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八十四

菩萨金顶——五台山灵鹫峰菩萨顶

  ●为何能统管所有黄庙事务?●康熙修了“带箭文殊殿”?●滴水殿曾经长年滴水不休?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核心景区台怀镇海拔1797米的灵鹫峰峰顶,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黄庙中的首庙。其初名为“真容院”,后被赐名 “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日下午,记者走进菩萨顶一睹“真容”。

  26座黄庙的“首府”

    从灵鹫峰下前往菩萨顶,踩着五台山特有的绿岩石铺就的“御道”,穿行在两边红墙碧瓦满载斑驳岁月痕迹的通道内,一种走进时空隧道、恍如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

    菩萨顶寺庙前,一道黄琉璃瓦覆顶的砖砌影壁跃然入目,上面藏文书写着佛家的“六字”真言。转过影壁墙,气势恢宏的石阶层层而上,如“天梯”直入“云端”,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庙宇就坐落在祥云环绕的“天梯”尽头。当地人说,这个石阶有108级,踏完这些台阶就会抛却所有烦恼。石梯尽头首先看到一座四柱三门七檐的高大彩绘木牌楼,前后镶嵌着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书“灵峰胜境”,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书。此时转身回望,站在这海拔近1800米的灵鹫峰巅,眼底是一览众山小的台山美景。

    牌楼东侧一座石狮子竟然“无舌头”,据说这是台山独一无二的石雕“景观”。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出现过怪事,菩萨顶脚下显通寺伙房内早上的粥总是被偷吃,于是“饭头”在粥锅内放了一把利刀,结果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后来,石阶前还专门修了前文所述的大影壁用来阻挡石狮视线,防止再发生类似情况。同行的五台山宗教文物局副局长史册则笑着说:“这仅仅是传说,影壁最大的作用还是空间上的一种分隔与屏障,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是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初名真容院,历代不废修葺。宋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赐“真容院”,内安真容菩萨,赐额“奉真阁”。后真容院盛极一时,为当时五台山诸寺之首。明永乐初(1403)敕改建,称名大文殊寺。明成化十七年(1481),明宪宗敕令重修,且赐名“大文殊寺”。菩萨顶原为青庙,由于清朝政府非常重视以黄教怀柔蒙藏,清康熙年间(1662-1722)菩萨顶改住喇嘛,遂成黄庙。随后五台山其他十座青庙也被改为黄庙,此十寺的僧人随之变为喇嘛,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至雍正时(1723-1735)菩萨顶成为五台山26座黄庙的“首府”,统管所有黄庙的一切事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圣祖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清康熙三十年(1691),又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从此菩萨顶成为一处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皇家道场。新中国成立以后,菩萨顶整体寺庙以及寺内古建筑和文物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至今熠熠生辉。

  “皇宫”式建筑等级森严

    菩萨顶山门殿东西两侧,有对称的钟、鼓楼,与之正对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的两侧有“般若门”和“解脱门”两道门。

    院内建筑规模非常宏大,苍松掩映下,到处是金碧辉煌,可想在昔日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如此“皇宫”式建筑除了彰显古人智慧外,更多的是显示其特殊的地位。

    寺内寺管会成员格桑隆珠大致介绍了菩萨顶的布局:“菩萨顶坐北向南依灵鹫山而建。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面部分呈上升状态,为寺庙门面,主要有影壁、台阶、牌楼等。中间一部分处于峰巅,为寺的主体建筑,后一部分呈下降状态,也由多庭院组成,主要院落是大锅院。”记者了解到,中间部分寺庙主体建筑又横列东、中、西三院:中院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文殊殿、藏经楼、文殊堂。东院在中轴线东侧,是由三个院落组成的方丈院,西院为中轴线西侧,是由两个院落组成的行宫院。

