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九十

二仙宫阙——泽州县东南村二仙庙

   庙宇建造和苏东坡有关?● 有宋代罕见小木作实物?● 惟一保存二仙塑像的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年的丙辰中秋,苏东坡大醉后作此篇传世神作。苏东坡或许根本无法料到,自己笔下绘就的看似虚无缥缈的仙境,却在他离世5年后,由能工巧匠变成了现实。

    宋金元时期木结构建筑存量,在晋东南地区较为集中。作为当地民众祭祀“地方神”的神庙,宋金元时期的二仙庙更为该地区所独享。仅晋城境内,进入“国保”的二仙庙就有6座。其中,坐落在泽州县金村镇东南村的二仙庙堪称典型代表之一。这座二仙庙虽说面积不大,却保存着上党地区最早的二仙塑像,而且还幸运地保留下国内罕见的宋代小木作实物“天宫楼阁”(也称“天宫壁藏”)。19961120日,这座二仙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晋城最早成为“国宝”的二仙庙。

    1129日,记者前往泽州县金村镇东南村,探访这座已有900年历史的神庙。

  庙在宋徽宗时期建成

    东南村也称小南村,位于晋城市区东部的泽州县金村镇,与市区相距约13公里处。

    东南村距金村镇约三四公里。驱车沿着一条紧靠丹河河道、并不宽敞的公路向东,20分钟后,在一条三岔路口的拐弯处,河道在此拐弯向南而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庙顶显露在河岸的西面。

    坐北朝南的二仙庙,位于东南村村北,恰巧是丹河大峡谷的入口处。看庙的是64岁的本村村民杨安正。

    一般来说,寺庙都是从山门进入,而进入二仙庙前院,却是由东面的一道侧门。原来,二仙庙现在仅存后院的建筑,原有中轴线上的山门、舞楼都已不存。2010年,国家拨款对山西南部地区早期文物进行修复,二仙庙就是其中之一。“为修复二仙庙花了1000多万元呢!”修复后的二仙庙,仍然分前后两院,前院正南面坐落着新建的一座舞楼,两侧有厢房。

    打开后院的院门,眼前出现一座前后无墙的建筑,有人称其为中殿,也有人叫其为乐亭,是专为祭祀后香客休息设立的建筑。

    穿过乐亭,两株高大的古柏分立东西两侧。古柏树干很粗,两个成年人也无法将其环抱,主干参天高耸,分支自由延伸,其下景色清幽,别有一番情致。“这两棵柏树,据说是建庙时栽种的,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杨安正说。

    庙内现存的两通宋大观元年、政和七年的《二仙庙记》石碑记载,二仙庙奠基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开工兴建,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落成,前后修建历时20年。二仙庙现占地面积924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为舞楼、中殿、献殿、正殿,东西两侧有厢房,正殿两侧为东西垛殿各三间。

    坐落在正殿之前的献殿,面阔五间,而建于青石所砌台基上的正殿,面阔只有三间。由于隐身于宽大的献殿之后,正殿完全被献殿所遮挡,以致难以让人看清其外形轮廓。

    正殿为二仙殿,进深四椽,建筑面积为120.83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周檐列柱共12根,皆为石质方形抺角柱,殿内明间前槽木质圆形金柱两根。其中前檐置四根小八棱石柱,柱头辅作斗拱,为批竹形真昂,其用材硕大,分布疏朗,有明显的侧脚、升起和柱头卷刹。殿顶为九脊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前檐口设绿色琉璃瓦剪边,施立面为近三角状的琉璃滴水,勾滴立面均饰坐龙和行龙各一条,栩栩如生。“正殿是宋代建筑,不过前檐柱间的每间四扇六抺隔扇,是清代修缮时装上去的。”杨安正说。

  二仙彩塑上党绝无仅有

    “洪惟二仙之神,顺坤道以发生,握乾符而济物,恩沾九幽,泽润八方……用均平以施雨露,行正直以役鬼神,四惠布而康万汇,五稼丰而育群黎,岂同常祀,不比凡神……”在正殿西侧,立有宋政和七年的《二仙庙记》石碑。从碑文来看,“二仙”是上党地区具有深厚信仰基础“地方神”。

    “二仙”之所以被称“地方神”,是有渊源的。除长治、晋城外,国内再无二仙庙建筑实例。“二仙”信众主要集中在晋城的陵川、泽州及长治的壶关、长子等数县。在当地,“二仙”的故事源远流长,已经形成独有的“二仙文化”。

    传说中的“二仙”是晋朝人,出生在陵川,后随父母迁居于壶关紫团山下的小山村。“二仙”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姊妹,由于母亲早逝,继母李氏对年幼的一对女儿视作眼中钉。面对继母的种种刁难,二女却从不违背其愿,尽心去完成所交之事。侍母的孝心,令天神动容,二女随之飘然成仙。二女成仙后,对百姓的疾苦有求必应,老百姓感恩戴德,便到处修庙立像奉祀。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宋军与西夏交战,粮草断绝。千钧一发之际,军队被两个身着红衣、脚穿绣花鞋的妙龄女子所救。后来朝廷访得两个女子是“二仙”变成的凡妇。宋徽宗便将姊妹二人分别封为冲惠真人、冲淑真人,并赐庙号为“真泽”。这段看似神话般的“二仙”传说,不仅作为史实记载下来,而且还在碑记、县志中多有记载,其中“二仙犒军”还被司马光载入正史《资治通鉴》。

