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九十一

古晋名祠——太原市晋祠

  ●为何这片古建筑坐西向东?●有我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闻名的“三绝”绝在何处? 

     “东接碧水莲塘,西接悬瓮山麓,南北两翼千顷稻田飘香。”位于太原市东南25公里处悬瓮山下的晋祠,早在1961年便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郦道元、李白、范仲淹、司马光等历代文人雅士的盛赞,作家梁衡的一篇同名佳作,更让这处古晋名胜名扬海内外。“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如此盛名之下的古晋名祠,有着怎样的奇绝?92日上午,记者走进晋祠。

  三晋之胜在晋祠

    晋祠坐西向东,位于悬瓮山脚下,晋水源头。上午10时,记者来到这儿时看到,参天古木掩映着近百座殿堂楼阁,在鸟语花香的晋水侧畔,显得格外宜人。晋祠博物馆工作人员高鑫介绍,此处海拔780米,占地3000余亩,其中,晋祠博物馆馆区面积187亩。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为纪念晋国开国侯唐叔虞而建。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之胞弟。汉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在他《史记·晋世家》中的“剪桐封弟”一节,详细记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这段历史:成王继位初年,唐国发生叛乱,周公亲自带领“部队”,平息了这场祸事。后来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玩游戏,随手剪下一片桐叶,剪成了玉圭的形状称:“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成王本是戏言,但大臣史佚说“天子无戏言”,成王只好兑现承诺,让弟弟到唐国为侯。叔虞来到唐国后,依靠晋水,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唐叔虞去世后,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其封地选择际山枕水的悬瓮山下,修建了祠堂供奉他。而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考虑到境内晋水流淌,将唐国改为“晋”,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纵观国内的寺庙、宗祠,乃至大院等古建筑,多为坐北朝南,为何晋祠是坐西向东?

    晋祠建于哪年,已不可考,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王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由此可以看到,晋祠如此朝向,是为实现大多宝地的“际山枕水”。同时,高鑫介绍,这样的朝向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太阳的崇拜。

    北齐初年,魏收在《魏书·地形志》中也说“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结合郦道元的《水经注》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便有了祠堂、飞梁等建筑。晋祠自创建以来,在北齐、隋、唐等各代,均有修缮和扩建。

    今至晋祠,可分中、北、南三部分来游览。中轴线,从山门进入,沿水镜台,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此为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北部从文昌宫开始,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等,直至吕祖阁。南部则由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等等。

    际山枕水、鸟语花香,加上亭台楼榭、古木奇泉,所以《晋祠志》便有了“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的说法。

  古建范本数“三宝”

    如今的晋祠,前有晋祠公园,后有天龙山,中为博物馆,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名胜地。

    晋祠博物馆副馆长常原生说:“晋祠内遍布了从宋代至民国各个年代的典型建筑,处处建筑,处处独特。其中的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更是所对应年代的绝对‘标志性建筑’,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古建筑‘三宝’。”

    从山门进入晋祠,选中轴线来看,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镜台,是古代为神唱戏的地方。水镜台为明、清建筑,东面是典型的明代重檐歇山顶风格,西面则为标准的清建筑式样:单檐卷棚顶。

    向西一路,经智伯渠、金人台、对越坊,来到献殿,只见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的大殿,只有四面的围柱,而不见墙体。该殿创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旧时举行祭祀场所。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晋汾古建纪略》中提及:“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祭品长年受风干不坏,也使得殿身轻巧、结实,不易被毁。该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一座献殿,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过献殿,眼前高高的围栏式台阶,便是晋祠的另一国宝鱼沼飞梁了。该建筑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献殿与圣母殿间的“立交桥”。穿桥而过,东西南北四向通达,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梁思成语:“此式石筑桥,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为可贵。”该桥东西长19.6米,宽5米;南北长19.5米,宽3.8米。因其下沼内有鱼,桥身整体如展翅的飞鸟,故而名“鱼沼飞梁”。

    从郦道元《水经注》看,该桥早在北魏已有,但建筑年代不详。当地百姓,则称该桥为建筑师鼻祖鲁班所修:鲁班的妹妹心灵手巧,“女红”(指针线活)极好,且有傲气。一天晚上,班妹约哥哥比试技艺,称一个晚上,“我来做双绣花鞋,你来建座东西南北可行的桥梁,先完者为胜。”鲁班听了,静坐于荷塘边,久久沉思。夜半,班妹已绣好左脚的鞋,悄悄出门,看哥哥还在呆坐,便回屋玩耍。谁知一会儿工夫,她再次出门,看到鲁班已在建一座“立交桥”,并将最后一块料装入。情急之下,班妹回屋,用绣花布将右脚上的鞋糊好。这便是人们现如今穿鞋,往往右脚上的先被穿破的缘由。传说不可信,但鱼沼飞梁的神奇却是国内外罕见。

