色,光光滑滑,蜿蜒着向远方叠来折去。夏禹神祠就藏在村小学后边高高的土垴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欧式的城堡。长长的石阶坡道,更给神祠增加了几分庄严和神秘。

    记者穿过村舍间来到神祠下,一道蜿蜒的石阶引导来者向上攀登。沿着石板路拾阶而上,路两边分别有两对石狮,一对稍小一对稍大。看管祠堂的文管员任忠明、任三友迎了上来,任忠明介绍说,西北浊漳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时有洪涝殃及河流两岸百姓。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地留有错凿沟遗迹。在《潞安府志·卷四》中记载:“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村民为了祈求两岸平安,河水再不泛滥,故建祠堂祭祀。

    祠堂为四合院布局,一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从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山门、月台、正殿,两侧为耳房、东西廊房。硕大的青石月台把小院填的满满当当。

    山门前有一块现代所建的拱门长方形照壁;山门系兼倒坐的戏台,为上下两层,与正殿遥遥相对,上层为三开间唱戏乐楼,8.31米,进深四椽,6.3米,单檐硬山顶。下中间为山门入口,其面阔三间,两侧只有窗户。构制虽然简单,但明间中部设板门两扇,前檐柱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卷云耍头,补间斗栱双下昂,上昂后尾挑入垂莲柱,上承托在中金檩下皮,后檐为一斗三升。梁架由四栿、平梁、插手构成,灰布瓦顶,砖木结构,从建筑形制和艺术构件的特征看为明代遗构。东西配殿及厢房对峙两侧各五间,墙皮斑驳,为清代续建的建筑,架构严谨,布局合理。大殿东侧厢房当时用作伙房,西侧厢房用作宿舍,整个建筑没有钟鼓楼和垛殿。此外,祠堂内尚存有明代石碣一方,清碣两方。

    任忠明介绍说,戏台既是神祠唯一的出入通道,又是庭院重要的空间组成。放下祭祀意义不谈,现实中的祠堂,既可以满足人们观看演艺,同时,正殿面对戏台的神明也同样能获得表演所表达出的敬奉之意,这正是空间设计的巧妙之处。

    元代正殿精巧独特

    记者从山门进入院落,眼前的正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5米,进深六椽,10.1米,平面近方形,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檐辟廊。前檐明间二柱之间带有垂花性质的隔板,次间普拍枋下也有同一风格的装饰物。

    柱头斗拱四铺作,补间铺作前檐每间一攒,做法略异于柱头铺作。耍头雕成龙头,下昂呈卷云状甚至龙尾状的斗栱显然属于后期的改造,位置都在补间,绘有色彩,其中明间补间的为斜栱,而柱头斗栱则基本保持原貌。

    栱眼处绘有人物故事的挡板与补间斗栱风格相似。前檐全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直棂窗,铺作同前檐。梁架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卷杀和缓。

    柱础为青石覆莲柱础,殿内尚存明代壁画。廊内的梁架上存有精致的彩绘,露出殿外的乳栿上有驼峰,南墙外壁的上部画有《八仙故事》。整个壁画用的墙壁经过特殊的打磨和处理,用石灰和绵纸一层层加工而成,显得细腻、平整,每幅画的外围有粗墨的直线条加框,每个神仙都用中国画传统的线描绘制,造型准确生动,颜色以褐、红、蓝和墨为主,显得古朴雅致。南面为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北边为曹国舅、何仙姑、吕洞宾、铁拐李。画面主要内容以八仙过海和其法器为主,每个神仙画工精致绝伦,人物栩栩如生。

    随行的平顺县文物局文物科韩科长介绍说,夏禹神祠正殿内的明代壁画虽然历经几百余年的风雨仍保存完好,但颜色仍十分新鲜,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至今能清晰地分辨出各位神仙,显示出古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研究明代民间绘画技艺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殿内北壁中央端坐着禹神,其塑像并不高大,他身边还有几位配享的人物,祀主们身上披挂着鲜艳的红绸,显示出人们所表达的尊崇。殿门外廊下摆放着两座较大的石制香炉,从题记上可寻为明代。

