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祠稻米源流说

 

 

 

 

 

  人类种植稻米的历史有一万年之久,对于探讨稻谷栽培的文献,19世纪起,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较通行的观点认为稻米起源于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云南这一新月型的狭长地带。

近世以来,随着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稻谷的发现增多,国际上对中国的籼稻和粳稻的起源日趋了解。

1953年,在晋源的西部发现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在新石器时期,晋源地区已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考古》1961年第4期)。

晋阳地处古代唐国,在《诗经》中有一首古唐民歌,讲到当地种稻的史事。《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这条史料,可以看作是有关晋祠大米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代,晋地气候湿润,稻谷有广泛的种植。

《尚书·微子之命》说:“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广雅》:“稻,其穗谓之禾。”唐叔虞向周天子敬献嘉禾,应视作晋祠大米为贡品之始。

尽管在商周时代我国北方已有水稻的栽培,但数量较少。这是与北方以旱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孝经授神契》曰:“污、泉宜稻”,而在古代晋阳地区恰恰具备了这个条件。“悬瓮山下,晋水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水》:“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两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污池(鱼沼)与晋泉是种植水稻的先决条件。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木·水稻第十一》中指出,种稻“选地欲近上流,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太原古称大卤,为盐卤之地,但于种稻,晋祠大米可谓得天独厚。晋祠稻米的分布范围无非晋水所及之处。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水利》:“晋水四渠:北渠水七分,溉赤桥、花塔、小站、县城外、古城、金胜等村屯;南渠水一分半,溉索村、王郭村、枣园头等村;中渠水一分,溉长巷、东庄等村屯;陆堡渠水半分,溉大寺上下等村。”难怪河东地区沃野千里,只宜种麦,没有清流,何言种稻!

在汉代,晋阳是个“年谷独熟,人庶多资”(《后汉书·冯衍传》)的地方,年谷独熟,说明这里的气候、水土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北齐文宣帝高洋登上童子寺,与部下共赞晋阳城为“天府之国”(《北齐书·唐邕传》)。天府是上天赐予的府库,专指晋阳稻谷独熟的富庶景象。

唐太宗《晋祠铭》提及“玉帛丰粢,连箱于庙阙”,说明当时祭祀的稻粱已很充足。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题晋祠》诗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之句,极言晋祠种稻之普及,宋欧阳修《游晋祠》也述及“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这是宋毁晋阳城后,农业生产恢复的景象。直至清代,昊雯《晋祠》云“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晋祠稻米的诗文举不胜举。

晋祠大米做为太原特产,为历朝方志所录,明嘉清《太原县志·土产》:“稻,有秔、穤两种。安仁、玉、索、东庄等乡出。”

在晋水流域,有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农民,清末民初晋源赤桥刘大鹏在其《退想斋日记》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月十八日写到:“人向我租种稻地。此稻田系两镇村郭秃小租种十余年……有此稻田可以养家,若夺租与他人,则秃小无田可种,家必受馁矣。”可知种稻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并世代为业的天禄。

 

文来源:太原日报20121022;本文作者:马剑东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11-20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