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吉县开发人祖山文化生态旅游胜地纪实

  壶口激浪扬凯歌,遍地硕果溢芬香。

    金秋的吉县,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之时,吉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着历史发展的节拍,跳动出更加强劲的音符,正在全力打造以世界华人寻根拜祖为目标的“人祖山文化生态旅游胜地”,谱写着一曲“文化旅游强县、文化旅游富民”的壮丽凯歌,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县委书记的“民生文化”理念

    2009年秋,毛益民同志在赴吉县担任县委书记之初,就满怀豪情壮志,寻访曾在吉县工作、生活过的老百姓和老干部,请教吉县有什么特色?工作重点该抓什么?他首先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做到了心知肚明:吉县这片古老的黄土大地,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有称著世界的黄河壶口金色大瀑布,曾是《禹贡》所载大禹治水的起始地;这里有新旧石器交替时代的柿子滩古人类文化遗址;这里是殷商时代祖乙迁都的古耿之国;这里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基地——“克难城”。更为深厚的是,这里有一座神奇的人祖山,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42米,森林茂密,怪石嶙峋。山中人文始祖、佛、道、儒各种文化遗迹星罗棋布。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材料证明,这里是万年前地球间冰期大洪水时代,人文始祖女娲、伏羲氏族,置婚姻、兴农耕、造八卦,繁衍民族,重创中华文明的起源圣地。“人根之祖,出在吉州”,是吉县一带人民祖祖辈辈的千古美传。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集群,激发了毛益民强烈的文化情怀。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研究开发人祖山。他带领10名有关人员,徒步50余里,攀悬崖,钻山林,看庙宇,查遗迹,探知人祖山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回到县城,又迅速召开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有关部、委、局长联席会议,并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对开发人祖山的深远意义展开广泛讨论。毛益民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县人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吉县从根本上实现强县富民的‘民生文化’主题。做不好‘民生文化’这篇大文章,就是我的失职!”他的“民生文化”情怀,在吉县大地上引起了强烈震动。县委四套班子统一思想,明确了转型跨越的新思路,提出了把文化资源大县转变为“文化旅游强县、文化旅游富民”的战略目标。大家决心在擦亮壶口旅游、克难城抗战文化旅游和农村苹果旅游3张“名牌”的同时,攀登文化高地,打造人祖山文化生态旅游及柿子滩古人类遗址旅游这张“王牌”,建成世界华人寻根拜祖的圣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旅游体系,推进全县社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以民为本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中执政理念的精髓。开发人祖山这项民生工程,合县情,顺民意,必然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全县上下,目标一致,共同为民生工程挥洒才情。为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各出一名副职,组成领导组,由年富力强的县委副书记李灵芝担任组长,主管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县长多次召开政府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人祖山总体规划,部署水、电、路三通工作。壶口景区管委会主任姚焕章具有比较厚实的历史文化底功,三次主持“人祖文化”专家论证会,亲自审读论文,与专家座谈,常常废寝忘食。县旅游局局长更是不畏酷暑严寒,先后18次徒步登上人祖山、5次走下柿子滩、8次翻越管头山,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实地考察,具体规划。李更廷已是80多岁的老人,听说县上要开发人祖山,激动得热泪盈眶,多次拄着拐杖,拖着病体,主动找领导和专家献计献策,提供资料。50多位专家学者,夜以继日,勤奋工作,实地考察,查阅典籍,访问民俗,梳理传说,近一年时间,编撰出32万字的《人祖文化源与流》一书,把人祖山文化内涵定位为“人祖文化”,为开发工作夯实了文化基础。

一位煤老板的“文化眼光”

    “一本书引来5个亿。”这句广泛流传的佳话称颂的是,《人祖文化源与流》出版发行后,感动了煤老板耿世文先生,他决心从煤炭产业“转改”到文化产业,倾其所有,开发人祖山。然而谁能想到,耿世文在“转改”的背后,经历了怎样艰难的选择?

