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八十八静升王家——灵石王家大院

  ●五座古堡有着怎样的寓意?●七百年大业为何走向没落?●砖雕石雕木雕都极具匠心? 

  “王家”是个家族,是个大院,是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升王家,源于太原。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们,选址居高临下,负阴抱阳的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依山面水,建成了五座古堡,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如今,王家大院开放三处,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729日,记者来到静升镇,镇中一座宏伟的大型建筑群展示在面前,这儿便是“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王家大院。

  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大院坐北朝南,建在静升镇静升村北山的一处山坡上。当年王家选此处建宅,是为合乎中国传统的“负阴抱阳”,即背阴可以防御寒日北风的侵袭,向阳则能使阳光照射充足。

    王家大院建筑,有“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之特征,规模宏大。据史料记载,整座大院曾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兽的样式建造,以此迎合天机。

    这五座古堡,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坐东为“凤”,西堡子位西为“虎”。三堡横列于高坡,一字排开,态势恢弘。另两堡中,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以辟邪示祥,有稳固家业、流传百世的愿望。

    王家大院五堡总面积25万平方米,现在修复的,只有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和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顺着巍峨的城楼式侧门进入大院,首先看到的是高家崖建筑群,它建于清朝的嘉庆年间(1796-1811), 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高家崖、红门堡两处古堡,东西相对,中间一桥相连,都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上全封闭城堡式建筑。高家崖建筑群的两个主院,因是由王氏17世孙王汝聪和王汝成兄弟二人共同修建,所以分两个居住单元,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了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花院、长工院、围院(即家丁院)等。周边墙院紧围,四门根据地势而开,大小院落既相互连缀,又独立成章。众多门户,相连相串,使人觉得院中有院、门里套门。

    工作人员赵利红告诉记者,现在的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即依旧按照原堡“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把王氏家族多年流传下来的家什物品,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

    看过高家崖建筑群,沿着高耸于一处山沟的石桥向西,便进入红门堡。该桥原是石拱桥,1948年,在阎锡山晋绥军与解放军的一次战斗中原桥被炸毁,现在的这座石桥是1998年重建的。

    红门堡的建筑布局,隐隐含有一个大大的“王”字在内,同时也附会着龙的造型,是王家21世王兰棋的宅院。该处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了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成前园后院。每个小院都被原主人雕琢得精致、典雅。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来旅游观光、寻根谒祖。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只是建筑意象变为了“虎卧西岗”的布局,为王氏19氏王延宾等的宅院。建筑斜倚山坡,高低错落,堡墙高耸,庭院深深,近于明代风格。设立于堡内的“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大师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

  从鼎盛到没落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即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我省太原。南宋初年,王家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营村(灵石县南关镇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宗祖王实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

    说起王实,当地的导游都会讲起他带领子孙从卖豆腐做起,创造家业的故事。王实卖豆腐,不同于其他游商小贩的奸猾。他做的豆腐,都是用真材实料,无论热炒冷拌,都能保持原本切好的形体。

    王家此后的历代子孙,受祖训,也大多保持了宗祖王实的勤劳、诚实和实干。多年中,王氏家族以农为本,兼做买卖,靠着勤俭和节约,渐渐成为当地富户。到明末清初,王家第十三代王兴旺已是静升村的首富。

    王兴旺之后的第十四世王斗星、王烈星,也曾富甲一方,但终因早年创业,还不足规模,后世少有记载。倒是王家十四世的另一支王谦受、王谦和等五兄弟,天赋极高,又有家教,依靠外出闯荡,卖驴卖马、贩盐卖杂货等,逐渐拓展家业,奠定了王家称雄一方的基础。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王兴旺、王谦受等之后,到十七世王汝聪和王汝成等,除大兴土木,在原有庭院基础上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

    在王家大院游览,高家崖和红门堡南门外坡下不远处的孝义坊、孝义祠很值得一看。孝义坊,是当地奉旨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建筑。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分上下两层,总面积428平方米,楼上为祭祖堂、戏台,楼下陈列王家宗祠、坟茔模型,艺术价值极高。孝义祠堂门前是一座高7.36米,宽13.49米的大型青石牌坊。牌坊底部的十头石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左右长短不同的四个石柱子上,是前后共四幅楹联,字体有篆有楷,颇有功力。牌坊顶部的“孝义”二字,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于乾隆五十年夏而书。