    大雄宝殿门前有对联:“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颇耐人寻味。殿前三通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所立的石碑诉说着该寺不凡的历史。殿内设置和塑像藏风浓厚,挂满彩色幡帷,梁架上悬挂着“心印毗昙”的乾隆御匾一块。殿内设佛坛,正中供释迦牟尼佛,其左右分立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供阿弥陀佛,左供药师佛。前塑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和他的两个弟子。佛台之下,两侧塑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此外就是一个个师傅们修行的“座台”位了。殿内殿主格桑赞巴告诉记者,这里日常是师傅们上早、晚课的地方,还是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殿为“怖畏金刚殿”、“带箭文殊殿”。其中“带箭文殊殿”的神奇故事广为民间流传。相传昔日康熙皇帝从北台归来,路过澡浴池见妇女们池边洗衣,却有一和尚池内裸浴,甚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带箭逃去,最后在菩萨顶发现了带箭文殊,方大悟系文殊幻像与民同乐,最后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

    中轴线东西两个禅院也是别具特色。东禅院从前是札萨克(意为执政)大喇嘛的住处,分前后两小院,特别是后小院有两通汉白玉四棱绞龙碑,碑身四面均雕造青龙和宝珠,四面边缘雕刻数对二龙戏珠,碑身四面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体现了清代石雕的高超艺术水平,极具价值。西禅院是过去的行宫院,康熙、乾隆曾多次在此住宿,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传说故事。

    大雄宝殿之后是大文殊殿,殿院前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的石牌坊一座,书法神韵洒脱,极具艺术价值。殿前檐悬挂对联一副:“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彻,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写出了历史悠久的五台山佛教盛况和五座台顶的旖旎风光。大文殊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四周环廊,单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殿内佛坛正中为文殊菩萨,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合称“三大士”。

  明代大铜锅广施恩泽

    大殿殿檐台下,有一处状似蜂窝凹凸的石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同行的友人告诉记者,这个大殿也称“滴水殿”,凹凸处是大殿长年滴水的结果。号称长年滴水,但此时为何无水可滴?从当地人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这处殿堂过去无论晴雨天长年滴水不断,水点滴沥,穿石有声,系昔日台山十大奇景之一。据说当年康熙皇帝见此美景龙颜大悦,写下了“五台圣境”的御宝。为啥会长年滴水?有说如此奇景是菩萨有灵“智水长流,渡化众生”,有说如此奇景是建筑绝活,琉璃瓦下有砂眼,在雨天积蓄了水源,但等等说法,无一可论证。据说在1984年时对大殿进行了翻修,之后该奇观就再未出现过。对此,记者曾向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忻州市文广新闻局田雷讨教,他说,“1975年和1982年,我两次去五台山,在菩萨顶都看到过滴水殿不断滴水;1984年夏,再去五台山,滴水殿正在维修,以后再去五台山便不见滴水殿滴水了,据说就是维修后失去了滴水的功能。”

    文殊殿两侧有旁门,绕到殿后有小院,主要有存放墓塔的札萨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和如今用于学习研究的文殊堂、藏经楼等建筑,一般不对外开放。从文殊殿西侧一角门继续前行,则通往了菩萨顶的后院,这里最大的特点当属大锅院里的“大铜锅”了,因为在“腊八”等重大节日它会用于向名间施舍粥食,其声名早已远播,结缘无数世人。

    格桑隆珠说,这里原本有四口锅,目前除一口放在大雄宝殿西侧,还有三口锅安置在铜锅院内的三间南房内。记者看到,靠东的锅台上安着一铜一铁两口锅,铁锅靠里,铜锅靠外;靠西的锅台上只安着一口铜锅,系三口锅中最大。据资料显示,这口铜锅口沿直径2.04米,高1.15米,锅上铸有“大明万历辛丑孟冬吉日造,五台山旧路岭龙泉寺永远流传,佛金官造”,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遗物,系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

    如此大的锅这些年究竟结尽了多少善缘,渡化了多少世人?格桑隆珠笑着说:“这四口大锅在最初伊始是用于寺庙内僧人的日常饮食,有史料记载,清代鼎盛时寺内喇嘛达三千呢,可想而知,有多少僧众受此大锅的恩泽。后来,大铜锅主要是用于了六月法会等重大活动,每逢于此,全山黄教僧人齐集菩萨顶,饭菜、汤水全用铜锅。另每年腊月初八,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还向民间施舍八宝粥一天,更是普度了无数信徒。”

 

菩萨金顶——五台山灵鹫峰菩萨顶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郭小强 高峰毅 焦瑾琦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6-2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