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104

潞安府衙——长治市上党门

  风驰云动与天为党

    据史料记载,长治古称为“上党”。关于“上党”的含义,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上党被誉为天下之脊,也因为上党地势险要,所以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

    310日,记者来到长治市区西大街的潞安府衙前看到,这座海拔1000多米的宏伟古建筑坐北向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建筑布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门庭(也就是潞安府衙的大门)、钟鼓二楼等。府衙的大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辟门,两次间青砖砌筑扇面墙照壁,饰以砖雕多种。屋顶灰脊灰兽,简板布瓦装修。钟鼓二楼居大门左右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从有别,错落有致。

    远远望去,钟鼓二楼青砖砌筑基座、城垛、券洞、踏道,上筑二层阁楼,广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围廊周匝。右侧钟楼上一匾书,隶书题曰“风驰”,左侧鼓楼上一匾书,隶书题曰“云动”,以示高耸入云之意。钟鼓二楼遥相呼应,巍峨雄壮,颇具古意。

    长治市上党门文管所文管员王晓霞对记者介绍说,上党门的木构架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明间阑额,做成类宋代椓幕枋的沓头形状,既保留了宋代传承信息,又体现了上党古建筑的独特手法。

    王晓霞说,据《潞安府志》《潞州志》等志书中记载,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李隆基以临淄王的身份任潞州别驾时,就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府署内的建筑已大部不存。现存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清代翻修的作品。史料记载,明代潞州衙署的规模为:“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吏目厅三间,戒石亭一座,外门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三间,六房二十间,龙亭库三间,架阁库三间,承发司三间,土地祠一所,黄册库三间,囹圄一所,织造局一所,马房一所,计四十间,榜房四十间。知州、周知、判官、吏目宅各一所,管粮同知宅一所,吏舍百余间。”潞安府衙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宫殿建筑布局和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

    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今天的钟鼓楼,即上党门。

    如今的潞安府衙仅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西花园、知府眷属住宅等部分建筑。上党门和钟鼓楼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

    关于钟鼓二楼上的题字,王晓霞说,古人云:“雷震风驰,云动天行”“虎啸风驰、龙兴云动”“电骇风驰,雾集云动”。“风驰”“云动”这两个词既是用来形容上党门高耸入云,也是用来表示整个上党地区与天为党、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形势。

    州署是李隆基所建

    文管员王晓霞向记者道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建州署的故事:“要了解潞安府衙,不得不提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不但力挽唐室于危亡,也有‘开元之治’的盛政,国力达到鼎盛。‘开元盛世’最初就是由潞州起始的。”

    李隆基初封为楚王,后改为临淄王。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四月,以临淄王的封爵、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时年二十二岁,任职三年。他在衙署内隋朝建筑基础上大兴土木,增建飞龙宫、德凤亭、看花楼、梳妆楼、望云轩等。并增建了中门及东便门、西便门,牌坊、大堂、二堂及东西配房、厢房,办公院、西花园、瀛春台等建筑,亭堂楼宫组群结合,高低错落、规模宏阔,最盛时亭堂楼宫有二百八十余间。

    李隆基视上党为“王业所基”,修了一座“德风亭”,招揽了一批异士。李隆基常与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上党门北面的游岭赏景,并和他们在这里赋诗、评论国事。谈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他往往仰天长叹,无限感慨;当大家谈到各自的抱负时,他又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词。大家问他,笑而不答,酒到酣处,他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人们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

    李隆基选拔人才,能够不拘一格。后来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王毛仲、李宜德都是他破格提拔的人才。公元709年,李隆基卸任回长安时,就让这二人“挟弓矢为翼”,伴其左右。3年后,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率军铲除了夺权的韦后、安乐公主等乱党,将父亲李旦扶上了皇位。不久,李隆基继承皇位。他执政前期,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因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潞州是李隆基的发迹地,他对于这里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登上皇位后,就曾三次回到潞州。

    公元723年,李隆基带领众臣以皇帝的身份首次回到潞州,将旧邸改为“飞龙宫”,还在上党门宴请父老。曾经有诗这样形容酒宴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由此不难想那是何等的壮观。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东游泰山,归途特意绕道潞州,体察民情,慰问疾苦,赏赐父老,表达了对潞州的深情厚谊。吴道子等画家随李隆基上泰山,返回潞州时在飞龙宫完成了《金桥图》的创作(注:金桥,即长治市西南长子门)。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隆基再次到潞州,对老人普遍“赐帛”,免潞州三年租税,让已征募和即将开拔的士兵归里,另从别处征集,显示了帝王的权力和他对潞州的恩惠。

    陆登自刎潞安衙门前

    王晓霞还向记者讲述了潞安衙门前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陆登为北宋抗金名将,任潞州节度使,金兀术统领56万大军,占领潞州北大门,潞州告急,陆登命令城外老百姓移进城里居住。金军进攻潞州城,冲破宋军最后一道张壁巷防线,陆登与金军战了两个时辰,连退带杀来到衙门口,又饥又累无力再战,自刎而亡。一群金兵看见陆登的头滚在衙门口一旁,身却昂然挺立,吓得大叫。

    这时兀术闯过来,走近一看是陆登,也大惊,连叩三拜,而后陆登直身倒地。兀术提剑向府衙二堂走去,一看一妇尸首,横倒在地,知是陆夫人为丈夫守节而死。兀术为陆登夫妇的忠义烈举所感动,将陆登夫妇合葬在城外土山上,并将陆登公子文龙收为义子。陆文龙长大后练就八大锤,武艺高强,陆文龙始知身世,替父报仇,成为抗金英雄。据说今天的大堂正中一块方石头下还埋着陆登的盔甲和宝剑。

    剿平农民军升州为府

    记者走进潞安府衙的门庭,只见背面东侧耸立着一块巨碑,青石质地,碑下有龟趺座。文管员王晓霞指着这块石碑介绍说,这块碑高2.53米,宽0.97米,碑文《新开潞安府治记》共626个字,用工整端庄的楷书刻成。它是嘉靖十二年(1534年)立于上党门里面东侧的。《新开潞安府治记》中的碑文记载着明代陈卿青羊山起义、升潞州为潞安府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在家乡的青羊山中,凭借崇山密林,聚众造反。5年后,这支农民军已达5万余人,并连陷辽、沁二州,且声威直逼河南彰德、怀庆、卫辉,晋豫之地为之震恐。官军连年安抚、剿捕均遭败绩,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明廷下了最大决心,组织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持续7年的陈卿农民军剿平。

    明嘉靖八年(1529年),明统治者痛定思痛,开始反省自身治理上的失误,并对“天下之脊”的上党开始重视起来,进而又采取了一系列亡羊补牢的措施。首先,划出青羊山区及周边地区赐名平顺县,取“剿平逆贼,地方顺服”之意,以改变这一带深山老林“三不管”的局面。其次,升潞州为府的建置,加强对地险民悍的太行山区的管理力度,嘉靖帝赐府名为“潞安府”,意为潞州安定。第三,恢复隋唐宋元时期“州县相维”的区划格局,在潞安府附郭设县,让府县同城而治,嘉靖帝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长治”之名至此开始。

    潞安府衙高低错落、规模宏阔,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清衙署门庭式古建筑,其风趣的故事传说和众多的名人遗迹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上党门近年来经过了多次的维修和彩化,如今更加雄伟壮观,焕然一新,目前已成为长治市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历史时光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作为明清时代的衙署建筑,如今大多已经消亡不存,因此上党门存留的这些建筑,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明清衙署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长治乃至晋东南地区的历史、建筑等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潞安府衙——长治市上党门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张文举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3-26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