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洪洞第一席——重八席

 

 

 

 

 

  策划人语: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国人从饮食结构、实物制作、营养保健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而这种饮食文化也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烙上了当地风土民情的深深烙印。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我省的南部地区曾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少数民族逐渐汉化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在地方民俗里,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属吃,在三晋,民间待客,累月经年形成了一种规范,谓之道。其道之一便 “好客”:无论是近戚远朋、常友稀客,均待之以程度不同、规格各异的 “宴礼”,必使宾至如归,近悦远来。而山西老醯特有的精明厚道、热情淳朴、重礼尚义,我们也都可以从各种传统酒宴的形式中窥出端倪。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对于有着深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洪洞来说,饮食传统习惯也素来保有一种自身的特色。在洪洞民间,有一道久负盛名并延续之广的传统食谱,那就是重八席,也称八八席。重八席,以其特有的席品风格,居山西名吃之列,不仅以庄重、丰盛、色、香、味、形齐全的席品和菜系盛行槐乡大地,更以取其精华的演变而驰名他乡。

    一直以来,关于重八席的由来,各种版本的说法不绝于耳,其中不乏祖辈口传的证据,更有钱年印辰的习俗和有枝有叶的趣闻传说。这些说法,演绎了重八席的诞生和发展,也道出了重八席深厚的历史渊源。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被称之为当地特色,当一个民族失去了特有的饮食文化,这个民族必将灭亡。为了再现槐乡文化瑰宝,洪洞人对重八席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既保留了洪洞当地美食的传统特色,也增添了些许时代的风味。

    如今,大槐树根祖文化名扬海内外,每年都有许多大槐树后裔来洪洞寻根祭祖,重八席也将伴随大槐树文化推向全国被更多人所熟知,而当古槐后裔们品尝着具有浓郁风情的家乡美味时,一定能感受那份祖辈们颠沛流离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在他乡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共同撑起民族大业的历史凝重。 

八大八小富贵吉祥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精巧完美,自然体系的饮食文明。在洪洞民间有一道洪洞独有的传统酒宴——重八席。

    重八席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洪洞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规格严谨、选料精细、做工考究、师徒世代传承,一直沿袭至今。虽然如今的菜肴与往昔有所不同,但其形式和做工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与特色。千百年来,不管是儿婚女嫁、父母寿诞、还是金榜题名,新居乔迁,重八席都会作为最高规格的筵席款待亲朋好友。

    晋商家宴红白喜事,比较讲排场,一般家宴“八碗八碟”已是上等酒席。但一些富商还要上三台。

    所谓三台,就是除了“八碗八碟”外,又有点心、水果、三炒三烩,一共124种食品。这124种食品分别由鸡、鸭、猪仔各统帅一台,故称三台。

    普通宴席吃三台,遇有重要人物光临则还要吃“官席”。官席与三台一样,数量也是124种,但质量档次就要高得多,碟盘摆放也十分讲究,每桌菜品必须摆成吉祥字形,并切合坐席者的身份。如新郎新娘坐的桌子,124件莱肴就要摆成“龙凤呈祥”四字样。男方迎娶新娘的吃客桌子,124件菜肴要摆成“一品当朝”字样。女方陪女送嫁的送客坐的桌子,124件菜肴要摆成“得胜回朝”字样。宴请女婿的桌子,124件菜肴要摆成“状元及第”的字样(《晋商巨族二百年》)。

    山西南部襄汾县丁村有一位咸同年间捐职的丁先登,与其弟丁连登合伙在甘肃宁县、陕西三原、泾阳等地经商致富。曾有赵官保、赵安生父子在丁氏家族中做过厨师,据赵安生回忆,丁氏娶妻嫁女家宴也有规定。娶妻嫁女,男女两家的宴席并不相同。男方一般是“重八席”或“六六席”,女方是“三抬”或“十五圆”。男方用六人为阴,女方用三五为阳,取阴阳相配之意。

