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佛殿幸存已近千年?●
古人建筑也倡导节约?●
寺前石经幢原有两尊?
在庙宇林立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台外,有一座延庆寺,千余载来其如同一位与世无争的老人,超凡脱俗地静谧在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东北隅。
延庆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五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是当地现存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的杰出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文化价值。
2013年12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了这座“吉寺”。
千年古刹静谧山村间
12月28日上午,记者到达五台县东冶镇西街口后,车子开始向北折行。已近岁末年初,又逢周末,途经小村人流、车流和做生意的呐喊声一片,很热闹,但是继续沿山村小路北行,这种场景逐渐消失。直至来到写有“阳白圣境”的大牌楼下,一种远离闹市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已是阳白乡地界,延庆寺就在通过阳白村后的善文村。
善文村村东北隅有一座红墙碧瓦的寺院,经向村民打问,这个寺院正是延庆寺。
延庆寺坐北朝南,寺前一排老枣树彰显着岁月沧桑,庙门已翻新得古色古香,大门紧锁着,看得出这里正在进行修缮。这时,寺前戏台院内走出一位老者,经了解,老者叫卫开明,是寺院的一位看护人。经过了一番盘查和联系,最后经五台县文物部门同意,延庆寺修复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王秀君风风火火赶来,卫开明热情地打开了寺门。
王秀君告诉记者,延庆寺原为前后两进院落,饱受岁月的洗礼等诸多因素,寺院破败不堪,大部分原有建筑被毁,整体布局遭受到很大破坏。所幸一座大佛殿和石经幢至今残存,成为文物保护价值的主体体现。在省文物部门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9月25日开始保护性修复工程,预计在2014年7月结束。
遗存的大佛殿就在后院中轴线正中位置上,大殿面宽3间,长约13米,平面略近正方形,为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殿前檐柱头两侧塑有彩粧贴面兽头,屋顶上还配饰大吻、脊刹、走兽等蔚为壮观。站在殿前看去,整个大佛殿似平地而起,气势非常雄伟。“据碑记,延庆寺始建于唐代,但原有规模不得而知。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岁次乙卯‘学堂碑记’:学堂屋宇乃前清时延庆寺旧基也,此寺创自唐代,由唐而下叠次修补……”如此种种,经专家考证,延庆寺应创建于唐代,至今已逾千年,而结合大佛殿的建筑结构等考证,现存大佛殿应为金代遗构或更早。如此分析,大佛殿幸存于世也已近千年。
大佛殿建构极为罕见
大殿内佛台上立有3尊佛像,木结构的殿内梁柱上有彩画的遗迹,此外四壁已空无一物。王秀君告诉记者,此3尊佛像为一佛教信徒数年前所立,并非大殿原物。而据百姓口碑,大佛殿内原有的佛像高大气派,每间设置一尊,中间的主佛“顶天立地”,更为壮观。可惜于民国时期寺庙改建学堂时被拆毁。此外,大佛殿内外原有的彩画也因年代久远和建筑早年漏雨严重等原因而脱落殆尽,与被毁的塑像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和叹息。
就在记者感叹这处千年遗寺已无可看之点时,王秀君神秘地告诉记者,这处大佛殿的建筑结构形式独特,在古建筑中极其罕见。在其介绍和资料显示下,记者有了惊人的发现。
夯土墙构造极为罕见。大佛殿原后墙和东西山墙均为就地取材,素土夯筑而成,且外侧收分非常巨大,高度直抵阑额,在前檐角柱位置以内弧八字墙交构。建筑墙体采用夯土墙构造,在传统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常规的做法大都是下部以条砖砌筑槛墙,上垒土坯,槛墙或干摆、或丝缝、或淌白,诸如此类。有考证,当地古民居大都采用同样的建筑技术,表明夯土筑墙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
台明的设置与众不同。大佛殿原台明仅设置在前檐,东、西、北三面则在自然地坪上构筑基础,似乎高大雄伟的建筑构造属于平地而起。
两架椽通托脚风格明显。经考证,大佛殿在平梁下使用通达两架椽的托脚,其做法同平顺大云院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造的大佛殿手法相似。斗拱上耍头昂身形状又类同于佛光寺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即公元1137年)的柱头辅作。由此还可判定,该殿有五代建筑遗风,系金代重修。
大梁的结构富于变化。明间西缝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为“通梁结构”,栿下设置后加支柱两根。明间东缝梁架为前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后施金柱,五椽栿下设置支顶柱一根,这样的结构巧妙地节省下了一条四椽。由此看,类似的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延庆寺大佛殿的梁架构造别有新意。
