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苍梧之野在河东考略

 

 

 

 

 

  苍梧之野究竟在哪里?人们大多认为在湖南的九嶷山,这个九嶷山也叫苍梧山。而我省学者姚剑先生考证认为,苍梧之野应该在山西晋南的中条山—— 

    ●这两条记载坐实了一个事实,即一百岁的虞舜放弃了天子之位,离开了山西的舜都蒲坂,到江南的苍梧山视察去了。这一视察呢就没有回来,“崩”于苍梧了。这个说法很权威,流传也很广泛。但历史上对此说的怀疑很多,考证也多。

    ●禹接的是舜的班,舜都、禹都全在山西晋南一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百岁之舜不可能离开晋南,巡狩湖南,其归宿只能是山西晋南一带了。

    ●清朝安邑县有个贡生叫张京俊,专门考证过舜陵问题。他认为古蒲州东南有个苍陵谷,可能是苍梧一名的最初来历。

  一百岁的舜去湖南苍梧干什么?

    毛泽东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说的是湖南的九嶷山,这个九嶷山也叫苍梧山,“帝子”指的是舜。

    看来,毛泽东是认定舜曾经到过湖南九嶷山的。这个说法来源于《史记》,《史记》说:虞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山海经·海内经》也有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这两条记载坐实了一个事实,即一百岁的虞舜放弃了天子之位,离开了山西的舜都蒲坂,到江南的苍梧山视察去了。这一视察呢就没有回来,“崩”于苍梧了。(崩就是死了。古代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老百姓去世才叫死。)这个说法很权威,流传也很广泛。司马迁虽然没有说是湖南的苍梧,而是说“江南”的苍梧。楚地大水多称江,中原大水习称河,黄河以南便有丹江、汉江、长江,可见司马迁谓之“苍梧”是在楚地。

    历史上对此说的怀疑很多,考证也多。我以现代人的想法想,虞舜老先生以一百岁高龄的颤巍巍的老人,在荆莽未开的年代,如何能够跋山涉水到了湖南苍梧呢?骑马乎?坐车乎?湖南有什么紧急公务需要天子去处理?《墨子》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看来是去处理少数民族的事情。是讨伐?还是教化?况且那时的湖南地界不属于虞舜管辖,虞舜有什么资格去巡狩?至于娥皇女英两位后妃闻知虞舜死讯千里奔丧泪洒斑竹的故事,不是司马迁说的,而是来源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列女传》说:“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固葬焉,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你看看,一家人老夫老妻都去了湖南。真是浪漫得紧呢!浪漫归浪漫,事实上很难想像。按常理推想,虞舜不可能以百岁高龄离开舜都蒲坂。

  百岁之舜其归宿只能是山西晋南

    我们看其他书上怎么说?《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南宋罗泌编撰的《路史》说:“今帝墓(舜墓)在安邑,有鸣条陌。”《山海经》说:“苍梧山帝葬于阳,丹朱葬于阴。”“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尚书》说:“舜陟方乃死。”是说舜死于方地。丹朱封地在房,方、房通假,亦即舜死于丹朱的封地。今运城安邑镇东北有方山,钱穆先生在《周初地理考》一文中说,舜与其子叔均与丹朱均葬于安邑方山无疑。方山东南蒲州有谷曰苍陵,亦可说舜“葬于苍陵”。

    这几条资料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舜生于诸冯,葬于鸣条或安邑,而没有说是苍梧之野。我们先说“诸冯”,晋南的垣曲县有诸冯山,山东诸城也有诸冯山,郭沫若、范文澜、杨伯峻皆主张山东的诸冯是舜的出生地。此说恐有不妥。尧舜禹三王,尧在平阳,禹在安邑,中间的舜偏偏就在山东?舜若是东夷部落人,如何流落到了晋南的“蒲坂”?古代部落之间关防甚多,要么兼并要么被兼并。虞舜岂能以一东方夷人而为华夏唐尧部落之首领?关于“负夏”,负夏就是北夏。《道德经》中“负阴抱阳”,负即北也。南夏在黄河南边的伊洛之间,北夏则在黄河北边的晋南无疑。至于“鸣条”这个地方。《路史》说鸣条在安邑西北。安邑和鸣条虽说古地名,至今依然沿用。安邑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都知道禹都安邑,安邑现在是一个镇,属于运城市盐湖区。鸣条的出名是因为鸣条战役,就是商汤与夏桀最后决战的地方。现在运城安邑夏县一带,当地人叫鸣条坡。禹接的是舜的班,舜都、禹都全在山西晋南一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百岁之舜不可能离开晋南,巡狩湖南,其归宿只能是山西晋南一带了。