重八席的菜肴

    酒碟:四素四荤。计鹿角、洋粉、发菜、黄莱、头肉、牛肉、鸡块、蒜泥肉。

    八小:以羹勺食之。计鱿鱼、江阳珠、葛仙米、蟹肉、薏米莲子、三仙汤、木须肉、捶鸡丸子。

    八大:以乌木筷子夹食。计鱼刺、大鱿鱼、海参、鱼肚、芙蓉肉、烧羊肉、酥全鸡、丸子。

    这八小八大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丸子,取其丸(完)音。同时,丸子即团子、圆子,也就是说“圆圆满满地结束了”。

    那么,为什么非重八,而不重七重九呢?除上述阴阳相配之意外,还因为七气同音,不利;九为至尊,忌用。因而宴席称谓多三五六八。据说重八,还有取“八珍八元”之意。所谓八珍,按《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号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而八元,即古代所谓有才德之士。《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可见,八珍八元指的是人和物,如果连起来,即珍善(真善)也。以上解释虽有些牵强附会,但也是一说吧。

重八席中的三抬

    第一抬:五大碗,寓五登魁首;

    第二抬:四冰盘,寓福寿康宁;

    第三抬:四面碗,寓四季顺畅。

    三抬共13件,又称13花。由于是女家专设的宴席,因而有预祝快婿登科及第的祈愿。

    十五圆:这是专供新婿至公家迎娶时,为岳父母行大礼时的用宴,分三个单元上菜,程序为:

    第一单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计五件;

    第二单元:二大碗、一冰盘、二面碗,计五件;

    第三单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计五件。

    合计十五件。这十五件是十五道花色品种各异之菜,而且全用圆形器皿盛放,故名“十五圆”。它取意有二:一为每月十五月儿圆,十五团圆,人圆月圆,千里共婵娟;一为连中三元,榜眼探花状元郎,是祝愿女婿早日及第登科金榜题名之意(《平阳民俗丛谭》)。

    富商饮食每天山珍海味,但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空虚。有位为富商做了一辈子饭的厨师退休后,太谷县拔贡出身的商人并被康有为誉为华北第一笔的书法家赵铁山,曾为这位退休厨师写了副对联,云:

    饿了就吃祗淡饭粗茶亦自甘美,困来即睡虽木床草枕都视安静。

    人常说:吃喝玩乐。晋商很注意吃,形成了晋商饮食文化,推动了饮食业的发展。但如果仅仅是经商谋利和大吃大喝,却也解决不了精神空虚问题,赵铁山的对联正说明了这点。

重八席席面考究

    重八席分为有头有尾的全席和无头无尾的单重八,除了头和尾外,中间部分形式基本是相同的,头和尾则是为了提高宴席的品位,增添内容的丰富性,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显示主人的富有和热情。

    头和尾包括:四干、四鲜、四冷荤、四样点心。四干就是干果瓜子类,如葵花籽、打瓜籽、花生、核桃、柿饼等,也可以糖块代替。四鲜就是果品类,如苹果、香蕉、葡萄、橘子等。四冷荤就是四个凉拌荤菜或肉拼。四样点心就是最后的主食,各种点心饼干之类,也可以多种拼成四个。菜肴包括八大碗、八小碗,大碗盛整鸡、整鱼、火腿、肘子等大菜,传统的菜肴有夹砂(炸红薯片夹肥肉装陶碗蒸熟撒白糖)、酥肉等,还有四个汤(鱿鱼汤、海参汤、肉丝汤、丸子汤、鸡蛋汤、醪糟汤、苜蓿汤、烧肚丝等等);八小碗主要盛小炒一类(如小炒肉丝、小炒莲菜丝、过油肉、红烧肉、拔丝山药等等),这才是一桌完整正宗的重八席。而无头无尾的重八席就只是中间八大碗和八小碗十六道主菜肴。