古人建筑也倡导节约?纵观大佛殿的建筑特色,记者除了感慨古人的艺术高超、别具匠心外,从其就地取材、素土夯筑、节省四椽等建筑手法上看,似乎感到先古早已有了倡导节约的理念。据五台县文物管理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延庆寺规模不大,但建筑年代久远,特别是大佛殿结构形式独特,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珍贵实物例证,在我国佛教史和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极具科学价值。
宋代经幢为上乘之作
延庆寺内还有一个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那就是现遗存在寺内的一尊残缺的石经幢。
记者看到,现存的这尊石经幢就摆放在前院,圆盘底座直径近1米,上面刻有清晰的莲花状图案。底座上面是一通高近两米的幢柱,上面雕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几个大字,而文中可见“代州五台县白泉乡善文村人等院主沙门□□□□□□天池院立也……等”。幢柱上还有一块座盘,可惜已残缺不全,此外座盘上别无他物。据有关资料显示,幢文中雕刻有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塑十五日乙丑丙时建。如此可证,经幢为宋代所建甚至更早。
寺院看护人卫开明今年63岁,是地地道道的善文村人。据其回忆和参考有关资料得知,这尊经幢原有近7米高,分为4层,象首莲座非常精美,上层有浮雕造像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莲花底座下也极具特点,柱础中还有狮头穿洞等惟妙惟肖的雕刻,仔细查看这些雕刻中头多尾少,实属少见。
卫开明说:“过去这个石经幢第二层上还捆绑着写有‘灵应’字样的红布,每逢节日或者当地百姓有所求助时,都会来到这个寺庙经幢前烧香祭拜、祈愿求福。听老辈人说,事实上这里原本共有两尊石经幢,就矗立在庙前,千百年来一直庇佑着我们这里的村民。”
原有两尊经幢为何现在仅残存一尊经幢的底层?据卫开明讲,这里的石经幢原为东西对称布局,东侧的经幢是在当年日军侵华时,当地村民为保护经幢将其推倒藏入一处枯井中掩埋。而西侧的经幢虽躲过了昔年的劫难,却被文物犯罪分子推倒后盗走部分精美雕刻构件,导致整体残缺不全。五台县文管所所长赵广文也痛心地说:“这里过去破损得厉害,寺庙没有围墙,寺内没有僧人值守,经幢实际上就裸立在毫无遮拦的寺庙前,由于地处偏僻,又位居村东北口,2011年竟惨遭了这些可恶的文物犯罪分子的损害。”
赵广文说:“寺前残存的宋代石经幢造型别致,设计严谨,构造精巧。雕刻技艺传神,是中国传统石雕技术及艺术的杰作,艺术价值极高,堪称上乘之作。”
寺院所在是风水宝地
千余载来,延庆寺静谧在善文村,默默庇佑着这里的百姓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在当地百姓的眼中,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所在。
采访之际,寺庙中走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张建竹今年61岁,嫁到原平,如今回乡,利用空当,和母亲一起专程前来查看延庆寺修复情况。86岁的老母亲王留清老人说:“我小时候,这里逢年过节都会有一些焚香敬纸的祭祀活动,许多村民们都会来这里集会磕头许愿,那时我搞不懂大人们这些事,加之胆小我就躲在家人的背后偷看,这些都给我留下了童年的深刻记忆。”张建竹回忆说:“这里原来的东西厢房曾被用作村内的学校,我在小学和初中时就在这里度过。儿时的印象中这里的寺院很大,课余时间我和同学们就在这里玩耍。”记者从有关资料中得知,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阎锡山时期曾将此处改建为学堂,“文革”后期,这里又被本村小学占着,直到1998年才予以搬迁。
当地相传,这个寺庙中地下埋藏有宝珠,世代庇护着这里的子民。卫开明说:“30多年前,有一次下大雨从山上发来了大水,本来通向庙里曾有的一个向西的弯河道,但是就在那个雨夜,河道一夜之间改了流向,大水向东流去并没有淹没延庆寺,也没流进村庄,后来大家都说是埋在地下的‘避水珠’显灵了。”
延庆寺有“避水宝珠”根本无法求证,也许原本就是村民祈盼风调雨顺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记者在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善文村有1200余人,村中有许多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如此多的长寿老人存在,许多人归结于生活在风水宝地延庆寺的所在。记者了解到,延庆寺背后靠有黄金山,周围环绕着滹沱河,这里天蓝气爽,空气新鲜,当地百姓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与世无争。
五台县文管所所长赵广文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庆寺将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相应的社会文化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