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09

不二禅院——阳曲县不二寺

  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原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1989年迁建于阳曲县城,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据一般的说法,不二寺创建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此后,寺庙在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
  不二禅院因保持了典型的宋金建筑特色,且寺内彩塑、壁画极为珍贵而名声在外,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一词源自佛语
  从太原市出发,经大运高速阳曲县城出口进入黄寨镇首邑路,向前到旧大运路东,就看到了不二寺。
  从朝南的山门进入不二寺内,迎面是一座新建殿宇,为佛教界人士募捐修造。再往里,便是被人们称为仅次于晋祠圣母殿、献殿的太原第三古老的建筑——三圣殿。
  不二寺是1985年在我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大殿残损严重,在当地进行保护性维修困难极大。所以,经各级文物部门批准,1989年,将大殿迁至现地址。
  不二寺何以得此名?阳曲县佛教协会会长、不二寺住持万普谈道,“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
  有了这样的说法,不二寺自然成了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地方。当地百姓至今保留着到寺内烧香许愿的习俗,称到此许愿,说一不二,有求必应。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不二寺现仅存三圣殿,为原寺的主殿,又称作大雄宝殿。
  不二寺之所以出名,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因这座据称修建于金代的古老建筑。但对此,阳曲县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俊草提出了不同看法:据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记载,该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太原市已知的除晋祠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和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即1168年)外的第三座古老建筑,“但1986年,当地准备迁建寺庙时,拆出的梁架题记上,有‘大汉乾祐玖年’字样。大汉(即北汉)乾祐玖年,即公元956年。据此看,这一建筑则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张俊草说。
  不二寺的真实创建年代,如今难以确定。但现寺内三圣殿的重建年代,却有历史记载,“在宋初遭毁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但整个殿堂依然保持了金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宋金建筑的杰出范例
  当年寺庙迁建时,工作人员即发现,大殿的脊檩上有古代工匠的三处墨笔题记:“大汉乾祐玖年(956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1003年)庚子岁重建”“明昌六年(1195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
  这三条墨迹,分别题写在了脊檩下皮中部和两头替木遮挡处,应为同期所写。此后,寺庙虽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明清时期都有修缮,但大殿木构架及制作手法,都保留了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特征,整个建筑明显保持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不二寺三圣殿可能创建于北汉,宋咸平年间重建,金明昌六年大修,现状为金明昌六年大修后的风貌。
  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方形建筑。殿宇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有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廊深为一椽半,金柱位于下平榑和上平榑之间。整个建筑檐柱高3.89米,金柱高4.43米,明间金柱正中间2.56米处有板门,次间正中1.81米处为直棂窗。板门高3.11米,门上额用门簪四枚,门坎西侧门毡制作手法同《营造法式》的比例相当。
  殿宇梁架结构形制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四柱,周围柱网向内倾斜,柱子的侧角升起,增强了整个建筑的刚度,使得建筑物的整体造型更为紧凑。这种结构,既增强了视觉上的巍峨感,也令整个建筑的重心更趋于平稳。
  大殿屋面为悬山式,较为平缓,举折比例1:3.7,近于宋《营造法式》建筑规定的比例,即1:4。屋顶为素瓦覆盖,各脊均为瓦条脊。整个三圣殿,在斗拱的使用上也别具匠心。斗拱是古建筑等级的特定标志之一,只有高等级的建筑方可安装斗拱,且斗拱层次越多,出檐越深,等级越高。不二寺是佛祖的礼佛场所,在佛教界当属最高等级,所以斗拱安装的等级也极高。殿前外檐置五辅作斗拱七朵,每一层挑出455毫米。斗拱层层升起,挑出深达2.31米的出檐。
  大殿的横拱全为单材,泥道慢拱上层柱头,隐刻横拱两层,并有散斗置于拱头上,俗称“隐刻斗拱”。总之,三圣殿无论屋顶出檐、斗拱等的建造,均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构成了和谐的“韵律”,是早期史籍中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这在太原市仅此一例。
  建筑大木架高度达8.66米,加上屋脊的高度,整个大殿高达10米,三间殿宇气势雄宏,淳朴大方,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筑技术的成就,实为人们研究宋金时期古代建筑的重要范例。
  大殿西侧存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石塔一座。另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乾隆岁次辛酉(1741年)石碑各一通。
  珍贵的彩塑壁画
  不二寺三圣殿除了在建筑上的特殊地位外,彩塑和壁画艺术,也是其一大特色。殿内彩塑中的精品,即为一组继承唐代艺术风格,同时糅合明代世俗生活的佛教艺术造像。三圣殿佛像原为11尊,现留存9尊。
  三圣殿内的正面为佛台,上置9尊佛像。匠师们根据佛殿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塑像是裟婆世界的华严三圣,所以此殿也叫三圣殿。主尊释迦牟尼佛,高4.5米,为诸像的核心。左为迦叶尊者,右为阿弥陀佛,仪态各异,慈祥庄严。两侧胁侍菩萨左普贤、右文殊,相对微侧,视线各向主尊,戴花冠,披罗巾,佩璎珞,着裙裤,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座下的白象、狮子,秉性虽不同,却和谐自然。
  大殿的墙侧,则为金刚塑像,虎背熊腰,全身披挂,在祥和恬静的佛像中,显现出一股威严之气。一边的侍女塑像,看上去肌肤丰润,面带微笑,上身右倾,臀部左扭,裸露的上身佩满璎珞珠玑。侍女像左肩斜披红色胸带,掩盖了丰满的胸部;右肩绿色飘带随右手下垂,后翻到左侧垂至足下;一条腰间丝巾,缠在裸露的腹下,勒出条条腹肌,与贯穿上下的飘带配合,起着静中求动的效果。这种妍丽与典雅的结合,肌体与健美的统一,令人们到此不得不叹服古代工匠的精湛艺术造诣。
  三圣殿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总面积有80平方米。每块壁画面均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上层绘彩云间的“飞天”,表示佛国的天堂情景。手执灵芝的吉祥女,在彩云缭绕中飘飞,舞动的彩带和仿佛徐徐后退的彩云相掩映,生动地描绘出了“飞天”的动态。
  东墙中层的壁画,绘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则有日光、月光菩萨陪伴,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下层绘的则是金刚、罗汉,突出世俗化的特征,最为精彩。东墙下层,是佛的护卫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中间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
  西墙壁下层,壁画体现的是十六罗汉,分为两组,每组八尊(北侧八尊系清代补塑)。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不二寺三圣殿内壁画之所以经典,在于它的整体布局和谐、得体,也在于它细微处的精致、人性化。如西墙的一处绘画,画上第十三尊罗汉因揭陀尊者还用手抚着一位小沙弥的头,隐喻着罗汉对小沙弥的仁厚、关爱及佛教界平等不二的哲理。而十六罗汉老幼胖瘦、高矮俊丑,形态不一,就连服饰、袈裟的披法也各具特色,组成了一幅幅相互联系又极具个性的美丽画卷。
  据当地人称,不二寺三圣殿当年被发现时,已是残破不堪,但幸运的是,主体建筑保留了下来,彩塑和壁画也并未有太大的损毁。如今,历经多少年风雨,保留下来的古寺,也因建筑、彩塑和壁画的精彩,成了人们闲暇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不二禅院——阳曲县不二寺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任俊兵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10-22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