重八席上菜顺序

    重八席上菜顺序极其讲究。首先客人入座,贵客上座,陪客旁座。上座也是有讲究的,在客厅背对中堂是上座,在庭院面南背北是上座,其余环境背靠墙是上座。

    重八席讲究先上茶、上烟,然后上四干、四鲜,供客人一边品尝一边寒暄、拉家常。随后,开席、上酒、上四冷荤,就可以喝酒了,接着,一个大碗领两个小碗叫一扭,四个大碗领八个小碗共四扭,然后四个大碗,就是四个汤,老规矩是上一道菜撤下来一道再上一道,但四个冷荤不撤,供客人下酒。菜毕酒酣,最后上四个点心作为主食,这样,一桌完整、正宗的重八席才算吃完了。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变迁,菜肴的日渐丰富,菜系也更加多样化,重八席的菜品做工以及上菜的顺序也发生了些许改变,但无论怎么变,规格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否则就不是地道的重八席了。

佳肴传承与发展

    康熙四年时,康熙皇帝下榻杨候国时品用过重八席,慈禧太后南下时也品用过重八席,这都有历史记载,可见重八席的确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席制。

    清康熙年间,洪洞人杨重远汇集洪洞美食,沿袭古制重八席,并以重八席为号开设酒楼,名噪一时。清代诗人汪柄和游洪洞时亦留下“莲花城里九月酒,重八楼上雁回头”的名句。

    洪洞城,九镇七乡、702村,村村有特产、镇镇有美食。

    重八席作为洪洞的一个传统宴席,已成为洪洞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师徒世代传承一直沿袭至今,虽然菜肴与往昔有所不同,但其形式和工艺上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与特色。千百年来,不管是儿婚女嫁,父母寿诞,还是金榜题名,新居乔迁,重八席都作为最高规格的筵席款待亲朋好友、亲戚四邻。 

洪洞县重八席酒店 接待过宋楚瑜的酒店 

    如今若要想吃到地道的重八席,只有在洪洞县古槐北路的重八席酒店可以吃到,这家以传统根祖文化而命名的餐饮品牌店,在菜品制作方面遵循“从严选料、从精制作、老菜新做、打造精品”的原则,在保留原始创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烹饪程序和方法,保证了每道菜品的高品质。在2011年洪洞寻根祭祖节活动结束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在重八席用餐,席间发表演说,并为重八席留下珍贵的墨宝。

今天,大槐树根祖文化名扬海内外,每年都有许多大槐树后裔来洪洞寻根祭祖,作为洪洞特色的重八席,也应该伴随大槐树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所有的古槐后裔不管是在洪洞还是在他乡,都能品尝到具有浓郁风情的家乡美味,感受那份祖辈们颠沛流离的酸甜苦辣,共同撑起民族大业的历史凝重。 

历史弥久乡味弥长 

一直以来关于重八席的渊源却众说纷纭,从“演绎之说”到“雏形之变”,再从“重逢之喜”到 “联姻之和”……虽然这几种说法从远古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演绎了重八席的诞生和发展,但随着历史的进步,时间的推移,有关重八席的渊源和诠释,仍然值得人们去深思和考究。

如今重八席已成为洪洞独特的一道名吃,不少远道而来的朋友到了洪洞都会去尝尝。为了再现槐乡的瑰宝,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洪洞将传统的佳肴也进行了改良和创新,现在的重八席不仅保留了洪洞当地的特色,也更加具有时代的风味。

演绎之说——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

第一个说法是说重八席是为了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 (洪洞卦底村人)而设的一道名吃。传说古时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天地和合四时,四方之数,重而为八,推演出包含天地奥妙的“先天八卦”。“八”这个数字也成为华夏子孙尊崇的对象。由“崇八”演绎成“重八”,有尊敬、尊崇的含义。至今在洪洞坊间还有“崇八”的说法。

民以食为天,洪洞先民为表达对伏羲氏的敬仰,每逢高谋婚娶比设宴席,宴摆天地,宴席为取天地和合之美意,必定以四碗四碟、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四珍四酿等重八之数为菜式名目。继而这种筵席形式也就一直沿袭下来,被今天的洪洞人叫“重八席”。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洪洞人为表示对客人的最高尊重,必定设重八席而宴请。