    殿前有长方形须弥月台,为青石雕造,精美大方,比例协调。左右两侧设抄手踏跺各三级,基座上的石构件各种花纹图案雕刻精致。月台四周的束腰处刻有花草、兽头、力士,莲瓣肥硕,并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图案不一,有“双凤牡丹”“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书香吉庆”等,其中有两幅珍贵的线刻画,一为“金人巾舞图”,一为“宋金对戏图”,极具戏剧史料价值。

    殿内存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雕造的石供桌三张。构思奇特,雕工精细,是祠堂中罕见的佳品。均为长方形,其中两张大的分别是长约3米多,宽1米,摆放在殿前两侧,中间一张稍微小的长1米多,高0.7米。放在殿前的月台之上,作摆放供品所用。由此可见当年香火旺盛,香客不绝。从建筑特征和月台角柱上的题记可见,祠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年(因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无干支纪年,无法确定公元纪年)。整个大殿结构简洁明快,手法古朴,用材硕大,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神祠整体布局规整有序,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布局格式。

    任忠明介绍说,元代建筑多为悬山顶,墙体厚实稳重收分大,前檐柱额多为通担。像夏禹神祠的正殿保存了元代创建时的形制,后期改建修缮的痕迹虽然较重,但仍保留有元代建筑风格。元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它的特点是粗放简单,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元代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在局部上,如抹角梁的应用,也加强了结构转角部位的刚度,还使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这些是认识和研究元代建筑特征与风格重要而宝贵的依据。

    禹妻女娇化石生启

    夏禹神祠为祭祀大禹所建,此处一定有关于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

    任忠明告诉记者,传说大禹跟女娇结婚后,只在家待了四天,便离家忙着治水去了。女娇追随大禹,也在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顾大禹的饮食起居。她采桑织布,不使大禹分心,大禹才得以安心治水。那几日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为了早日结束原始居民的哭声,赢得打通轩辕山战役的胜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旰食宵衣,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与女娇约定,为了抢时间,在工地上设张鼓,女娇听见鼓声就来送饭,否则勿来。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块山石,石落击鼓。女娇听到了,就连忙带着食物来到了工地。却看见自己的丈夫化作一头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钎,一爪执斧,在河中浪头跳跃,专注地开凿轩辕山。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的大熊,女娇大惊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乱又惊恐地奔逃而去。

    大禹见状,也赶紧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释清楚,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边追边喊,可是他越喊,女娇越不敢停留。就这样,一追一逃间,女娇跑到了嵩山之下,终于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夏禹心急如焚。大禹的部属闻讯赶来,也都十分唏嘘。细心的伯益发现,女娇的石像中传来空洞的声音,原来女娇已经怀孕了。

    大禹见母子俱化为石,更是悲痛不已,他对石头喊道:“还我儿子。”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就此降临人世。由于是启石而生,天赋异秉,他的名字便叫“启”,他就是未来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开创者夏启。

    任忠明说,禹开凿轩辕山、丧妻得子的故事见于《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因此,《楚辞天问》里屈原问道:“焉有龙虬,负熊以游?”“龙虬”指大禹,“熊”指鲧。

    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为了纪念女娇夫人,至今嵩山南麓仍然建有启母阙。

    平顺县文物局局长刘沁梅介绍说,夏禹神祠整体建筑非常朴实,虽没有过多的装饰,但从整体的功能看,这个祠堂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筑群体形成的院落,是个完整的四合院,可以看得出来祠堂曾经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心所在。它规模较小,构思却十分巧妙,工艺精湛。小巧玲珑,别具匠心。由于布局建制保存完整,又有确切的题记标明创建年代,为研究元代建筑布局和形制提供了实例。

 

平顺县夏禹神祠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张文举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