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电视纪录片《店头古村》解说词

 

 

 

 

 

  2010年12月,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公布,店头榜上有名,它成为太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然而,消息传来的时候,对于许多太原人而言,店头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不约而同的发出这样的疑问:店头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

  店头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村庄曾经和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当地村民介绍,店头是进入风峪沟后的头一个村庄,人口和店铺的数量也居于沟内各村之首,店头因此而得名。

  店头当年的商业有多繁荣?这些矗立在紫竹林寺和龙王庙的碑刻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它们清楚的表明,店头在清代至少开设有63家店铺。这些店铺中,有太谷昌泰和的分号,也有太原商行的分号,更多的则是本村村民的产业。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年,店头共有500余户人家,3000余口人,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山村而言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要知道即使是100年后的今天,店头也不过120余户人家、400余口人。

  不要小看这条狭长的小巷,如今的寂寥与萧瑟难以掩盖昔日的辉煌,根据老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描述,这里曾是店头最繁华的商业街,倘若时光倒流一百年,你会看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你还会看到马帮驼帮往来穿梭,熙熙攘攘,当你看到这些,也就自然能够理解店头又被称做“小太谷”的原因。

  一个地区的商业成就和经济实力,从宗教祠庙和公共建筑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店头村的中央,坐落着名为紫竹林的观音庙,受地形的制约,这座依山而建的寺庙虽然小巧精致,但却布局严谨,结构紧凑,众多能够满足村民不同的祭祀主题和精神需求的神灵,都能从底层的石碹窑洞或是上层的砖木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堪称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群的布局典范。出寺庙山门,穿过狭长的“商业街”,是与紫竹林遥遥相对的古戏台和灯山,做为全村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村民们在这里唱戏酬神,娱乐神灵也娱乐自己。

  (现场采访:村民谈灯山的祭祀作用;村民介绍古戏台和二层看台)

  明清之际店头商业的兴盛,依赖于毗邻“柴煤大道”的地理优势和晋商的崛起。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进入近代以后,公路改道,交通运输条件和物流形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丧失交通和地缘优势的店头便迅速走向了衰落,成为一个平凡普通的山村。

  2001年,由于地处采煤沉陷区,店头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就在其它村民逐渐融入移民新村的时候,一个有想法、有闯劲的店头人李贵虎却把目光又转回了废弃的旧村,在他眼中,店头的石碹窑洞远比他走过的众多古村落更富特色,而且,他和许多人都存在一个相同的疑问:这些窑洞在修建之初很可能并非民居,而是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和目的。

  让我们追随李贵虎的目光,重新审视这座神秘的村庄。

  店头背靠蒙山,沿风峪河东西绵延两华里,一排排别具一格的石碹窑洞随着山势层叠而上,与大山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家们将这种形态称之为层楼式石碹窑洞聚落。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民居类型,但石碹窑洞建筑群却并不多见。店头砌筑窑洞所用的石头,全部就地取材于风峪河,这种被称为“河刨石”的不规则石块每年随着山洪的暴发而取之不竭,无需加工就被古人信手拈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石头城堡。

  较之独特的外部形态,石碹窑洞的内部结构更是令人称奇。它们形制庞大,空间开阔,层高通常五米有余,这样的构造非常有利于驻屯军队、储存物资、饲养战马。窑洞与窑洞之间,洞洞相通,层层相连,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窑洞由一条甚至三、四条通道和暗道相互串连起来,使得整个建筑群的内部四通八达,有如迷宫。类似的建筑形式,在山西其它地区也时有所见,比如沁水湘峪古堡的串珠式藏兵洞,再比如忻口的晋绥军战备窑洞,这样的设计方便守军快速调配兵力和迅速转移,也有利于增加内部的防御能力。在清理的过程中,村民们还在几座窑洞里发现了通往后山的地道,坍塌的地道阻塞了去路也掩盖了无数秘密,同时再一次印证了人们的推测。

  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专家在经过细致的考察和论证之后,最终做出结论,确认店头古建筑群是一座千年军事堡垒和古代屯兵军营。至于这座石头城堡的名字,史书上没有留有任何记载,有人称之为“风峪关隘”。

  (现场采访:店头古堡民间研究者贾和平、王春生谈店头古堡的军事建筑却敌楼、暗道、地道、了望口、通风口、“防盗门”机关)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店头这个位置构筑军事要塞呢?这是由晋阳古城与风峪的位置关系所决定的。

  晋阳古城位于西山与汾河之间,从春秋始肇至宋初毁城,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始终是中国北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屡次左右过华夏历史的走向,从唐朝到五代,更是成为中原王朝的北都而煊赫一时。