雏形之变——晋文公不忘杨莲公之情

第二种说法是,重八席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当时叫“八八席”,是一种王侯席制,相传“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出逃时,曾出流落到杨干邑(洪洞故称杨候国,春秋时期叫杨干邑)遇见杨莲公,虽说重耳一身落魄,杨莲公却看出了他的非凡身份。用“八八席”制招待他(春秋时沿袭周礼,九为天子席制,八为王侯席制),重耳满怀感激却又狐疑,手下也为公子身份败露暗暗担心,杨莲公看出众人的担心,于是献上一钵黄土,“公子刚才吃的是我杨干邑的八八席,这一席食物皆出自这一钵黄土,望公子他年八方来贺时不忘体恤百姓”,重耳的随臣赵衰赶紧告诉他“贺喜公子,有民献土,应当拜受”,重耳听后跪了下来,向莲公大拜,莲公赶忙回拜,随后两人便结为兄弟。这也是八拜之交的由来。

后来重耳果然成就霸业,在位八年时时与民同乐,有趣的是晋文公奉行会盟制,往往采用“杨干邑八八席”的形制宴请各方诸侯,各诸侯也将这种筵席形制带回本土。所以至今各地最高级别的商宴,也会有“八八席”的叫法。今天洪洞晋商与人定盟,为表隆重必然要开重八席来招待。“重八”原名“重八”,是当地民间百姓为纪念辅佐晋文公重耳出亡复国,成为“五霸”盟主的八位贤臣而取名的,还有传说是为崇敬舍生救晋灵公迫害的赵氏孤儿的八位义生而得名,这种宴席在民间多用于婚嫁、祝寿或其他喜庆节日。

重逢之喜——洪洞人对朱元璋的怨恨

人们普遍认为到了明朝时期“八八席”才改名为“重八席”。

中国人见面总爱互道姓名,若是同姓总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一切都源于六百年前,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五年,三朝五十年,十八次洪洞广济寺槐树下的大移民。大槐树移民使得洪洞1230个姓氏遍及华夏每个角落。再加上600年历史的推衍,只要他乡遇同姓,总是同根生。

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别名又叫朱重八,在洪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曲民谣:

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在天涯;

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

一曲民谣道尽洪洞人对朱元璋的怨恨,同时也表达洪洞人遍及天下,处处都有故知重逢的喜悦。

大移民也为洪洞“重八席”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八”古文通“捌”“分,别也”的含义,“重八”与“重分”谐其音,美其意,就有了“重逢席”“重逢喜”的含义。

也正是从明洪武以后,洪洞“重八席”的筵席名字就固定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联姻之和——羊獬与历山的皇亲联姻

在洪洞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重八席源于尧舜时期,是关于羊獬和历山皇亲联姻的故事,这个传说已延续了4700多年。

在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是羊獬,一个是历山。羊獬坐落于汾河东岸的河谷平原上,历山则在汾河以西的丘陵山区,两者相聚80余公里。

按照中国乡村的交往传统。这两地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和地形差异,似乎很难发生稳定持续的联系,但4700多年来,在这两个村民聚落之间,却每年浩浩荡荡的举办着接姑姑、送娘娘的走亲习俗。

这两位姑姑就是尧王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因为在羊獬是娘家,称姑姑。在历山是婆家,称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民从本村的神庙里,通过很隆重的仪式抬出两位女神的架楼,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在威风锣鼓和简炮声中,一支以男性为主的队伍神圣的走出村庄,穿越汾河、涌上历山。第二天又以更加隆重的方式从历山神庙里接上两位女神,路经万安村住一宿,然后热闹非凡的回到羊獬。两位姑姑在娘家住到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的队伍再次来到羊獬村,将两位女神抬回历山。

