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七十六

王报戏台——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二郎庙里供奉着哪位“二郎”?●比曾经的“最老戏台”大多少岁?●晋城真的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

    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可谓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北方神庙中虽说供奉二郎神的不少,可专门修建庙宇的,却并不多见。

    在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就有一座罕见的道教庙宇——二郎庙。庙内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戏台——2003年,有人在庙内戏台须弥座的束腰上找到修建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月三日。”掐指算来,王报戏台距今已有830年历史,比此前公认的国内最古老的戏台还要早100年。

    2006525日,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究竟为何方神圣

    327日,记者驱车驶入长晋高速公路,到达王报村。

    按照村民的指点,记者来到王报村文化广场。广场北面的不高的土岗上,一座单檐歇山式九脊顶建筑映入眼帘。“那就是二郎庙。”正在广场附近健身的一名老人说,护庙的是村民李松明,就住在二郎庙石阶下的第一座院子。

    来到李松明家,不巧,他去镇上了。其妻陈瑞兰拿出钥匙,带领记者来到二郎庙山门前。登庙石阶是用当地常见的砂石岩条石砌墁而成。山门分为东西两道掖门,陈瑞兰打开东掖门上的铁锁,推门进入庙中。

    二郎庙坐北朝南,为一进式院落。虽然山门分为东西掖门,其实内部为一座整体院落。与其他庙宇相比,形制规整的二郎庙面积不大,1785平方米左右,自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正殿、献殿、戏台。戏台两侧为东西掖门、垛殿、角楼,一字并列;正殿两侧各建耳殿三间,院内东西廊庑各十间,廊庑北部东西对称各建有配殿一座。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二者均为明代遗构。

    献殿中央摆放着一张石雕供桌,供香客祈福。供桌前后图案雕刻精美,为明万历九年之作。让人不解的是,供桌桌面为砂石岩质,而桌体和底座却是当地少见的青石。踮脚伸脖透过正殿木质窗户往殿内观瞧,里面没有供奉一尊神像。再看庙内其他殿宇,也都空空如也,难觅神像。

    既然没有一尊二郎神像,为何起名二郎庙?陈瑞兰说,由于年代久远,寺庙匾牌早已失落,所供奉的神像早已被毁,但当地百姓在口口相传中,始终称之为“二郎庙”。关于“二郎神”,在王报村流传着不同版本:一种说法认为,庙里的二郎神是力大无穷、法术无边、带有哮天犬的“三只眼”杨戬。另一种说法,二郎神为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他因随父治水,被尊为二郎神。

    二郎庙和二郎神,在我国陇南、川北、西康等地,相关传说众多,为其建庙祭祀甚众,甚至还有以“二郎”命名的二郎山。但道教却与民间传说有所不同。据《三教源搜神大全》记载,二郎原型为隋代四川嘉州太守赵昱,因持刀江中斩蛟为民除害而被奉为神明,先后受到唐太宗、宋真宗敕封圣号。千百年来,二郎神成为天界忠勇之神灵,民间百姓求他除恶扬善、祈祷福佑,封建统治者则求他永保江山社稷。这也就成为宋元时期的戏曲乃至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重要出处之一。

    此庙内“二郎”究竟为何方神圣,已经没多少人能说得清,因为庙内各路神仙塑像,在“破四旧”和“文革”中被毁,二郎庙还是先后被当做当地的学校和粮站,才得以幸存。

    2008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对山西南部早期建筑进行保护维修,二郎庙被纳入第一批修缮工程项目,并于20099月修缮完毕。

  改写中国戏剧史的戏台

    二郎庙中最受关注的建筑,是保存完整的一座戏台。据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介绍,戏台从用材到做法,都浸透着宋金时期风格。

    戏台位于二郎庙南端,面阔一间,平面为正方形,宽、深均5米,进深四椽,歇山式屋顶,简板布瓦盖顶。戏台1.1米高的台基平面为正方形,为金代常见的须弥座式,长7.4米,宽5.9米,高1.4米。

