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太原的戏园、剧场 |
||
|
我省是闻名中外的戏剧之乡,清末民初,已拥有50多个剧种,300多个演出团队,一万多名专业演出人员。作为一省之首和晋商之都的太原,自然是戏剧演出扎堆的地方。演出要有场所,太原的演出场所可谓是星罗棋布、历史悠久、蔚为壮观。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三种类型。即明清时期的广场戏台、清代末年的茶楼茶园、民国初年的戏园剧场,充分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蕴含和艺术品位。 明清时期 史称,明清时期,我市各主要村镇寺庙和集市贸易等人群集中的开阔场地,都建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俗称戏台或戏楼。戏台四周没有围墙,百姓能随便出入,可以挤在戏台前看戏,也可做些小买卖,不需要花钱买票入场。 据刘大鹏的《晋祠志》记载,仅在晋祠公园附近就有晋祠南门外的白衣庵戏台、纸房村真武庙戏台、赤桥官道边的若兰寺悬鉴台、晋祠的钧天乐楼、水镜台等。至清代中期,太原府属各县共有戏台戏楼40余座。 文化古城多戏台, 村村镇镇梨花开。 最古最美数晋祠, 中外闻名水境台。 戏台都在大广场, 无遮无拦随便来。 五里八乡争着看, 挤在台前乐开怀。
晚清时期 晚清末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商贸的繁荣,除农村的广场戏台继续存在外,在太原的繁华街市,出现了室内演出场所——茶园。 茶园内建有戏台,台前设茶桌、坐椅,有茶水干果供应。观众进来只买茶座,不用买戏票。1902年,太原第一个“茶园”在剪子巷开业。1910年,大水巷又建起一座振兴茶园。第二年,太原商人集资在天地坛(今府东街)建起松鹤茶园,除池内茶座外,两侧还建有一米多高的雅座。茶园内主要由各个晋剧班社演出。 晚清时期兴茶园, 喝茶看戏享清闲。 室内建个小戏台, 八仙桌椅摆台前。 买个茶座白看戏, 茶坊沏茶跑得欢。 毛巾把儿满天飞, 小贩吆喝卖香烟。
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后,太原经济发展,思想活跃。1915年,大水巷出现了第一座承庆戏园,呼延村富商张积山发现演出市场有钱可赚,接手了原来的振兴茶园,更名承庆戏园。戏园进行了时尚装修,添置了戏箱、乐器,又不惜重金从京城等地邀请名班社前来演出。当地观众争先恐后来看戏,张积山在太原首创了买票看戏先例。凭票入场,戏迷们再不用挤场占座,张老板也赚得盆满钵满。其他晋商纷纷效仿,一时间,太原的戏园剧场蓬勃发展。如柳巷建起中华大戏园、南仓巷建起山西大戏园、校尉营建鸣盛楼戏园、奶生堂建同乐园等等。老太原人的休闲地海子边也建起不少草台布棚,专门接待唱地方小戏的艺人。戏园剧场的兴盛,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阳曲商人张积山, 看到商机建戏园。 首创看戏买戏票, 方便观众又挣钱。 请来各地名艺人, 太原戏迷大开眼。
新中国成立后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太原的戏园等娱乐场所一片凋零。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古城枯木逢春,百业待兴,戏园剧场空前发展。据笔者所知,可供大型演出的戏园剧场和厂矿俱乐部就有近50处。著名的有并州路的并州剧院、红旗剧场;迎泽大街的光明戏园、湖滨会堂、南文化宫;建设路的东安剧院、星火俱乐部;五一路的青年俱乐部、军人俱乐部;柳巷周围的和平剧院、长风剧场、山西大剧院、大中市剧院、大水巷剧院,等等。 当时的戏剧演出空前活跃,不仅晋剧名家丁果仙、花艳君等天天在和平剧院演出,京剧大家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天津市越剧团、四川青年川剧院等,也都曾在长风剧场、山西大剧院、大中市剧院、南文化宫等演出过精彩剧目。 古城逢春百花鲜, 星罗棋布建戏园。 天天戏院有好戏, 明星大腕任你观。 各地名戏来巡演, 百多剧团到太原。 寓教于乐大戏台, 百姓精神好家园。 ■ |
|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20413;本文作者:许一友 梁枫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8-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