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暇思在兴县的公路上 |
||
|
大巴载着我们一行人,奔驰在通往兴县的公路上。“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的梁”,这是陕北民歌里常常听见的词句,在驶往兴县的公路上,我沿途看到的景色也基本是这样的。地理教科书上告诉我们,晋陕依黄河而划界,其实你真正来到这里,才更体会到“山川相连”的含义。 这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土山,那么多的沟岔?山是连绵的山,沟是纵横的沟,宽缓的,陡直的。时值初夏,草木萌生。这里虽是山区,海拔相对高些,气温相对低些,但阳光所到的地方,毕竟都回应出了绿色,略感缺憾的是,那绿色仍嫌不够浓,不够密。 直觉告诉我:这里的生态条件是艰苦的,对于生活和劳作其间的人,当更添一层艰辛和疲累。 越接近兴县时,公路上一个特点越凸显出来:运送煤炭的重型卡车,数量逐渐增多,密度逐渐增大。这些卡车几乎一个模样,四四方方,庞然高大,几乎一个颜色——橘红色,载货车斗上蒙着黑色或灰色的帆布。 重型卡车一辆接着一辆,绵延能达三四里,最长的能达十几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道左是出城的车列,道右是进城的车列,道中宛然一道流动的走廊。我们的大巴穿行其间,走得相当谨慎小心。 这是煤炭的洪流,这是兴县的动脉和静脉,这是驶往富裕生活的呼与吸!它们,坚定不移,执著不息。 这也是我们一行的朝圣之路。我们将要前往一个地方,那里曾经因为一支部队的浴血奋战而永垂青史,那里曾经因为一位将军的忠肝义胆而神秘诱人。 1937年的九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2月,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晋绥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晋绥抗日根据地巍然屹立在黄河以东,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不被破坏。 蔡家崖村,东离兴县县城7.5公里,西临黄河15公里,北倚元宝山,南襟蔚汾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军区司令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所在地,素有“小延安”之誉称。 徜徉在当年“军区司令部”的小院内,初夏午后的阳光慵懒迷离。六柳亭近在咫尺,那段英雄历史的踪迹依稀可辨,凝眸间似乎就能触手可及。同伴们纷纷在那尊大型汉白玉雕塑前留影拍照。 我忽然间想到了兴县,想到了兴县的公路,想到了上午来此地时,一路上浩荡绵延的运煤卡车。七十多年,烟尘可以淡去,但那个贮埋在我们这个民族心底的富强之梦,一直是一脉相传,永无断绝。 我们当年可以打败日寇,我们如今可以采运乌金,我们不久还可以让吕梁的山,一到了春夏,绿色更浓厚,草木更茂盛。 ■ |
|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刘宁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8-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