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冲破太行

 

 

 

 

 

  在我记忆中,太行山,巍峨高耸入云天,山峦叠翠千峰秀、是人民的山、是英雄的山、是光荣的山……我朝思暮想,能有一天去瞻仰心中的圣地、去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去聆听当年的金戈铁马。

    如今,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本报携手华润雪花啤酒、山西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举办了“雪花勇闯天涯冲破雪线——山西区域选拔活动之冲破太行”的大型活动,作为此次活动随行报道的一员,我终于走进了太行山。并在太行山的怀抱里体验了76夜,尽管艰难,但使我终生难忘。

    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坚强,还结识了一群好朋友。

    1

    勇士出征

    自确定815日要随“冲破太行”的勇士们出征,就开始按照活动要求做着各种准备工作,把能预见的事情想了一遍。高帮防水登山鞋、冲锋裤、速干衣、防晒霜、护膝、登山杖等必备的东西一样不落的全部塞进了背包,几位老驴朋友就长时间徒步的注意事项吩咐了一遍又一遍。

    159时,勇士们依次登上大巴车向目的地进发。13时左右,大巴车已经行驶在通往板山风景区的旅游路上。大巴车随着曲折的旅游公路爬升、下降、转弯。真是山中有路,路边有山;路在山中行,山随路在动,如船在水中漂游一般。真可谓,路之险、弯之急。

    到达此次活动第一站黎城县西井镇谷堆坪村时,已是14时左右。该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听当地村民讲,该村过去曾有“抬头看一线天、低头看乱石滩”的说法,现如今,该村靠着太行山景区的开发,渐渐地富裕了起来。随着一条条旅游公路的修建,来谷堆坪村观光的游人越来越多,还有的画家长期住了下来,招待客人的农家乐就应运而生了。

    该村一村民把我们迎进一农家小院,女主人忙来忙去,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边张罗着做饸饹面。随行的工作人员,也拿出雪花啤酒,放在冰凉的泉水中冰镇起来。主人的一声招呼,第一锅饸饹面出锅了。队员们边吃面,边喝着冰镇啤酒,真叫一个美,一个透彻的清爽。

    2

    野外露营

    当日16时左右,我们选择在离该村路边不远处的一个小树林安营扎寨。小树林边上有座厕所,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溪。我和网名为“东森明灯”的要哥分到了一个帐篷里。

    要哥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户外了,选好扎营地后,在他的指导下,开始搭建起了帐篷。村里几位孩童在我们身边转来转去,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这一群奇怪的外来人。想到有生以来第一次在野外露营,就在太行山上这一个小山村里,心里不免有点紧张、有点激动。紧张的是,夜里是否安全,是否会有野猪光顾我们的营地,是否有蛇会钻进我们的帐篷。要哥的解答,打消了部分顾虑。紧张之余的激动是终于可以好好体验一番野外露营的感觉,近距离亲密地接触一下大自然了。

    夜幕降临后,整个谷堆坪村笼罩在黑暗之中,是那样的静、那样的安详。躺在帐篷中,静静地听着不远处潺潺的溪水声和树林里蛐蛐的鸣叫声,偶尔还传来几声狗叫声,把静静的夜渲染得迷人而蛊惑。

    半夜在半睡半醒之间,依稀听到风吹树梢沙沙作响的声音。一顶顶落地生根的帐篷里,是谁在窃窃私语?是谁在辗转反侧?是谁在鼾声如雷?

    山里的夜,风很凉;山里的天空很低,望星摘月在成人世界、在城市那狭小的水泥空间是那般遥不可及,而今天我们在似睡非睡之际,却感觉星星就在头顶眼前,仿佛伸出手就能摘下点点星辰。

    第二天早上,阳光穿透密林,温暖地洒在帐篷上,沐浴在我们的身上,草上的露水晶莹欲滴,弥漫的雾气升腾不见,连绵青山的环抱显露在眼前,衬托着这个山村的美丽。(未完待续)

倪寒飞 文/图

 

 

 

 

    是留守营地还是负重登山穿越?我们选择了后者。我们小心翼翼,用最慢的速度向前迈进,用最直观的角度感受大山的美丽,用最直接的身体力行体会着大山的威力。当我们的双脚丈量了这秀丽的大山,在历经艰辛的跋涉后,站在目无障碍的峰巅时,满山浓郁的绿意消除了负重攀登的疲惫,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战胜了当初的怯意,站在山顶一声声“太行山,我们来了”的呐喊声,传遍了整个山谷。那一刻,我们是那样的轻松,内心是那样的舒畅,感到自己是一名勇士,是一名真正勇闯天涯的勇士。

