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文化遗产新家族——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掠影

  孙家正说:寻找与守望,是许许多多文化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归宿,其征途也漫漫,内蕴着太多的挚爱与忠贞,凝聚着太多的坚毅与持守…… 

    今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乡土建 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遗产、军事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等等,一大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首次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2011122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也完美地画上句号。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地域深厚历史的文化积淀。当晋侯墓石破天惊,出土精美鸟尊,展现第一代晋侯燮父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当云冈石窟佛造像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吟唱北魏在三晋大地的繁华一梦;当唐代建筑瑰宝——五台山佛光寺被梁思成夫妇发现,以风华绝代向世界展示着唐朝的盛世与辉煌……我们不禁要问,山西的文物家底究竟有多少?还有哪些堪称世之奇珍?

    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074月,全国“三普”动员会刚开过,省政府即发出了 《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文物、发改、财政、国土、军区等19个部门,负责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省“三普”办制定了切实可行、富有创意的 《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科学计量,严控质量,服从规范,争议存档”的文物普查工作方针。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首次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的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作为几乎达到“覆盖每一寸国土”程度的“摸清家底”大行动,本次文物普查理念新,涵盖广,科技含量高,对各级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工作者,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省政府和省文物局、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精心组织了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普查经费6000余万元,普查队员1500余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省1500余名普查队员携手同行,肩负起历史使命,历时5年,餐风露宿,勘查现场,采集数据,编目成册,实现了全省县级普查基本单元不漏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和到达率均为100%,突破了历史纪录。5年来,山西在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体普查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如期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3875 (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古建筑28027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其他246处),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高达36365处。根据国家文物“三普”办公室的统计和评价,我省登记总量位居全国第四,质量在全国领先。并有大河口墓群、西顿济渎庙、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4项新发现脱颖而出,荣耀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普查范围是我省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基本“摸清”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 “家底儿”,获取了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资源,对于史前文明、古代社会及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研究,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对于建设文化强省、促进转型跨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以往普查的不同之处,也是最大亮点,是除了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古遗址、古建筑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之外,今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遗产、军事遗产以及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等等,一大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首次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新年伊始,为使人民大众全面了解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内容和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文物普查、关心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发现的、让人耳目一新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新家族。

    1.昔阳大寨:大寨是毛主席亲手树立的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大寨人硬是凭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勇气和胆魄,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里的梯田、渡槽、民居等史迹和建筑物,加之周恩来总结的大寨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构成了当代中国典型的农业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陵川锡崖沟挂壁公路:1962

年,锡崖沟村民即在王莽岭绝壁上开凿公路,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通过极其艰苦的努力,开凿了一条著名的“挂壁公路”,留下了由农民创造的中国交通筑路史上的奇迹。

    3.右玉西口古道:位于右玉县杀虎口的这条石板路,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客商往来于中原内地与西北口外之间的必经之路,是历史上繁忙商贸往来和密切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线路。

    4.阳泉火车站旧址:阳泉火车站旧址作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产物,是山西现存年代最早的火车站。它首开近代采煤、冶铁、商贸之先河,使阳泉从一片乱石滩崛起,成为山西近代工业与商贸业的重要发祥地。

    5.新绛大益成纺纱厂旧址:

大益成纺纱厂为慈禧亲批,胡聘之筹办,冯玉祥入股,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大益成纺纱厂,是中国开办最早的纺织厂之一,更是山西近现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太原工人文化宫:1956年由原苏联专家援建的这座建筑又名南宫,民族元素和西式理念相互融合,并一直使用至今,依然是山西省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承载着太原城和太原人的历史记忆。

    7.榆次后沟古村落:民居建筑多为清、民国年间建造的典型的独立式黄土高原土穴窑居,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随处都可感受到一种远古的文化气息,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北方农耕文明的完整画卷。

    8.清徐白石沟葡萄园:这里的龙眼葡萄种植始于明末,现有百年以上的树王20余株,其中一株“千年葡萄树王”,栽培至今约996年,是研究我国古代葡萄种植首次使用压发条技术的实物资料,当属珍贵的农业遗产。

    9.大同机车厂:始建于1954年,曾是我国最大的蒸汽机车制造厂和铁路干线电力机车的主要生产基地。厂内保存的“跃进型”蒸汽机车和“和谐号”电力机车等不同时期的各型机车,是新中国铁路运输机车的活化石。

    10.太原西北炼钢厂二号高炉:

西北炼钢厂是太钢前身,建于1934年的二号高炉,容积287立方米,一直使用至2007年,是太钢历史最久和使用年限最长的高炉,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炼钢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工业遗产。

    11.榆次晋华纺织厂: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是近代山西规模最大的民族纺织企业,也是解放后山西轻纺工业的代表和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厂区布局完整,是山西一处重要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园区。

    12.太原迎泽大街:开建于1955年,由太原古城南垣外古道拓建而成,因途经宋建“迎泽门”而得名。承接南北、贯穿东西,诸多标志性建筑嵌镶两畔,是太原市的标志性街区和交通主干道,见证了近现代太原城的沧桑变迁。

    以上被列入文化遗产的新类型,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还有大量发现,现在展示的仅是冰山一角。这些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工业革命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与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时代与环境都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保护和传承是每个时代的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既要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又要有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并传于后世的使命和责任。每一代人都应当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既有自身的文化创造,也包括将文化遗产传于子孙,泽被后世。未来的世世代代同样有权利欣赏、利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与历史和祖先进行情感和理智的交流,吸取丰富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作为当代人,我们并不能因为现时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至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为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而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守望的同时更应该适当地加以科学保护与有序利用,而且要为子孙后代妥善保管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食粮,传之久远,让“子子孙孙永葆用”。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1-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