在这场神圣的婚缘活动中,农历四月二十八这一天羊獬村接娘娘时吃的那顿饭,由于十分隆重而丰盛延续至今,逐渐变成一大传统的名吃——重八席,又叫八八汤水。

在这个民俗中还有一句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的歌谣道出了重八席的老底,那就是:三月三路过万安回娘家,四二八吃了重八席回婆家。

延伸阅读 

三晋酒宴民俗溯源 

如果说三晋节日待客酒宴四季均有,那么传统酒席更是贯穿了三晋人之一生。在民间就有:成人宴、婚宴、寿宴、满月酒,习称“三宴一酒”之俗。

据《山西民俗》载:三晋传统节日春夏秋冬四季共有大小25个,《饮食习俗》有“四大节,八中节,廿六小节过一年”。年节里聚餐与宴饮往往又是活动的最高潮,其中以春节期间待客最为隆重,又以姑娘携姑爷回娘家拜年等亲戚接待为多。民谚有“正月初二三,路上尽是小生和小旦”。

而历史上晋北一带:“元旦,天大昕,外戚友朋亦交贺,待以茶酒,惟新婿以馔”(《大同县志》)。

晋南习惯用火锅,晋中、晋东南讲究包饺子,酒席极尽丰盛,俗话说“丈母娘待女婿,啥也舍得”。每年节日,晋西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晋南六月初六新出嫁姑娘要回娘家,待以煎饼、开口馍,寓题名榜、生贵子之意。

如果说三晋节日待客酒宴四季均有,那么传统酒席更是贯穿了三晋人之一生。在民间就有:成人宴、婚宴、寿宴、满月酒,习称“三宴一酒”之俗。

在三晋,“三朝”(婴儿诞生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又叫“洗三”。)时要设筵款待亲友,稷山清龙寺壁画中就有《浴儿图》。此后,“满月”要办满月酒宴,“百日”娘家要接回做“离窝”席,12岁时“过大生日”,举行“开锁”仪式待亲朋,这在城乡民间算是件大事。接下来较隆重的是感恩宴,如今的考上大学,古时的准状元“金榜题名”宴,是传统习俗的“鹿鸣宴”遗风,过去仅限于书香门第,今已普及,常常合村同庆、邻里同贺,亲朋轮流宴请外,有的街坊邻里也要邀请吃顿“稀罕饭”,希望考中者步步高升,不忘父老乡亲养育之恩。

再后是三晋传统婚宴,也很隆重,民间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大登科就是中了状元,小登科就是新婚之日,大宴亲朋。直到清末,民间仍沿袭古代“六礼”程式,现多已简化,但仍少不了两项:订婚要办订亲席,结婚要办喜宴。如:晋东南沁县姑娘出嫁,迎亲队伍进门后,女方家要设筵席热情款待新郎。新娘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个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的习俗。婚后民间仍有新媳妇“吃过街饭”习俗,以结识邻居,成为百姓借此调整人际关系的特殊方式。

婚后到知天命之年,岁岁要办寿宴,直至丧葬也要 “慎终追远”(《论语》),办“谢”酒宴。以上人生礼仪待客以婚事、丧礼最为隆重,民间并称为“红白喜事”,又有客人“红事要请,白事要到”习俗。

除了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三晋民间事务性待客也较为普遍。山西人讲群体性,过去封闭的自然经济,需要人们遇事互相帮忙,如邻里帮田干活、起房盖屋、请匠人制作家具或亲友“红白喜事”帮工等,主人一定要热情款待,久已成风。晋商为联络感情、便利生意,亦多以宴待客。

《饮食风俗》记,直隶祁州是三晋药商购销货物的集散地,每年都有几次大规模的交易活动在这里举行,凡药商款待外地客商,常常是座无虚席,一是因为遵循古礼,签发请柬;二是精通古训,应酬周到;三是名厨操办,名品繁多。这种商务接待,大多在馆子进行,如张正明的《晋商经营文化》中记在归化城的晋商做生意待客,用饭之处就多在小班馆子或大戏馆子。除了事务与商务外,还有政务宴,这多是过去官宦巨商之家的应酬,如祁县乔家庚子事变后曾以晋中的八碗八碟接待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一行,孔祥熙在太谷以山西面食接待蒋介石、宋美龄一行等。