  用脚步丈量大山

    816日,在西井镇谷堆坪村吃过午饭后,10余人的队伍负重向“梳妆台”进发,负责安全的赵帅背着救援绳。队伍中,还有两名女队员,赵杰、李博。“梳妆台”是当地一座比较陡峭、海拔较高的山。名字的由来,当地村民也说不出来。尽管身处太行山,但午后的阳光依然很炙热。走在布满碎石的山路上,步子不敢迈得太大,落脚不敢太重,行速不能太快,注意力必须集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小碎石滑倒;眼睛如果不紧盯路面,很有可能被路面的石块绊倒。带路的向导不断提醒大家,“注意脚下”。

    队伍在这样的山路上缓慢地行走着,每个队员都是汗流浃背,尽管途中进行了两次补水,但还是感到口渴难忍,体力消耗也很厉害。大约一小时后,来到了一处高有百米、笔直的天然崖壁前,我们要从此处攀登上去。常言道,登山是对自然和心灵双重的征服,是对毅力和体力双重的考验。我们略作准备后,开始挑战“梳妆台”。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凭借山势,手脚并用,相互搀扶,艰难地向上攀爬。爬升完山壁与山壁之间,仅容一人勉强通过的天然崎岖小道,钻过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弯着腰穿越过上有流水、下有长年累月沉积下来的水苔藓的岩壁。在整个穿越过程中,许多人的手被划破,腿被岩壁碰撞,大家依然咬着牙前行。4小时艰难的行进,我们终于攀爬到了顶峰,那一刻,真切感受到了大山的磅礴和气势,高山无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站在山巅,一阵山风吹来,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受攀爬胜利的喜悦。原先的疲惫随风飘散开去,大家纷纷放声高喊,群山回音。对着眼前绿意夺目的美景,看着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禁不住连声感叹,能够亲身领略大自然的这般神奇美丽,相比原先跋涉攀登的艰辛,实在算不得什么。

  山中的石屋

    是谁在此搭建的石屋?当初是费了何等的艰辛,如今,让它孤独地屹立在深山之中?被杂草淹没的石径、深锁的木门、散落的窗格,还有那斑驳的石墙,他们在无声地述说着久远时光中的风雨与过往。

    怀着敬畏的心情,我们循着石屋边的小路,迈着轻轻的脚步,从它身边依次而过。我们不忍心,去打扰它,也不忍心去惊醒它。

    虽然,走了好远,但我还是一步三回头地张望,说心里话,我对它很依恋。再见石屋,再见我心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假如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去再去看你,一定为你点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油灯,让你永远见证太行山人们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倪寒飞 文/图

  难忘的惊魂一摔

    背包中的食物被吃得一干二净,矿泉水也只剩下空瓶子,肩上的背包轻巧了许多,脚步也变得轻盈而灵活。我们一行唱着歌欢快地往驻扎地撤退。

    为了能够快速地撤回营地,向导带着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向导告诉我们,回撤的路虽然有点绕远,但走起来相对轻松一点,只有一两处比较难走,其它路段只要注意路两边的荆棘,还是比较安全的。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很安全地过了第一处难关,有惊无险。大约50多分钟后,终于到了第二处难关。此段羊肠小道几乎笔直,一边是无可依靠的山壁,一边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眼看不到底的深渊,还有溪水从上面流过。我们就要从这样的一段羊肠小道上下降,大家都感到有点心惊胆战。

    向导凭借着在大山里练就的脚上功夫,第一个小心谨慎的下降到一比较平缓的地段。负责安全的赵帅在山顶找好固定点后,将安全绳慢慢放了下去,向导在下面紧抓绳子。赵杰和领队顺利下降,我随其后,李博在我后面。我们都异常小心地抓着绳子下降,生怕脚滑,踏空。

    突然,听到李博一声惊叫。我回头一看,李博摔倒了,保护绳离开了她的双手,只见她顺着山势向崖边滑去。那一刻,我们的心仿佛停止了跳动。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那一刻,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意外吓傻了,嘴里都发出了惊恐的叫声。可是,谁也不能立即近前。慌乱中,李博左手抓住了保护绳,下滑的身体才得以停止。

    虽然,李博万幸抓住了绳子,但她的脖子还是被绳子划伤,一道长长的血痕,脚也崴了。但李博表现得很坚强,没有流泪,没有哭。接过李博的背包,依次传递下去,在队员的帮助下,李博安全地下降到谷底。

    至今,想起那惊人的一幕,内心依然感到那么多的后怕。不是我们不小心,而是山间的小路,不,准确地说是羊肠小道过于陡峭,长年溪水的侵袭使羊肠小道更为湿滑。虽然刚相识不久,但大家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共渡难关的友情与大山同在。(未完待续)

倪寒飞 文/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这个关口只能看到一道窄窄的天空,周围的峭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黄崖洞景区万峰争奇,巍然壮观,层层红石犹如一年年积淀起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虽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依然巍巍壮观,屹立挺拔!