    献殿向内,就是雄伟壮丽的圣母殿了。它背靠悬瓮山,前俯鱼沼飞梁,左为善利泉,右见难老泉,是全祠独冠居中之所。该殿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晋祠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它原为供奉唐叔虞的殿堂,宋天圣年间改奉圣母。圣母殿系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19米。大殿副阶周匝(即四周围廊)的范例,是我国现存古建筑类似做法中最早的实例。殿的梁架,则采用“乳栿对六椽栿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架构的孤例。而《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发现的最早建筑专用书。有此地位,圣母殿便成了我国宋代建筑的最佳典范,也自然成了国宝建筑。

    “乳栿对六椽栿三柱”简单来说,就是用了建筑学上的柱升起、柱侧角、减柱法等。来到圣母殿,人们无不为面前的八根龙柱赞叹。这些柱子,由中向两侧,逐级升高6厘米,这便使得大殿屋檐上翘,雨水来临不会湿了柱础。柱侧角则指,大殿四周的柱子,全部向内倾斜,这保证了一旦发生灾害,大殿能利用三角原理,保持不倒。至此,人们便奇怪“来到圣母殿,并未看到殿中有柱啊”?这便要提到减柱法,大殿建设本需要36根大柱,但当年的巧匠,只用了周围的24根,且全部隐藏在墙体内。其余殿中需要12根柱子支撑之处,利用斗拱梁架等相互连接,成了一个隆起中空的殿顶。

  永远的诗情画意

    晋祠之美,美在中国古建筑三宝,美在祠内三绝,美在古树参天,也美在诗赋楹联等。

    晋祠的雕塑可谓珍稀,有泥塑、铁塑、铜塑、石雕等。进入晋祠,人们无不为金人台上4尊威风凛凛的铁铸武士而叹服。据说,这4尊铁塑是晋祠镇水守祠的金神,历经900多年历史,至今锃亮不锈。其中,最漂亮的一尊,铸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传说当年晋祠有一护祠和尚,与金神一道守卫于此。一天夜间,老和尚听到4铁人密谈:“咱不能只给晋祠一带百姓镇水,要为全国百姓祈雨。”之后,其中一铁人率先离开祠内,其余三人追出。老和尚一急,出门拿刀就砍,其中一铁人至今腿部、脚上有三处“伤”。三铁人被定在原地,另外一铁人一路逃到了黄河边,被神将拦下。事实上,四个铁人中,三个为原物,另一个是后世所修。但究其本身,晋祠工作人员讲,丢失的铁人,和现如今铁人身上的部分损毁等,是早年无人管束时,当地百姓锯铁人卖料所致。

    与金人台遥相对应的,是圣母殿中的宋代侍女群像。尤其是其中33尊,塑得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我国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曾感叹:“这是人的社会,是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晋祠上千年的古树,共有26株。鱼沼飞梁边的擎天巨杨,智伯渠旁的婀娜翠柳,王琼祠畔的古银杏树,以及遍布祠内的苍松翠柏,让古老的晋祠更显古朴、优雅,充满诗情画意。而其中的周柏、隋槐,更是游人争相留影的大美景色。徜徉于晋祠,“古柏齐年”的周柏,今天依旧苍劲挺拔,它也与难老泉、宋塑侍女群像一起,并称为“晋祠三绝”。

    晋祠所处,为晋水源头。晋水为晋溪三泉的总称,包括难老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李白当年曾在此划船而游,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美丽诗句。但如今,鱼沼泉和善利泉,因水位下降,早已干枯。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出于悬瓮山断层岩,早在《山海经》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说法,目前还在汩汩流淌。

    千百年来,晋祠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奇特的景致,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宋文学家范仲淹、史学家司马迁,写到晋祠曾称赞“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等。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征高丽归途,想起当年发迹的神祠,更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御书《晋祠之铭并序》。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名碑,被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此外,晋祠奉圣寺前院回廊,还陈列着武则天天圣二年什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石刻100余幢等,都是我国石经雕刻史上的著名文物。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离开晋祠时,已是夕阳在山,读着祠内水镜台上的楹联,诗情画意的晋祠让人流连忘返。  

 

古晋名祠——太原市晋祠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任俊兵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11-07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