    引人注目的是,戏台四角立柱均为粗大硕壮的圆木柱。陈瑞兰说,柱子是荆木,在当地较为少见。木柱下施圆柱形砂石柱础,础径与木柱一般,约有0.5米,木柱高2.65米,石础露明部分高0.48米。木柱收分、侧角甚是明显,透出宋金时期典型的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

    更让人叫绝的是戏台的木结构。戏台柱头用绰幕枋,上置宽厚的大额枋,额枋上施四辅作斗拱,每面各设补间斗拱两朵。所有斗拱的华拱与耍头均为琴面真昂。戏台内无梁枋,斗拱为偷心造,昂尾由内跳华拱、靴楔承托,与大角梁一道托举起承椽枋,形成一个线条优美的屋顶弧线。内檐四角设抹角梁,用来承托大角梁的后尾,抹角梁放在补间斗拱昂的柱头枋上。张广善说:“整座建筑构架简洁,设计合理,线条优美,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戏台的建筑特点,与晋城近些年发现的金代墓葬中的砖形戏台模型相同,是在大抵谨遵金建营造规制基础上,略微采用了具有当地特点的建筑手法。在金代,重要的建筑一般都流行建造须弥座式台基。二郎庙戏台须弥座较为简陋,上、下均为砂石条,中央束腰处由4块长方形青石板围就,上有线刻图画,依稀可辨莲花、藤条、化生童子、牡丹等等。

    在陈瑞兰的指点下,记者在戏台右侧的第二块束腰石上,找到了一则铭文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石板右上角还刻有“博士李皋”四字。

    这座戏台,是时任晋城市遗址专题调查队队长、现在晋城市政协工作的裴池善于2002年发现的。这两行石刻文字,提供了二郎庙戏台确切的创建年代: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距今已有830年历史。它被文物专家认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台,改写了中国戏曲考古的历史。

  戏曲发源地之一的佐证

    在王报戏台题记被发现之前,国内公认的最古老的戏台另有其主——在临汾城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魏村村北明山上,有一座牛王庙,庙内完好保存着一座古戏台。这座戏台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遭遇洪洞8级大地震毁坏,元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19961120日,牛王庙戏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王报戏台金代题记的发现,中国戏曲舞台的建筑实例被提早到公元1183年,比此前一直被公认为国内最古老的牛王庙戏台还早100年。

    其实,即便王报戏台成为“最古老的”头把交椅,在晋城当地也出现过争议。在泽州县南村镇的冶底岱庙内,有一座无明确记载的戏台。据看庙人董相林回忆,戏台东北角有根雕花石柱柱头东侧,曾有题记,可知其创建于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

    为此,记者曾经向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求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东南戏曲界曾对境内戏台现状进行过调查,后来形成的文字资料确实提到岱庙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张建军解释说:“由于刻有题记的石柱为砂石岩质,年久风化严重,导致石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但从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看,应当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真实度。”

    有趣的争论,其实告诉后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晋城发现众多的古戏台,说明上党地区戏曲历史悠久,进一步说明晋城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据张广善介绍,戏曲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直到宋代才有了较大发展。在宋都东京的勾栏瓦舍,古代韵律宫调的发明者是泽州艺人孔三传,他“首创诸宫调古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完成了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孔三传早年的艺术生涯以及成名后,一直活跃在泽州大阳镇。

    与此形成对照,在晋东南地区,古戏台的存量惊人。上世纪80年代,晋城市几位戏曲界老前辈曾历经数年,专门对散落在晋城乃至整个上党地区的古戏台进行过考察,确定上党地区的古戏台有2000多座。宋代以前的戏台仅见于文字记载,建筑实例早已荡然无存,类似临汾牛王庙的元代戏台已属罕见,由此,建于金代的王报戏台,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李吉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3-06-24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