    一场英雄的黄崖洞保卫战,使进攻的日军闻风丧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使它名扬天下。我轻轻地放慢脚步,停留在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墓地、纪念亭前,担心不经意的造访,会惊扰烈士的休眠,踩疼英雄那尚未痊愈的伤痕。

    821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崖洞,我一步三回头地边走边回望,内心禁不住呐喊:“再见,黄崖洞!再见,我心中的革命圣地!不久,我一定还会回来。”

    大戏台的不眠夜

    817日,是个阴天。10时,队伍开始从谷堆坪村出发,目的地是西井镇的另一个小山村——卜牛村。

    到达卜牛村时已是18时左右,村口坐着几位老人。据了解,该村是一个依山而居的村落,如今的建筑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土坯民宅,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

    这样一个依山而建的古朴村庄,实在找不到一处理想的安营扎寨之地,选来选去,与该村村委会大院一路之隔的老戏台最终被定为住所。

    走进这座古老的戏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那么苍凉与莫名的紧张。因为戏台在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演绎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古往今来所有世俗故事的场所,也是一个演绎诸如聊斋所述鬼神、狐仙故事的地方。

    再加上戏台前供看戏者坐的场地杂草丛生、破败萧条模样,更是增添了几分诡秘。入夜,大部分队员已经躺入帐篷里,谁料,同行的赵帅和赵研表演起了有关“鬼”的相声,并把故事中的情节杜撰成为他们的亲身经历。没有灯光的小山村,到处是漆黑一片,古旧、破败的戏台,伸手不见五指,只靠头灯发出的一点微弱光亮,只可以看见模糊的人影。

    赵帅和赵研的鬼故事引得大家浮想连篇……仿佛戏台上衣袂翩翩的戏子,正在眼前不停翻转;鬼怪、狐仙从外面飘进戏台,飘进帐篷里,走近每个人的身边。戏台内所有的队友,吓得面无血色,谁也不敢出声,只听见外面沙沙的雨声。

    不知是谁一声毛骨悚然的叫声,引来了一阵尖叫声,满戏台的帐篷顷刻间“拔地而起”。

    第二天,谁也没怪讲故事的人,相反,当做了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太行山野山核桃

    人们将赏玩核桃称作“揉手核桃”,别称“掌珠”。在把玩山核桃的过程中,采取揉、搓、压、扎、捏、蹭、滚等技法运动双手,利用核桃的尖刺、凸起和棱角,刺激手上反应区,从而达到舒脉通络、活血化淤、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手中有一对好的赏玩核桃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最初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并没在意。谁知,这次去太行山,竟然听说,离我们营地不远的一个小村,村长有一颗可以下金蛋的野核桃树,这棵野核桃树上的核桃曾经卖出1.8万元的好价格。

    虽然,没有见到这棵“金贵”的野核桃树,但我们在该村不远处的山坳里,也找到了野核桃树,看着一棵棵野核桃树,我的思绪飘散开来。这些野核桃树与淳朴的山人一样,默默经历着四季变化,天地之间,保留着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价值”。

    带路的向导说,近几年来,山核桃市场变得火爆起来,村里的村民也开始经销起了野核桃。我祈祷着,祈祷太行山上的这些野核桃能为当地村民带来福音。

    走进圣地黄崖洞

    82017时许,我们到达了黄崖洞景区入口处。置身于两侧刀削斧劈般的万仞峡谷之中,令大家发出赞叹!

    走在通往黄崖洞万仞谷底的小路上,只见两侧双峰壁立,抬头仰望,只可看见一线蓝天,谷底山溪淙淙流淌。因两山壁立,断崖天成,其形如廊,所以当地人称其为“瓮圪廊”,并形象地描述为“瓮圪廊,一步宽,曲拐九道弯,一步拐九道弯”。继续沿路蜿蜒前行,在廊的尽头左侧一帘瀑布挂崖而下;右侧有一依山开凿的石梯倾斜而上,此地势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上到石梯顶部,眼前豁然开朗。一池碧水,波光倒影,板桥与石亭相映成趣;向远处张望,西南孤峰上一座借整块青石雕凿而成的镇倭宝塔,以及遍布山头插着红旗的明碉暗堡、掩体工事,使我们不由得对浴血奋战的英雄无比崇敬。

    沿谷底前行,向南穿越一条羊肠小道,便可到达兵工厂旧址。当年被日军毁坏的厂房已按原样修复。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创建了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每年生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十几个团。看着这按原样修复的机工房、锅炉房和装配车间,当年机器的轰鸣声、马达声,仿佛萦绕在耳畔。陵园西北,横空出现一道黄崖峭壁,黄崖洞高悬于黄崖的峰腰,这个外高25米、宽18米、深72米的天然石洞,便是八路军兵工厂的仓库。以前洞外悬崖绝壁,根本无法攀及,只能在洞口的核桃树上拴根绳子,将弹药上下吊运。

    如今黄崖洞的美丽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游客们钦佩那些先烈用血肉和气魄铸成的伟大风景,这风景将永远延续英雄们的精神与生命!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倪寒飞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9-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行游山西系列总目录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