    耿世文今年60岁,出生在乡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毕业于山西教育学院,曾任中学教师21年。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首先创办了食用菌示范场和家具生产厂,凭着多年辛苦经营的积累,在洪洞县办起了“舜风煤业有限公司”。但随着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他的煤矿面临着关闭。形势迫使耿世文必须做出“转改”的选择。往哪儿转?怎么转?有人劝他:“你也花甲之年了,啥也别干了!你攒下的钱,还不够你家几代人吃喝吗?”自小就怀有壮志要“干一番事业”的耿世文说:“如果只图自己吃喝,我早就回家享清福了。人活着就应该活得有价值,多为社会作贡献。”他为“转改”犯难,常常寝食难安。这时,一位朋友将《人祖文化源与流》一书推荐给他。他读完后,隐约感到该书与自己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耿世文酷爱《易经》,已研究“易”20多年,撰写出《六爻预测法讲义》和《命理学讲义》两部书稿。他带着几位朋友考察了人祖山,从许多远古人类活动遗迹中惊奇地发现,人祖山很可能就是《易经》的前身——“先天八卦”的发源地。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使他与人祖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接着,他将煤炭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优势比较: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越挖越少,很难长久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深不可测,越挖越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企业生产的只是煤炭,而文化旅游企业生产的是“精神粮食”。尤其是开发人祖山,是要探寻中华民族血脉之源、文化之根,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快中华复兴更有特殊意义。耿世文想到这些,坚定了开发人祖山的决心。

    今年3月,耿世文注册成立了“人祖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与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协议,并建立了 “人祖山开发指挥部”,聘请德才兼备、有能力、有干劲、有创意的临汾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郑中午和乡宁县发改局干部刘文龙分别担任正、副指挥长。几个月来,指挥部20多名员工团结一致,合力攻坚,顽强拼搏,上北京,下江南,进太原,走甘肃,拜请中国社科院和全国20多位著名考古与人文教授组成“专家智囊团”,撰写出论文20余篇,请高层规划设计公司基本完成了人祖山景区总体规划。在上级文物部门支持下,完成了“女娲陵庙”和 “伏羲皇帝正庙”的遗迹清理工程,1124日,举行了“人祖文化国际大厦”奠基仪式。目前,一个以世界华人寻根祭祖为目标,集远古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体验、爱国教育为一体的人祖山景区宏伟蓝图,已经展现在时代面前,成为引领全县经济腾飞的新坐标。

一位老考古的“人祖文化”情结

    吉县人自豪地谈论起人祖山的开发建设,无不赞颂一位老考古工作者一辈子的奉献与艰辛……

    他叫阎金铸,今年70岁,出生在人祖山下的乡宁县罗河村,童年时,就被“人根之祖,出在吉州”的千古传说深深吸引。他36岁调到吉县文化馆,成为全县唯一的考古人员。那时,馆内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可谓凄凉,凭着“一孔窑,一张床,一个包”,开始了考古揭秘人祖山的长途跋涉。35年的跋山涉水,他的足迹遍布了人祖山的沟沟岔岔,也使他的脸庞变得和他脚下的黄土大地一样沟壑纵横。但人们难以想象,他脸上粗犷而幽深的沟纹,记录着人祖山多少考古发现的奇迹。他在人祖山周围找到了20多处远古人类生活遗迹,尤其是1980年,他首次发现了 “女娲岩画”“伏羲岩画”和柿子滩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为了揭开神话传说中的“历史真实”,确认“女娲”的历史地位,他编写出版了《寻觅女娲的光辉》等多部著作,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授予“当代文博专家”称号。在人祖山开发建设中,他被指挥部特聘为文物部部长,再次焕发起寻找“女娲”踪迹的激情。今年秋季,阴雨连绵,他和指挥部的员工们,为了尽快完成人祖庙遗迹清理工程,在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安营扎寨,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奋战两个月,终于揭开了人祖山的神秘面纱。他发现了存有“遗骨”的“女娲陵庙”和从春秋、汉代、唐代直到明清时期历代祭祀女娲、伏羲的大量珍贵文物,看到这些惊人的成果,北京和太原的几位著名考古专家感慨地说:“要不是阎老的执着精神,怎能找到这些全国目前研究人文始祖唯一的有力证据!”吉县干部群众都称赞阎金铸“用生命拥抱考古,是人祖文化的奠基人。”

    人祖山文化高地的崛起,像一座 “文化灯塔”,为加快吉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昭示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人祖山的开发,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县重大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年全县28万亩苹果,总产量16万吨,户均收入1.8万元,收入5万元-20万元的农户,占到全县总农户数的41%,而且,许多果园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乡村旅游观光园区。

    文化是一方热土的灵魂。吉县人祖文化资源这座万年宝库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座高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11212;本文作者:李思义 赵光荣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1-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