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了却的夙愿——《太原历史文献》编后

   我是地道的太原土著,家牍载,逮父一辈时,已居城中七代,谓之世居,毫不过嫌。似受家风之濡染?亦或是环境之熏陶?自小便对太原之掌故、史事、传闻、人物、民风……情有独钟,日积月累,遂成嗜好。有幸早入工肆,街谈巷议,裨史谣谚,不绝于耳;有幸又读大学,览籍披卷,师长教诲,醍醐灌顶。更有幸三十而立,十余载从事方志编纂;四十不惑,又十多年专司文史资料研究。时日既久,个人钟爱与工作之需,融为一炉,经过“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之途,在不经意的寒来暑往中,发成二毛,年逾花甲。忆及30多年的翻故纸、爬格子,煮字烹文生涯,事虽做了一些,却经验少于教训,坎坷多过坦途。别的不赘,仅一部《二十四史》(下简称《史》),便不知翻过多少遍(不是通读,是选读和索检),为什么?寻太原之人,索太原之事,释太原之疑,解太原之谜,总之,为了一个目标:明太原之迹。

    概测《史》之原文,以清乾隆间“武英殿本”计,不含注疏,在4000余万言之上。而中华书局的“标点本”,决不少于6000万言。一次一次翻阅,一次一次索检,一次一次摘录,仅是有关太原之文献,便枯不可奈,繁不堪言。有什么办法呢?能有别的捷径吗?在哪儿呢?   

夙愿之产生

    搞地方志最忌“越境而书”。所谓“境”,就是某级地方政权所管辖之区域,古时习称“疆域”、“区域”,现在名为“行政区划”。它是构成地方建置的基本要素,是地方施政的载体,是编纂地方志不可逾越之“雷池”。为了服务于初始的太原志编纂,为了弄清太原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疆域演变、盈缩,我开始系统地与《史》打上了交道。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也称“标点本”)《史》,便成为我1980年至1981年上半年的每日大餐。《史》中的各史《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舆地志》……成为必读之篇章,而个中的太原部分便是必须摘录的内容。索引卡做了百余张,摘录卡做了200余张,附录卡不知做了多少张。谢天谢地,经过400多天的努力,终于在19817月前完成了《太原行政区划(域)沿革试述》,刊载于《太原地方志简讯》创刊号,大体上弄清了战国赵至新中国成立初2000余年间太原各个历史时期的疆域沿革,为克服“越境”之虞,原则上划清了“境”的界限。这是我第一次与《史》的交道,始觉《史》的浩瀚与博大,《史》之繁复与睿智,仅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地理部分”就能摄人魂魄。

    未几,白玉(当时分管修志的市领导)找我说:“太原政区沿革写的不错,岳(维藩)主任说简单了一点,市志应搞建置沿革。”并说:“多下点工夫,弄个建置沿革怎么样?”我心知肚明这个“怎么样”不是商量,是指示,是必须要做的。于是,再一次钻进了《史》堆。此次,只靠《地理志》已无法完成编写“建置沿革”的任务了,选读范围扩大到“本纪”、“经籍”、“艺文”、“职官”、“表”等多个方面。又是两个半寒暑的时日,约在19837月中旬,总算又一次爬出《史》的泥淖,一个正文2.5万余字,含注3万言,附图逾4万幅的《太原建置沿革》(征求意见稿)毛坯初成。因逢“中国地方志协会暨首届地方志学术讨论会”在太原召开,《太原建置沿革》遂单行印制,作为太原市修志成果参加了这次盛会。两次涉《史》,给我带来的喜悦和长进,心感身受;同时,枯涩和烦冗,也至今历历在目。而所作的各种读《史》卡,已使我在读《史》的“地理部分”、“经籍部分”,找到了便捷,也正是在这种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种设想:用一种什么方法才能把《史》中有关太原的内容,比较省力地索检出来,提高阅读速度,减缩翻书时间。一个懵然的、不甚清晰的夙愿,开始徘徊于脑海。

    为太原历史上的名人树碑立传、扬名立万,是我久有的奢想,在这种心力的鼓舞下,我终于在1987年初春下大决心,第三次涉《史》,希冀从中选出太原历史上为国而不谋一己,为民而不苟安逸,为道义而不惜生命,为未来而不囿当时的英雄豪杰,完成一部关于太原历史名人的著述。原以为对《史》已有两次涉足,此次当是轻车熟路,殊不知作人的文章,求助于《史》,犹如自陷重围,欲进艰难,欲退不舍,只好横下一条心来,断断续续、松松紧紧、进进退退,窃谓“三起三落”,历时逾20载。20年中我以《史》为师,与《史》为友,时间充裕时,日日阅览;时间局促时,隔三差五。读、检、录、记的良好习惯,就养成在这由不惑至耳顺的20年间。这20年关于太原历史名人的著作,从10余万字的小本子,到近50万字的专著完成3种,第一种3版。而也正是在这20年中,最初的夙愿,从朦胧到清晰;时日既久,则成为一种渴望:那就是把《史》中关于太原的内容,涉及太原的人事,除不成章节者,悉数辑出,编一部“《二十四史》中的太原”,或“太原的二十四史”,书名就叫《太原历史文献》。   