    从晚唐至明清,地方百姓崇奉二仙的香火历久不衰,二仙信仰几乎遍布上党地区。从创建年代来看,晋城二仙庙是与宋徽宗对“二仙犒军”封赐的时间相吻合。“每年四月十五,二仙庙都会举办庙会。”杨安正说,庙会期间,附近村民纷纷前来祈福。随着二仙庙修缮完成,已停办3年的庙会正在逐渐恢复。

    尽管晋城境内仅“国保”二仙庙就有6座之多,但其他5座二仙庙内,却并无二仙塑像。也就是说,晋城二仙庙中的二仙塑像,是上党地区现存最早的且绝无仅有的宋代二仙塑像。

    二仙殿内共有彩塑16尊,二仙真人并列主龛,两尊女官位于附龛内,另有侍女四尊、立像八尊。头戴凤冠,身着霞披的“二仙”主像高240厘米,宽78厘米,下着长裙,足穿云头靴,长袖及地,袖手端坐于几上。附龛内两尊女官手握笏板,恭侍站立。高约1.6米的掌文印、奉饮食、侍梳妆的女官、侍女像共12尊,分立二仙主像两侧。12尊塑像均着彩,服饰为宋代常见的绣罗裙、半臂、背子等,颈部系领巾、披画帛,头饰主要有朝天髻、包髻等。

    这些塑像的年龄介于16-20岁之间,人物体态端庄,身材修长俊俏,眉清目秀,面容丰润,神情婉约自然,衣裙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眉宇间充满了亲和力,堪称宋代泥塑之佳作。

    塑像背后的整面墙壁,还绘有壁画,图案为燕子、喜鹊及荷花等。

  “天宫壁藏”如琼楼玉宇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64岁的苏轼去世。此时,正是他写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的第25个年头。

    苏轼也许没有料到,在自己去世5年后,经众多能工巧匠的构思和制作,他所向往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如仙境般降临在一座地处偏僻的山间村落的庙宇中。

    “人们向往天上宫阙,而琼楼玉宇便是天上宫阙的具体体现。”晋城市古建筑专家张广善说,关于天上的宫阙,宋《营造法式》在服务宗教的理念下,也有相应的制度,“在书中不叫‘琼楼玉宇’,而是叫‘天宫楼阁’。”

    在《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四》中,“天宫楼阁”归类于小木作佛道帐、转轮经藏、壁藏等制作范围内,并在多处讲到了天宫楼阁的内容与制作标准。“但在现实中,要找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天宫楼阁实例,还得到晋城来。”张广善说,因为在晋城二仙庙的二仙殿内,保存着十分精美的宋代制作的天宫楼阁。

    这座富丽堂皇“天宫楼阁”悬挂二仙殿半空,优美的造型,令众人在仰视中无不发出惊叹。据考证,这座神龛名叫“天宫壁藏”,乃罕见的宋代小木作原构。

    天宫楼阁的底部,是二仙及侍从的木质神龛,而天宫楼阁便是神龛的龛顶。“天宫楼阁本身是由两座阙形的高台建筑,和一座漂亮的拱形廊桥及桥顶上的殿宇组合而成。”张广善说。

    阙形高台的内部是安置二仙神像的神龛,神龛的第一层,是施以双杪单下昂斗拱的腰檐,腰檐上是用五辅作斗拱支出的平座。平座上的殿宇施双杪三下昂的八辅作斗拱,平座上的殿宇与拱形廊桥相连,拱桥顶端是一座单檐九脊顶殿宇。“这座殿宇位置最高,规格也最高,用的也是双杪三下昂的八辅作斗拱。”张广善介绍:“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使用了45度斜拱,增加了小殿的华丽和尊严。”

    晋城二仙庙的天宫楼阁未完全拘泥于《营造法式》的有关规定。神龛平面分布总体呈“凹”字形,空间排布由后室并列的两座主龛,与前向突出左右对称的附龛及连接两附龛的跨空栱形廊桥等五部分构成。附龛位于主龛前向,由两侧对称的二层单开间楼阁与楼阁间,跨空弧形廊桥三位一体组成。附龛楼阁平面四柱见方,二层楼阁,腰缠平座,歇山顶。两附龛之间,由一层屋脊起始作弧形跨空桥相连,桥面两端与两龛之平座勾栏相交。桥上两端设有游廊,中央凸起建歇山顶凉亭一座。也正由于这一显著特点,天宫楼阁在民间有“桥上庙,庙上桥”之说。

    “制作者利用神坛所具有的凹形特点,把规定置于佛道帐顶上的天宫楼阁向前、向外拓展,用一个凌空飞架的拱形廊桥,将一组建筑托举在空中,真正制造了天宫楼阁、琼楼玉宇的效果,是一个创举。”张广善同时认为:“双杪三下昂八辅作斗拱的应用,也创造了中国古建筑中一个使用斗拱辅作最多的孤例,这又是一个古建之最”。

 

泽州县东南村二仙庙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李吉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4-02-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