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八十七

柏山东岳——蒲县东岳庙

   四柱蟠龙雕法为何各不相同?● 昌衍宫窗台上摆满小绣花鞋?● 泥塑的地府受刑者多是女性? 

    出临汾蒲县县城,向东约两公里,就到柏山了。柏山因山上柏树繁茂而得名,著名的东岳庙就坐落在柏山之巅。因建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中,东岳庙又被当地人称为“柏山庙”。

    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但庙内献亭的柱础,可以明确为金泰和六年(1206)所雕刻,所以推断最晚金代泰和六年已有此庙。此庙经元明清历代大规模修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占地面积8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房屋280余间。庙内建筑以行宫大殿为中心,组成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仙桥”不允许人靠近

    东岳庙山门,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双层建筑,门为砖砌券洞,顶部天堂楼凌空高耸,左右两侧钟楼、鼓楼造型构造与天堂楼相似,均为十字歇山顶,单独看其一,感觉轻盈华丽;整体看,三楼横峙,成“品”字形排列。门前铁狮对踞,又是一派巍峨壮观的气象。

    东岳庙为三进建筑,穿过山门、天王殿、乐楼才能进入行宫大院。山门与天王殿之间有一个窄窄的过道,两侧各为一个侧院,东侧为佛道合一的建筑,为云峰寺,西侧为佛教建筑白衣庵,而天王殿上方则为凌霄殿。凌霄殿又称“圣公圣母祠”,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父母,殿左右各有一阁,左为染香斋,右为会文轩,墙壁上开东西二窗,可以依窗凭高远眺,欣赏窗外美景。

    站到过道抬头上望,凌霄殿与天王楼之间有一座木质架构的桥,桥上以砖铺面、凌空而架。传说,东岳大帝来探望父母必须通过此桥,而普通人通过这道桥,即可上天成仙,所以许多游人都热衷于走这座“登仙桥”,但陪同采访的蒲县文物旅游局党委书记弓研凤告诉记者,“这座桥因为年事已高,为安全起见,也为了文物保护,已经不允许有人再靠近了。”

    过乐楼门洞,便进入行宫大院。院内有乐楼三座,分东西南三个方向呈“品”字形分布,除了正南方向的这座乐楼,东西两侧华门上也各有一座,这也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庙会期间慰神献戏的主要场所。

    南乐楼坐南向北,面对行宫大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檐下横陈雀替,用四根木柱支撑。雀替下镶三组透雕木刻,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为八仙庆寿,乐楼两侧墙壁均有彩绘壁画,而其中尤以“八仙庆寿”木雕最为出名,不同的人物在精致的花卉衬托下生动活泼,雕刻工艺精湛。这幅木雕也是东岳庙保护完好、规模较大的清代木雕珍品。东西乐楼比南乐楼规模稍小,三座乐楼间各有楼廊接通南乐楼,楼廊即可作为通行作用,庙会时可供游人在上面观赏戏曲表演。

  别具一格的蟠龙雕柱

    进入行宫大院,迎面首先看到的是看亭,看亭可以同时看到东西南三座乐楼上的表演。看亭又名“议事亭”,为明洪武十八年建筑。

    看亭前左右两侧,各有一株古树,树为唐楸。据考证,这两棵古树均是唐贞观年间重建东岳庙时栽植,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两棵唐楸相距两米多,盘根错节,郁郁葱葱。弓研凤说,整座柏山上全是柏树,唯独此处有这两棵楸树,而且千年不倒,令人称奇。

    穿过看亭,是一座修建在地面上的小拱桥,名曰“金水桥”。桥下有三个拱孔,砖砌桥身,砖墁桥面,桥两边镶汉白玉护栏,护栏上分别雕有狮头、寿桃、葫芦等形状。桥的修建年代不详,为什么桥要修建在陆地上,也不得而知。

    金水桥连接看亭与献亭。献亭是祭祀活动的场所,为了方便祭祀活动,采用了上为歇山顶木构斗结构,中是四周无壁敞廊,下为石砌台阶的形制。这样的设计,既不使主殿前显得太拥挤而空间不足,又增添了华贵气氛,结构十分巧妙。献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四角支撑的四根蟠龙石柱,柱身雕刻的蟠龙或弓躯待发,或回首怒视,或腾于云雾之中,或游于波涛之上,活灵活现。柱下覆盆式石柱础上雕刻的浪花、奔马、鱼龟等生动逼真,尤其是西南角柱础为金代石雕遗物,是东岳庙现存年代最早的石雕文物,也是金代石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宝。

    据考证,石雕亭前两柱为元代雕刻,后两柱为明代补雕。奇特的是,四柱雕法各不相同,三柱的龙流云吐雾,一柱缺少生气。传说在金代,有位远近闻名的石匠有三个徒弟,东岳庙修建献亭时招募此四人上山雕柱。开工前,老石匠告诉三个徒弟,这次不比平常,要拿出真本事,并约好四根龙柱各雕一柱,自己设计,互不商议,以比高低。一个月后,石柱完成,结果三个徒弟雕刻的蟠龙石柱活灵活现,气势恢宏,只有师傅所雕石柱呆板粗糙。师傅见此羞愧难当,当夜下山远走他乡。