此外还有亲友造访待客等,不需要有特殊的缘由。凡有客来,必迎来送往。“有朋自远方来”一向被民间视为“不亦乐乎”的喜事,形成三晋人“广交天下朋友”的一大品行特色,反映了三晋人重乡土亲情又好远来宾朋的敦睦情感传承性、社会交往群体性与宾客之交的开放性。

三晋传统酒席 高平十大碗

“十大碗”是晋东南高平一带待客的独特菜品,共有十道菜:水白肉、铬桃肉、碗子肉、川汤肉、肠子汤、豆腐汤、鸡蛋汤、天河丹、软米饭、扁豆汤。一碗一个味道,之所以餐具不用盘而用碗,是因为碗中之菜也可盛“汤”,素有“碗汤菜”之说,其做工、用料、质量、味道、色彩不比“宫廷大菜”差。“十大碗”做工十分精细讲究。选一头上好的肥猪,杀洗过后,厨师把鲜嫩的猪肉分成三六九等。瘦肉切成一条条,用于做“铬桃肉”;肥肉用刀削成一片片,做“水白肉”;猪肚猪肠也要全部派上用场。厨师把切好的肉用油盐酱醋生葱姜淀粉等作料拌好,下油锅炸成焦黄,再用大笼锅蒸,蒸熟之后放到凉处存放沉淀一天后,第二天上席味道更美。“十大碗”有荤有素,素菜的原料大都是当地土特产。最有代表性、最好吃的当数“天河丹”之菜,这道菜工序繁多,选料也须十分精细。即使在冬季制作,也必须有在地窖保存好的新鲜红薯。制作时先把红薯煮烂,然后扒去皮,把甜甜的内瓤和“软米面”、玉米面、淀粉等糅合好,放少量的糖,用手揉搓成鸡蛋状或小圆形,然后放到油锅炸。恰到好处时炸出的“天河丹”才会焦黄鲜嫩,上桌前,再用大笼锅将一碗碗“天河丹”蒸透,再用冰糖、红糖、蜂蜜等制作成的“糖稀”热腾腾地往上一浇,再洒一些五色糖丝,其色娇艳、其味绝佳。

平定 四套席、三八席

平定传统酒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平定县自古以来就有东府、西府、公馆厨、饭馆厨、走事主厨之分,驰名于晋、冀及京、津地区。清朝末年,平定名厨杜谦被选入宫,供职于“御膳房’,并将平定山城名菜带入了“宫廷”。所以,自远古以来,当地民间就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尚和习俗,有着高超的烹饪和各种食品加工技艺。

四套席是平定著名的传统筵席,有“满汉全席”之称。明清时期,平定的筵席就很讲究。如“满汉席”在当时的县城里只有三大翰林家有资格享用,即黄翰林、孙翰林、蔡翰林等家族。遇喜庆婚嫁请姑爷,主宾席才可排“四套席”,或“满汉席”下设“三八席”为辅席相配。假如别的门生弟子也要办此种筵席,当地绅士就会出面干预,甚者还会治罪。

三八席也是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宴,早在明清时期,平定有达官贵人享用皇家筵席之俗。在逐步演变、提炼、组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筵席,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从明清时期开始“三八席”还以最高档次的婚宴,一直流传至今。也就是说,在过去,“三八席”只有达官贵人和有身份的新郎在有身份的老丈人门上的谢婚宴上才能吃到。

五台山 八大碗

“一路发”农家筵席八大碗,是五台县民间传统酒席。“一”是指:一道汤,山西最有名的沁州黄小米粥,沁州黄小米历来作为皇家贡品,营养价值极高。当地流传着“窝头拌着黄米粥,病人三天下地走”的谚语。而且当地坐月子的妇女全部把它作为首选补品。

