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之四十一

赵武大王——盂县西关村大王庙

  ●赵武外出时休息就寝的行宫?●大殿内部用了“减柱造法”?●是当地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 

    在盂县香河北岸的西关村,坐落着一座青砖灰顶的庙宇。这就是阳泉四处国保单位之一的大王庙。相传,此处原为晋国上卿赵武的行宫,后在此建庙祭祀。赵武,就是举世闻名的赵氏孤儿,他的故事在盂县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人们依然沿袭旧时对赵武的尊称——“大王”,于是就有了“大王庙”。

    大王庙虽久历沧桑,至今仍保留了金代建筑的特色,是我省历史保存完美的一座古代建筑。

  相传是赵武行宫

    虽然与盂县县城近在咫尺,但眼前的大王庙却远离县城的喧嚣,置身其中,阵阵清风拂面,四下万籁俱寂。庙前的两株古槐,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看护大王庙的老人告诉记者,相传这两株古槐系唐代所植,迄今已有千年。

    盂县文管所就坐落在大王庙院落的一角,静静地守护着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宝。对于大王庙,盂县文管所所长赵培青颇有感情:“大王庙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藏山庙记》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记载。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中,寝宫是金代建筑,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的都是清代所建。”

    在省文物局网站上,有对大王庙创建年代的考证,即“为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之行宫。”民间,百姓把赵武称为雨神,历代帝王也为赵武修庙造祠,并赦封赵武专司雨神之职,大王庙可以说是赵武外出行云布雨时休息就寝的行宫。由于古时去藏山祭拜赵武路途遥远,大王庙便成为附近百姓祭祀赵武的去处。

    光绪七年(1881年)《盂县志》中《卷七·建置考·坛庙》记载:“文子行祠:在西城外香河北,春秋上戊日祭。”庙中碑刻记载该庙建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中经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2001625日,大王庙作为金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金代寝宫历尽沧桑

    大王庙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古朴浑厚,气势雄伟,庙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是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中轴线两侧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

    山门面宽三间,通体面宽9.2米,进深4.5米,檐高6.1米,单檐硬山顶五顶双层结构。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上饰有石栏。山门中间留有较低的通道,两侧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遇有演出时,架起木板就成为一个平整的台面;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

    正殿是大王庙的主体建筑,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正殿有三间,面宽16.4米,进深10.8米。殿身四周有回廊,正殿整体为木结构,从底到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不高,由青石砌成;屋架木制精巧,曲形斗拱,层层叠架;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分布着五脊六兽,出檐深远,气势磅礴。正殿四周由木柱支撑,柱上施以梁柱,构成屋架,沿柱而砌墙,再在上面开设门窗。四周木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设计的科学之处在于使梁、柱、枋三者受力均匀,紧密结合,以增加建筑的稳固力和承托力。大殿内部空间敞亮,使用了“减柱造法”,这种手法出现在辽代,是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的多少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种做法到金元时运用比较普遍,但明清以后大型建筑已不采用,殿内使用了长跨三间的大木材,其构件的规制属营造式,整个屋顶完全由山墙内之暗柱和廊柱支撑,扩大了建筑的纵向跨度,为设置神龛和塑像,提供了宽敞的场所。大王庙也足以证明早在明代,盂县的木结构建筑艺术,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正殿之后就是大王庙最有建筑历史价值的寝宫。据有关专家鉴定,此殿属辽代建筑。后殿共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为筒板瓦覆盖,其通体面宽12.1米,进深6.6米,鸱尾高6米,造型与结构特征同正殿基本一致。七檩四椽、五脊六兽,前后檐立栏卧栏各四层,梁、柱、栏、斗拱等皆用材粗大,却卯榫严实,构筑稳固。非凡是其斗拱形制多样,上下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各拱两端之卷刹皆为五瓣,每瓣微向内弧,这种做法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尚不多见。

    柱上阑额普拍枋呈“丁”字形断面,出头垂直砍截,不作任何装饰。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造,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达内外。寝宫出际深远的屋盖、舒展平缓的举折、刚劲有力的通檐四椽栿和雄浑苍古的斗栱组合,完整如初地展示着八百年前的营造特色。驻足其间,让人恍如穿越回金代。

    看着如今的大王庙,赵培青感叹:“昔日的大王庙殿内龙盘凤绕,丹青满壁,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泥塑神像风度翩翩,可惜如今堂内的彩塑和壁画早已全部损毁无存。”

  十五通石碑的诉说

    除了金明建筑外,大王庙的另一个亮点是它所藏的十五通石碑。

    赵培青告诉记者:“大王庙原有三间碑房,是盂县寺庙存碑最多的一处,真所谓刻石荟萃,古碑如林,且造型美丽,文图并茂,笔工遒劲,字迹清楚,如今碑房已毁,部分碑刻也遭到损坏。”

    在正殿东侧的碑廊下,如今保存着历代建造的十五通石碑,笔工遒劲,字迹清晰,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孔子像碑。此碑系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立,原藏于孔庙,孔庙被拆后,移至大王庙,碑身断裂。碑高1.24米,宽1.02米,厚0.2米,碑顶呈半圆形。碑正面图文并貌,左侧为图,右侧为文,标题为篆文“宣圣衮公小景”。文记孔庙建于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67年),图刻孔夫子全身像,后面跟着其弟子颜回,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百年风韵犹在,碑中画像系临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真迹,书法系临摹自颜真卿正书体,全文由宋代著名理学家程灏写就。由陈继临摹刻于石,并饰以云纹图案。

    此外,碑廊还有千佛碑、吴道子图像碑等石碑,镌刻细腻,笔工刚健,技艺精湛。这些石碑对研究藏山和大王庙的历史沿革,以及盂县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走出大王庙,夕阳已西下。作为金代建筑的典范,大王庙留给后人的,除了在建筑方面的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外,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赵氏孤儿的美丽传说,成为盂县忠义文化的代表之一。

 

盂县大王庙

 

 

 

 

 

大王庙修复前后对比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本文作者:霍雪飞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