    第二,舜的墓和尧的儿子丹朱的墓、自己的儿子叔均的墓相距不远。我从第二个信息来旁证,舜的墓据丹朱墓和叔均墓不远。丹朱是尧的儿子,有关丹朱其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丹朱顺从父亲安排,舜顺利接班。司马迁采用此说。另一说是舜囚禁尧,丹朱被迫与舜决战。《竹书纪年》如此记载。现在河南范县有丹朱墓,1975年曾经发掘过,出土的东西为战国时代,距丹朱之死近两千年,可见这里的丹朱墓是后人所建。山西晋城有丹朱岭和丹河,相传丹朱离开平阳即定居于此。叔均是舜的儿子,《山海经》说叔均也葬于苍梧之野,这就奇怪了,如果说苍梧之野在湖南,舜去视察,那么舜的儿子叔均去那里干什么?所以丹朱也好,叔均也好,其陵墓只能是在“负夏”也就是山西晋南一带了。

  “苍梧”、“嶷山”、“洞庭”这些地名均出于山西

    清朝安邑县有个贡生叫张京俊,专门考证过舜陵问题。他认为古蒲州东南有个苍陵谷,可能是苍梧一名的最初来历。《竹书纪年》原注也有一条值得注意,即鸣条有苍梧之山。看来苍梧这个地名原本在山西晋南中条山一带。晋南的临猗县有个二嶷山,在县东北处,距鸣条不远。《史记》“九嶷”之误可能因此而起。舜经洞庭南巡,娥皇女英葬于江湘之间,也是地名之演变递传而来。鸣条西北百里古绛州即今新绛县有古地名“陉庭”,《左传》有“哀侯侵陉庭之田。”钱穆先生《古史地理丛论》中认为,陉字的音与泂相同,而泂字的形与洞相同,于是久而久之,以讹传讹,晋南的“陉庭”就成了“洞庭”。舜过陉庭就成了舜过洞庭。

    既然“苍梧”、“嶷山”、“洞庭”之地名均出于山西的晋南,怎么会流落到湖南呢?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直接考证的问题。据钱穆先生考证,汉水流域也有苍梧和零陵。看来原产于晋南的“苍梧”、“嶷山”、“洞庭”,跟着舜的后裔迁徙,沿着一定的路线渐传渐远。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做一个间接的推证。中国上古是聚落社会,从聚落社会向国家过渡中间有个亚国家形态,即历史学家张光直先生所说的“酋邦”,即部落联盟或中心聚落。中国的龙山文化时期即相当于酋邦时代。尧舜禹所处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部落众多,据说禹时有八千诸侯,这里说的“诸侯”指部落而言,不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这些部落为了生存,或兼并或被兼并,其后人在动荡兼并迁徙中流落各地。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有两样东西总是割舍不下。一个是祖先所在地的名称,一个是祭祀祖先神社。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以祖先的地名命名。例如与禹同时代的契的后人商族,就把故园之“亳”名带到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留下北亳、南亳、东亳、西亳之名称。同时祭祀祖先的宗庙甚至衣冠冢也在新地方建立起来。浙江会稽的禹穴、湖南苍梧的舜陵、山东历山的舜耕处,很可能就是禹和舜的后裔这样带过去的。

    由此可见,安葬舜的苍梧之野不是现在湖南的苍梧之野,而是山西晋南的中条之野。

 

文来源:山西晚报20120904;本文作者:姚剑(作者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9-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