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寻骆驼道 |
||
|
三年前的夏天,几个人浑然跟着一位专业影者走进这里。想不到,充满诗意的“骆驼道”是一个村落的名字;更想不到,它默默深藏在山西盂县的深山里。跟着导航仪,再加上一路打听,我们拐上最后的路段——骆小线,一路盘上。突然,影者一声“过了!”,车子又返回停在一个被荒草掩盖得几乎看不到的岔道边。 倒一截,转向行进。两侧,任荒草划着车身。 天哪!石头,石头,一个石头世界赫然出现在眼前。从不曾想,石头可以这样炫丽。这分明是一个破败的村落,然而它美丽得令人心碎。当初,村民用石头代替砖,代替瓦,代替土坯,建起自家房屋,层层而上,贴在山崖上,构成了今天多少人放不下的风景。 然而房屋在慢慢坍塌,只有石头,以别样的美丽在原地坚挺着。 村子有多少年了,恐怕村民也说不清,有人说七八百年,我却认为一定不止。那棵旧戏台前的古槐,其粗壮程度与我见过的几棵千年树木不相上下。戏台内壁,模糊地清晰着一些人物壁画,看不清是什么。然而能感觉得到,村庄,曾经不俗。 执着再进骆驼道,是三年后的冬天。找到那个熟悉的岔道,依旧费了一番周折。 熟悉的石头,更添荒凉。欣慰的,是一下车便遇到一位村民大哥,他笑吟吟主动迎上:“村里就3口人了,我和家里的,还有一个,聋哑。” 因为人少,村里断了电。晚饭后,便是漆黑的世界。 冬日的下午,有些冷。抬眼上望,无人。松鼠,在身边的墙壁上灵活地上蹦下跳,一副副身躯异常健美。 幸亏,听到羊叫,狗吠,鸡鸣。这些家禽温暖着我们落寞的心。 “就是为了放羊,我才留下。”村子无人,却有草。这就是他带着妻子和近百只羊住在村里的最大理由。 他仅仅是羊倌,羊是东家二十只西家十五只郑重交到他手上的,那份工钱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快到他家门口时,一群鸡,两只狗闹哄哄围上来。女主人拉开门,大声问是谁,听不清他说了什么,我们跟进去。 很窄小很杂乱的院落,女主人在门口烧着柴火,准备晚饭。我正想说才下午4点,又突然想到没有电。冬日的天,一转眼就会黑。 大哥招呼我们进屋,给我手里的杯子倒满水,腾出小凳让坐。屋里不大,零乱摆满家什。 他冲门外的女人喊,核桃。随后进来的女主人不屑地说了什么。大意我懂了,意思是挺黑的还能卖? 叫他用手边的小锤子,他连说不必。 我尝了,味道很正宗。我说称些吧。他却说没秤。面面相觑。想了一阵他说,要不数吧。50个算一斤。钱呢?10块吧?他征求地看着我们。看着滚落一地的核桃,干脆说都要了吧,10斤有吗?他左右看看,说一定有了。又抬眼看着我:给100吧?我听出他的语气充满试探,我知道可以跟他砍价。然而我说,就100。 鸡蛋呢?他问。要。他又欢喜地喊他的女人。一个黑色陶罐放在眼前,女人一颗颗拣出。鸡蛋个头很大。女人说,8颗肯定有1斤。50颗。算6斤吧。她说,多两颗不算啥。大哥又开口了,卖你们不能贵,5块吧。 一只装满核桃的口袋,一个装满鸡蛋的牛奶纸箱,我们带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出门。 女人早已经回到灶台前。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回身说和你们合个影吧。大哥痛快地应了,女人却扭捏着不情愿。我拉她,她紧紧捂住头上包着的绿围巾说太难看。早已摆好姿势的大哥一挥手:过来吧,没啥的。 村里的三个人,只剩下坚守时光的力量。 镜头里的美,常常不能与生活中的舒适画等号。 大哥嘴里那个聋者,我一直未敢打听些什么。然而脑子里,却一刻也没有挥去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身影。在一个无人、无电、无声、无语的世界里,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丝沉重沉进心底。一颗泪珠,无防备地悄然滚落。为他,为大哥,为这个渐去渐远的美丽村落。 ■ |
|
|
||
骆驼道,摄影:蟹大脚
远眺骆驼道,摄影:天山雪莲
骆驼道民居,摄影:天山雪莲
骆驼道民居,摄影:蟹大脚
骆驼道民居,摄影:蟹大脚
骆驼道民居,摄影:蟹大脚
骆驼道民居,摄影:蟹大脚
骆驼道民居,摄影:呼吸自然的气息
骆驼道民居,摄影:呼吸自然的气息 |
||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蒋 姝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5-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