    大院东西两侧楼廊下部,修建有两排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东西各23孔,号称“七十二司”。每孔窑洞大小、高低相同,最早修建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每孔窑内各塑一尊司主坐像。纵观东岳庙行宫大院四周所有建筑,从山门、天王殿到七十二司、楼廊到最后的清虚宫,均为双层建筑。这种建筑结构和布局,使东岳庙在北方古代建筑中独具一格。

  元代大殿有县尹诗词

    东岳行宫大院正中央,就是东岳庙最主要的建筑——行宫大殿。现存大殿是元代洪洞八级大地震后,于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的。其坐北向南,也是全庙最高的建筑。大殿主体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主体呈正方形,殿脊中央镶嵌有“寿”形避雷器,两边各镶有6尊尺许大小的骑士塑像,上下四角垂脊嵌有许多尺许大小的人物塑像,殿前雀替间塑有泥质“封神演义”人物,额题“东岳天齐”四个遒劲大字。殿前廊柱上刻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县尹邢叔亨的五首《木兰花慢》词,内容为评议时政得失,慷慨激昂,书法秀丽,是东岳庙中非常珍贵的元代墨宝。

    殿内正中为神龛,又称暖阁,为木雕而成,乃清乾隆五十年所造。暖阁直通殿顶,内塑齐天仁圣大帝黄飞虎坐像。其长须及胸,在木阁壁悬塑的飞龙、流云和神态各异的人物烘托下,神态威严。

    东岳大帝的供奉,始于东汉年间,有一种说法,其来源于《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黄飞虎。在小说中,黄飞虎是商朝大臣,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反殷投周,跟随周武王伐纣灭商,屡建大功,最后战死沙场。之所以奉他为东岳大帝,是古人认为黄飞虎才配得上“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称号,有权总管天地人间祸福凶吉,并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

    绕过行宫大殿,往后是寝宫“后土祠”,是东岳大帝及妃子就寝休息的地方。紧接着是昌衍宫,又称“子孙圣母庙”,供奉的是送子娘娘。令人奇怪的是,子孙圣母庙上的窗台上摆满了各色小绣花鞋。面对记者的疑惑,弓研凤说,这也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到东岳庙来求子的,一般走的时候偷走一双小绣花鞋,而生了孩子以后,则需要做一双小绣花鞋送回昌衍宫,以供别人偷取,同时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

  巧夺天工的地府泥塑

    再往后,行宫大院的最北端,有一座高大的建筑“清虚宫”,供奉玉皇大帝。以前,宫内两侧墙壁曾画有日、月、二宫、九曜、七圣、二十八宿肖像壁画,如今大部被毁。

    在清虚宫正门两侧靠边位置,各开有一个小门,小门内各有一条地下通道,穿过通道,便进入东岳庙最为引人注目的“十八层地狱”了。

    出通道,首先来到一个平台,平台上修建有地藏祠及东西两曹,供奉地藏菩萨坐像及地狱阎罗十王立像,此谓“阴曹”。通过地藏祠正面象征十八层地狱的十八级台阶,才可下到“地府”。

    这是一个位于地平面以下的院落,有明三暗五共三组十五间通间式枕头窑洞组成,每孔窑洞被修成神龛式样,正对面五孔供奉五岳大帝塑像,东西两侧十孔分别为地狱十殿,内塑十殿阎王及六曹判官等泥塑像,各狱鬼卒面目狰狞,推磨、拉锯、挖眼、割面、搅油锅、上刀山等,个个逼真传神。整座地府,从第一殿“阴阳界”至十殿“轮回转生”,共有塑像140多尊,大小与真人相仿,构成了一座完整庞大的“地狱”场面。“阴曹地府”始建年代不详,元延佑五年重建,后经过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年间建筑。

    地府里巧夺天工的泥塑,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几乎所有受刑的人均为女子。弓研凤介绍,据传说,唐肃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瑗为妻,依旧以公主尊贵自居,动不动就与公婆讲君臣之礼,还时常使小性子为难丈夫,甚至一日三餐都得公婆伺候进食。后来郭子仪为了教育儿媳,请来了著名画师将十八层地狱各种冥刑完完整整地画了出来,而且画中所有受刑人物都为女子。升平公主看到冥刑惨状,想想自己平日所作所为,不寒而栗,开始孝敬婆婆体贴丈夫。后来,唐肃宗下令按照郭子仪画师所画内容修建地狱,以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东岳庙地府,是四川丰都鬼城之外全国第二大地府群建筑,其巧夺天工的泥塑,是我国现存寺庙中稀有的一组明代佳作。 

 

柏山东岳——蒲县东岳庙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段树聪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8-1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