  做为晋阳天然屏障的西山,在造山运动中自然形成了九条山谷,自南而北依次是南峪、黄芦峪、柳子峪,马坊峪、明仙峪、风峪、开化峪、冶峪、西峪,史称“西山九峪”。

  风峪位列九峪之首,古称灵邱峪,源出西山主峰庙前山,全长四十华里,山高谷深,自古就是太原连接晋西和晋西北的天然通道。时至今日,千年古道虽已湮灭,一条太原通往古交的二级公路仍从风峪穿过。持续两千年的喧嚣搅扰了风峪的清幽,也为这条山谷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与不朽:神秘的风洞,掩藏着126根唐代《华严经》石刻经幢;千年古刹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中出土了佛祖舍利;蒙山寨的古代建筑遗址,传说是北汉皇帝的避暑行宫……隋炀帝的祖父、北周隋国公杨忠,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王琼的伯父、明代工部尚书王永寿,这些历史名人也将长眠之地选择在了风峪。

  四十里风峪沟的出口正对着晋阳古城,店头与晋阳的距离,不过区区十华里,如遇战事,敌军东出风峪口,晋阳便一览无余,稍做集结就可以居高临下以破竹之势向西城发起突击,风峪口因此成为关系晋阳安危的战略要冲而必须有效扼守,这就是要在店头构筑军事要塞的根本原因。

  风峪关隘何时创建?这项浩大的工程又是谁来主持修建的呢?对此,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人们只能通过隐藏在晋阳历史中的蛛丝马迹来进行推理和猜测,并逐步形成了春秋赵襄子说、唐代李渊说、西晋刘琨说等几种不同的推断。但是,到目前为止,这几种推断都还缺乏实物证据的支持,沿不足以形成定论。

  春秋赵襄子说认为:春秋时期,赵氏家族创建了晋阳城,此后赵襄子又在风峪沟修建了这座石头城堡以巩卫晋阳。但是,受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春秋时期的晋阳也不过是一座周长四里的小城,因此,赵氏家族在当时的条件下恐怕没有再修建一座庞大军事要塞的能力和必要。

  唐代李渊说认为: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之前,为了秘密屯兵而修建了这处营垒。但是,李渊当时是掌握兵权的太原留守,没有必要再秘密屯兵;而且,在隋炀帝派遣的副将的监视下,他也没有可能私自修建这么庞大的工程。

  晋阳自古就是征战之地,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战争多达50余次。在对这些战争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大部分历史时期里,晋阳所受到的主要军事威胁基本来源于两个方向:非南即北——不是南下的游牧民族,就是北上的其它王朝或军阀,唯独只有一个历史时期例外,那就是西晋。

  从东汉开始,中国北方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民族大融合,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山西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态势。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离石建立汉国政权,随即发动反晋战争,仅一山之隔的晋阳首当其冲,连遭兵燹。就在三晋大地即将全部沦陷的时候,一个太原历史永远铭记的英雄横空出世,他,就是新任并州刺史刘琨。

  刘琨,字越石,出身士族,与石崇、陆机、左思等人以文才著称,合称“金谷二十四友”,他们的故事成为文坛千古佳话。做为一个诗人和世家子弟,刘琨并没有沉湎于风花雪月,而是立志闻鸡起舞、报效国家。

  刘琨辗转赴任之后,以晋阳为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孤军奋战。此时,晋阳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山以西,沟通东西交通的风峪成为敌军进攻和退却的主要通道。为了防范刘渊的进攻,刘琨对晋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将城墙扩展至周长二十七里。位于店头的“风峪关隘”,应该就是修建于这一时期,它成为扼守风峪、巩卫晋阳的军事要塞。纵观晋阳历史,也只有刘琨,最有必要、有能力、有时间来修建“风峪关隘”。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被寄予厚望的石头城堡最终没有挽救晋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不是刘琨的过错,而是时代的悲剧,无论是当初的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进军,还是后来的九年喋血,一次次克复中原功败垂成的不懈努力,诗人刘琨,为太原树立起了一座英雄的丰碑。

  (专家访谈:山西大学军事地理专家靳生禾、谢鸿喜谈西晋刘琨创建风峪关隘的考证过程;风峪的战例)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毁灭晋阳,风峪的战略地位被严重削弱,“风峪关隘”从此废弃,废弃之前很有可能还遭到过宋军的破坏。此后,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石头城堡被周边乡民利用,稍加修整即成为遮风避雨的家园,进而形成新的村落,是为店头。

  不过,风峪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完全丧失,登上店头背后的蒙山寨,阎锡山修建的碉堡和堑壕遗迹依旧历历在目,1948年的那个寒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店头的村民前几年还曾在附近挖出累累白骨。

  从军事要塞“风峪关隘”到战争废墟,从自然村落到商贸中心“小太谷”,从“空巢”山村再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店头,历经风雨,阅尽沧桑,虽然几起几落,几度兴衰,但它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和割裂,而是一直在传承。只要有传承,就会有发展,只要有传承,就会有希望,只要有传承,就会有明天!

 
 

 

这是“石头村”内连接一、二层的楼梯,楼梯两侧有排水沟

 

 

 

窑洞内石碾的磨盘表面平滑,研究人员推测有可能专门用来研磨火药

 

 

 

“石头村”全景

 

 

 

当地工作人员王春生在向记者介绍一个位于窑洞壁上方的暗道

 

 

 

在峭壁下开凿的窑洞(2008年10月13日摄)

文来源:;本文作者:张珉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8-2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