“路”是“六”的谐音,指的是六道主食。传统的团餐对主食的要求仅仅是吃饱。但现在的八大碗在传统白米、刀削面管饱的基础上,另加了地皮菜素包子、野菜团子、玉米面窝头、泡泡油糕四种主食。让宾客不仅吃饱、吃好还能品尝到五台山特有的土杂粮美食。“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五十里荞面不弯腰”的民谚便可验证。而“发”则是八的谐音,指的是用农家土碗盛装的八个热菜。“八大碗”主要以五台民间材料为原料,以五台民间的传统技法烹制。传统烧肉肥而不腻、当地卤水豆腐香味扑鼻、南瓜绿豆消暑下火、玉米汁糊涂蛋老少皆宜。

即便到了如今八大碗仍为当地人们婚丧、满月、乔迁之款待贵宾的最高筵席标准。当年阎锡山招待蒋介石夫妇上的就是全套的八大碗。

绵山名宴

晋中介休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绵山。介山自古闻名遐迩,历代帝王将相、名人贤哲,高僧高道朝拜游览者甚众,故流传下来丰富的饮食文化。绵山特色的九大名宴、寒食食品、风味名吃、成为中国旅游之俗的一朵品牌奇葩,三晋皇家名宴多出于此。

盛唐美食——贞观御宴

唐贞观十四年,京畿大旱,二麦焦枯,太宗皇帝启醮,向绵山祈雨。果得甘霖。翌年,太宗皇帝幸绵山礼佛,赐宴随驾群臣,极尽绵山风味,号曰:贞观御宴。后流传于世。特点:唐朝规制、宫廷氛围、一人一桌。古典餐具、南北风味、美轮美奂。帝王享受、王者风范、中国唯一的盛唐宫廷美食。

皇家名席——秦王宴

唐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击宋金刚于度索原,宋金刚败走,尉迟恭率众归降。秦王设宴犒劳全军将士,号称“秦王宴”。

东汉名宴——农家宴

汉永兴年间,郭泰在“清议”之后,河南尹李膺至介休探望老友,相偕上绵山朝拜游览。郭泰特备薄酌款待,尽现乡风山野之趣,李膺笑称为“农家宴”。

北宋名宴——潞公宴

元丰年间,北宋名相文潞公文彦博奉旨回乡,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大典礼毕,当地官员设宴款待,潞公喜归故里,点家乡风味名菜。后人称为“潞公宴”。菜品:风味八美碟,十个热菜,一羹,寒食点心四种,主食四种,时令水果。

春秋名宴——文公宴

晋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至绵山祭祀介公,礼毕,赐宴随侍臣工。此宴气味芬香,别具风味。狐偃、赵衰等连声叫好,传名“文公宴”。

滋补药膳——彭祖宴

彭祖年轻时曾在绵山龙脊岭修行多年,期间常食绵黄芪、黄精、党参、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岁,成为中国历代最长寿的人。后绵山高道款待来访名人时,采集绵黄芪等调为药膳,称为“彭祖宴”。

绵山佳肴——介公宴

后赵建兴三年,石勒禁寒食,三晋大地冰雹如卵,千里稼禾,荡然无存。石勒下诏普复寒食,敕建介公祠,工既竣。开光之日,大臣徐光设宴款待来宾,号为 “介公宴”。

朱明家宴——宁王宴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皇十七子宁王朱权至绵山祭祖。事毕,来到绵山一家小饭馆。厨师用当地特产制作山珍美味。朱权品尝后,大为赞赏后,传入宫中,皆称“宁王宴”。

绵山珍馔——晋王宴

明洪武初,晋王朱棡,奉旨敕建空王宝殿,金妆佛像,开光之日,金光罩顶,祥云缭绕,晋王大悦,设宴款待官员名士、各地施主,众人称颂祥瑞之兆,盛赞晋王功德,传此宴为“晋王宴”。

 

文来源:三晋都市报20120714;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8-08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