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竹报平安源出太原

 

 

 

 

 

  《咬文嚼字》给今年央视春晚挑错,其中之一是指主持人董卿对成语“竹报平安”理解有误。一时间,这一成语为国人熟识。但遗憾的是,鲜有人意识到“竹报平安”这个典故,源头就在唐代太原。

《咬文嚼字》这段挑错文字是:杂技《空山竹语》主持人董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不对。“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北都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刚数尺高,主管寺院事务的纲维和尚每日都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没有枯萎,很平安。后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竹子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还有以竹为题材的吉祥图画,也称“竹报平安”。总之,“竹报平安”并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

“竹报平安”这个成语,在《辞源》、《辞海》、《古书典故辞典》等辞书中均可查到。但那都是“流”而非“源”。依《咬文嚼字》指点,按图索骥,“源”该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在唐代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中华书局198112月第一版之《酉阳杂俎·续集卷之十·支植下》有“童子寺竹”条:“童子寺竹,卫公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卫公”,指与段成式相识、约年长段16岁、唐武宗时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段成式(约803863),唐代文学家。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父文昌,唐穆宗时宰相。段成式以父荫官秘书省校书郎,得遍阅秘阁书籍,累官尚书郎、太常少卿。他的诗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新唐书》说他“著《酉阳书》数十篇”。《酉阳书》即《酉阳杂俎》。《新唐书·艺文志》将《酉阳杂俎》列入“小说家类”。《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为方便读者阅读研究,点校时将全书前卷续卷各条,分别按次序编号。计前集910条,续集378条,总共1288条。“童子寺竹”列续集第370条。

为什么说“竹报平安”典故源出太原呢?理由是:一、“北都”是太原在唐代时的称呼。据《新唐书·地理志》“北都”条:“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天授元年是公元690年,这一年,武则天下令在太原设北都。肃宗元年是公元756年,这一年太原又恢复北都称呼。自此,这名称在唐时就再未改过。李德裕(787850)、段成式在世时,太原称作北都。

二、童子寺遗迹今犹在。童子寺建于太原市中心西南20公里的龙山上。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太原县志》载:“童子寺在县西十里龙山上。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宏礼禅师建,时有二童子见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一百七十尺,因名童子寺。前建燃灯石塔,高一丈六尺。复凿二石室,以处众僧。”“世尊”,佛家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史记北齐文宣帝高洋曾来这里游览,唐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则天曾来这里礼佛。由此可知那时童子寺名气之大知名度之高。今燃灯石塔仍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燃灯石塔。1996年,国务院公布童子寺遗址、燃灯石塔及元代龙山道教石窟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竹报平安”的描写与太原自然条件相合。太原的自然条件不适合竹的生长。笔者认为,之所以纲维要“每日报竹平安”,原因并不只像《咬文嚼字》解释的那样,仅仅是怕竹缺水“枯萎”,主要是怕冬季的严寒。“三九”隆冬,太原的气温常接近零下20摄氏度,1958年冬天,最低气温竟达零下25.5摄氏度。生长于南方的翠竹在这里怎能经受得住呢。至今,在太原室外植竹仍难见活。“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偌大大唐北都境内只童子寺有竹一丛。一个“惟”字,足见当时童子寺这丛竹子在北都的金贵、稀缺!当年的童子寺寺院北西南三面依山,坐落于半山坳上,殿台坐西向东,寺院中创造了一个冬日可最早接受阳光、可避寒风、相对温暖的小气候。正因此,寺中才会存活有北都惟一的一丛竹子。但这样的小气候不足以让人们高枕无忧。“才长数尺”的竹子遇春寒料峭怎么办?遇病虫害怎么办?遇秋霜冻怎么办?……始终让众僧操心惦念,遂有“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这该是春夏秋冬,一年360天(农历)纲维都必须的“天天报”吧。

“竹报平安”源出太原,当无疑。后人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千百年来,“家书抵万金”,“竹报平安”极为宝贵、重要。在科技日益发达、一日千里进步的今天,平安家信当然重要,但已不是“竹报”,甚至不用“电报”了,而是用上了互联网。凭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尽管与亲朋好友远隔千山万水,却如同就在眼前!这变化之大,不由得我们不惊叹!

 

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刘洁,刘大寿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4-16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戏曲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站长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