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未用一般的中轴对称格式? ●真是担心武氏乱唐才敕令建寺? ●宋天子为何要拨皇银修建宝塔?
出潞城市东北22公里,与平顺县交界处,在漳河大拐弯处的辛安村凤凰山巅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刹——原起寺静静伫立,俯瞰着脚下滔滔不息的漳河水。
古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殿西留有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的青龙宝塔,高17米,挺拔俊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寺院周围有砖砌花栏墙,院内佛殿三间,琉璃九脊屋顶,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具唐宋风貌,2001年6月25日,该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上建寺因势就形
10月14日上午,秋高气爽,记者沿着324省道从长治出发,过潞城市来到浊漳河边。站在横跨浊漳河的那座22孔大石桥上,远远望见土崖之上古老的村落辛安村,原起寺就位于村头紧邻浊漳河的石砌土台之上。
在潞城市文管所长陈宝国的带领下,刚刚进村,就见到远处高地上茂密的树林中,矗立着一座清秀挺拔的砖塔,朝着砖塔的方向上了几个陡坡,沿着一条崎岖的石板路就来到了原起寺的山门前。
山门较小,进门就是台阶。沿着砖砌花栏围墙的通道缓步向上,从寺院东南角的山门推门而入,千年原起寺就如一幅古老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院子不大,甚至因地形所限,矮矮的围墙也随地形曲曲折折。但记者没想到这个寺院的布局这么巧:山门在院子的一角,比院内地面低了一截。这虽是一组宗教建筑,却活泼自如,毫无古板之感,与一般寺院的中轴对称格式大相径庭:整个寺院因势就形,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搭配得非常协调,再加上丛丛松柏的辉映,视觉上充满了层次感。
整个寺院建筑坐北朝南,以大雄宝殿为中心,香亭、宝塔、佛殿、经幢等样样都有。正中一座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进深四椽,平面呈方形,建于台基之上。柱有侧脚,升起明显,梁架为三椽栿对后牵,四铺作华栱出一跳,耍头砍成昂形。梁枋用材规整,屋坡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琉璃脊屋九盖,九脊上的珐华陶塑极具地方特色,精美异常。殿内横柱、荆梁尤为珍贵。殿正面供如来,背面供观音;东配殿是关王殿,供武圣关羽。
殿前石柱上刻有楹联:“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后檐石柱上刻着:“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小巧玲珑,由四根石柱支撑,广深各一间,为明代遗构。单檐歇山顶,柱为石柱,柱镌刻之楹联诗意深刻,结构简练,笔法刚劲,古色古香。亭下有八角青石经幢,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雕造,经幢前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的侍女乐人个个风姿动人,她们那寂寞的舞姿定格了一千多年,至今仍以一种飞扬的姿态展示着神采。
陈宝国对记者介绍说,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占地约1200平方米,后经历代维修、扩建,现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的寺院。这个寺院规模并不算大,但安排得参差有致,主次分明。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松柏隐掩,既有雄伟气魄,又有幽雅意境。
记者站立在寺院中,静听塔角铃鸣,更觉思绪渺渺。登寺远眺,野花竞开,郁郁葱葱,水光山色,风景迷人。北接滚滚漳河,原起寺犹如凸起河面上的巨大礁石,任凭风打浪推,千年岿然不动;东望漳水东流去,卷桥飞虹,波光粼粼,塔寺倒影,寺水相融;西连辛安点点村舍,炊烟缕缕,形似凤凰展翅欲飞,而原起寺恰是这凤头之冠;南看群山连绵,岭起沟伏犹若舞,静听似有乐声来,别有一番情趣。
传说寺庙与武后有关
提起原起寺的来历,陈宝国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传说。
明朝弘治年间的《潞州志》记载:潞城的凤凰山又名“天冢岗”。传说,在遥远的古时候,天宫一位仙女不慎触犯了天规,玉帝一怒之下,将仙女降下凡界。那时候这里荒山遍野,人烟稀少。仙女来到人间,找不到栖身之地,饥渴难忍,走到此地忽见漳水清澈见底,便欲吸饮解渴。吸饮之际,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仙女当即化作一只凤凰,呈展翅之状卧于此。这只凤凰有头、有眼、有脖、有翅、有尾、有身躯,十分逼真奇特,后人便起名此地为凤凰山,并说此山水、风脉主贵,日后必出皇后、皇妃。
星移斗转,几经改朝换代,历至大唐。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西之前,收了一个妃子武媚,宠爱有加。两名大臣称,将来大唐李氏江山必失武姓之手。李世民一听急了,说要把天下姓武的一并杀尽,还把武媚逐出宫去,入庵为尼。太宗驾崩后,太子李治登基不久就把武接入宫中,由妃转后,到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后正式登基,改国号周。历二十余载。武殁后,李显又复唐国号。到李治曾孙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日夜思虑,生怕再把大唐江山陷入类似武姓之人手里,便将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召集起来,分赴各地查访名山贵地,修寺镇脉,以防后患。在武氏生地山西,李隆基委任的别驾到潞州府潞城县地界,发现了漳河畔的这座凤凰山,认为此山山势奇特如凤凰展翅,地脉主贵。查访者回奏皇上,李隆基毫不犹豫,传旨修寺,天宝六年该寺竣工。“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传说,但这座寺庙的确为唐代初建,现存唐宋两代混合的建筑风格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陈宝国说。
青龙宝塔风铃悠扬
在寺内,陈宝国指着眼前青龙宝塔讲起了当时建塔的由来:宋朝元祐改元之前,有一位皇家著名阴阳地理学家出游各地名胜,从河南游到山西潞泽地方,听说凤凰山有寺系唐修建,便慕名专程到此。在观赏中偶然发现佛殿西侧有一深穴,穴通漳底,深不可测,并有阴气冒出,弥漫寺院,远看有霞光万道,令人目眩。认为此穴为凤凰咽喉,气脉通顺,脉通风飞。唐虽建寺,并无镇住主脉,此脉不镇,必有后患。回京后便向天子进谏,申明利害,天子赵煦下旨划拨皇银,决定建塔,于是在元祐二年(1807年) 建成了这座不可多见的宋代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宝塔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实为一奇观。
眼前殿西矗立着的这座青龙宝塔俏丽挺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用沙石砌筑,塔底东西两侧有砖雕直棂窗。塔身七级,高17米。第一层面南有一佛龛,龛上方刻有“青龙宝塔”四字。每层的砖檐都参差突出,变幻多端,虽非精雕细琢,但既富力度,又具美感。塔一层至三层为空心,南向辟门,门洞顶部封闭,不可攀登。三层以上为实心,逐层均有收分。层层为砖雕五铺作双抄斗拱,挑角部位用四十五度斜拱和异形拱,上承托砖雕飞檐,支撑塔檐,出檐用板瓦,飞檐凌空,形状各异,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
塔顶八角安装八个铁人,个个威风凛凛。每个铁人背负铁索连结塔尖,面部朝外,作用力状,它们实际是对塔尖起抗风、抗震的加固作用,这种新奇的设计,令人叫绝。塔刹为仰莲宝瓶,古朴秀丽。宝塔每个塔角都突出一个龙头,龙颈下悬一风铎,各挂一个铁铃,一阵秋风吹来,整个寺院传出一阵清脆的风铃声,好像在讲述着原起寺千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季节,令人心旷神怡。
陈宝国说,青龙塔是原起寺的镇殿之作。它的斗拱形制古朴,用材较大,是研究宋代建筑中斗拱形制的重要实物。这座宝塔历经近千年风雨,依旧傲然挺立,没有任何倾斜裂缝,实为我国古建中的艺术珍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