    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之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外,究其本身,主要是后世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美德。一度,王家族人中,有荒于学业以钱捐官者,有疏于耕作醉于鸦片者,终致家族渐衰,部分宅院被抵卖。最先被抵卖的是红门堡内的一家。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院落35座、房屋342间、面积达19572平方米的高家崖堡,被王氏后裔仅以964两纹银卖出。

  奇绝“三雕”

    王家大院从选址、规模、布局到各个房屋的等级、形制,每个门窗的制作、雕饰等,都极具匠心。特别是散布于各个院落的“三雕”、即砖雕、石雕、木雕,每到一处院中,俯仰皆是。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方古建筑中,讲究有门就要修照壁。步入高家崖,来到老大王汝聪的敦厚宅,一进门首先便会看见一处大型的砖雕照壁。这通照壁,由须弥基座、高浮雕壁身、四阿瓦顶三部分组成。壁心的图案是狮子滚绣球。相传雌狮和雄狮在嬉戏玩耍时,身上的狮毛会自然脱落团成中间的绣球,上面的小狮子便是从绣球中诞生的。人们认为小狮子的诞生是很吉利的事情,所以在民间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的说法。王家将这样的照壁置于门前,自然是渴望家中好事不断。

    绕过照壁,进入院落前,看到的是同样雕饰精美的一个门楼,名为鸡头门。“鸡”与“吉”谐音,所以也称大吉大利门。这样的门楼在当时只有五品或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修建,王汝聪当时是刑部山东司郎中正五品官。门楼的装饰极为漂亮,以砖雕、木雕为主。砖雕,共四对八幅,左右对称。从上往下看,屋檐底下的小长方形为第一层,里面刻有凤戏牡丹,寓意富贵常在。第二层为扇形,刻有书卷画卷,暗含儒雅。第三层正方形里有东方神和西方神,用以期盼老人长寿。第四层海棠花形中东边刻有红孩儿,西边刻有哪吒,起镇宅避邪的作用。

    再看木雕,在门楼底部正中间有块突出来长长的木板,两头是尖尖的,它叫宇衡板。上面刻有古琴,棋盘棋子,书卷画卷,这是琴棋书画四艺,体现了王家为书香门第。宇衡板的下方垂下四根吊柱,分别雕刻成一朵花,中间的两朵是牡丹,表示富贵,靠墙的两朵是莲花,表示多子,寓意富贵多子。

    进入门中,有一近5平方米的石雕山水画影壁,它是采用南方的鱼子石雕刻而成。上面运用国画的手法阴线刻出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竹人物,是典型的江南风景。因为王家曾经有许多人在江南为官和经商,所以整个建筑装饰融南北风格为一体。

    再看看大院内几乎遍布的石雕柱础石中的一处,它的主要作用是负荷、防潮,装饰。这个柱础石是用一块青石雕刻而成,高达50厘米,整体为宫灯造型,图案共分六层,第一层是鼓,荀子说:“鼓为天,钟似地”,它代表天,所以在最上面;第二层是锦缎,表示锦绣前程;第三层为蝙蝠和祥云,表示福祥双至;第四层是草龙,用以避邪;第五层是如意底座;第六层是回纹不断,希望子孙不断。

    石雕上,不得不提的,是一处石雕家塾门。王家大院,不少地方表现松竹梅兰,这处门便以竹饰为主。四块石条,合成一副门框,嵌于家塾门口,显然是希望子孙有竹子一般的品格,即“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该处石雕,与大院内的贝叶匾额、石墩武士等,均为稀世珍品。

    王家大院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尹雄卓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王家大院的建筑颇具特色,“三雕”全国称奇,正是因此,才被人冠以“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等。也正是因此,许多国内媒体谈到该大院,才响亮提出“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国际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也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静升王家——灵石王家大院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任俊兵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