夙愿之寻梦

    2005年初秋,84岁的母亲因老年痴呆症不能自理,我们兄妹轮班服侍。在3年多一点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旅的时日里,《史》我形影相吊,潜藏心底的夙愿,犹如潮汐,时伏时涌,有时竟夜不能寐,一门心思想为这个前途未卜的夙愿,寻找一个由心出窍的通道……2007年仲夏,太原市政协换届,我提前离岗赋闲。不久,久疾沉疴的母亲,现病入膏肓之兆,心绪极悲的我及缭绕心头的夙愿,前程飘渺……2008年初夏,母亲游丝一线,朝不虑夕,最终撒手人寰,抛弃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抑郁烦闷,母亲的音容,时时出现脑际;我的夙愿仿佛跑到了爪哇国,销声匿迹……

    寻梦的夙愿,你的出路在哪里?在博大精深的《易》里,“泰”、“否”二卦衔连,分列十一位、十二位,有古谚曰:“否极泰来”。由“泰”到“否”,仅为一步;从“否”到“泰”,复始一周。所谓“否极”须经63个卦象后,方是“泰来”。我的夙愿久“否”,何日至“极”?我的夙愿盼“泰”,何时能“来”?2009年初,元旦春节之间,我接到由省转市的退休通知,44年的工作落下帷幕,年届60的我,似乎有一种“泰极否来”之感。爱读古籍,常见书中有仕途之人“致仕”之载,时下我也“致仕”了。那么,我的夙愿呢?它真的也会和我一样“致仕”吗?

    老伴爱哲学,常听她说,人生有一个永恒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我不关心我从哪儿来,也不关心我到哪里去,只是关心由我而来的夙愿,它能到哪里去。它能实现吗?人真是个怪物,怪到有时自己都弄不清自己,尤其是“人老成精”的时期。

    中央电视台“梦想成真”栏目,许久以来火爆得很,我却不以为然。许多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在“大忽悠”老毕的“梦想成真”的“忽悠”下,一夜成名。我也不以为然。我的夙愿又无法上“梦想成真”。寻梦的夙愿,你的梦想成真之径在何方?

    记得2009年国庆长假之末,由副市长擢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不久的张春根同志,到舍下闲聊。我和他从认识到熟悉,逾二十载。闲谈中他说到了文化强市等等,我则述及历史对现实的作用,淡淡地扯到《史》和太原的关系。似乎觉得他有所思虑,又不便问及,究竟有无,至今不得而知。

    清清楚楚地记得,时隔两日,春根部长再次临门。这次他说,想作一些掷地有声、弥望久远、有助时下发展的事情(属原意,非原话),并让我再说说《史》与太原之关系。我遂简述了太原文化底蕴深厚,根源则在其历史之悠久,人物之杰出。一部《史》洋洋4000万言,个中所记之太原,绝非现在与太原相提并论之城市所企及,并一吐为快地倾诉了久久的夙愿。说者似乎无心,听者却很在意。春根部长随即询道:“你所说的《二十四史》中的太原,我倒觉得更像是太原的二十四史。难度大不大?可否尽快拿出个预算?我再考虑考虑,看看怎么做。”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方才还是“山重水复”,兀突忽现“峰回路转”,端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离岗的两年之后——在退休的太半年之时我多年之夙愿,将寻梦成真,真真是应了那句古谚“否极泰来”者也!秋将去冬将至,这将是一个蕴含勃勃生机的暖冬。   

夙愿之实施

    坚冰已经打破,起航还难吗?很快编辑方案确定。很快编委会组成。很快书名正式确定为《太原历史文献》。很快编辑队伍集结。唯有在“选本”上费了一些心思。因为所谓《史》,乃由24部纪传体史书集结而成,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正史存史和传承。其书名《史》,就是由始作俑者乾隆皇帝御定。自《史》问世迄今220多年来,先后有5种版本行世,依次习称为“武英殿本”、“同文书局本”、“商务百纳本”、“中华书局标点本”和“二十四史全译本”(下简称“全译本”)。该选哪种版本为底本呢?经综合各种版本的特点和依《太原历史文献》的读者定位,我感觉,武英殿本、同文本二种、商务百纳本,无标点,鲜注疏,繁体竖排,仅能供少数专家、学者去收藏和研究,极不易广大读者阅读和使用。而中华书局的“标点本”,虽是史界翘楚顾颉刚、白寿彝等名宿组织专家,操觚点校,精心勘正,注释考证,但仍是繁体竖排,使用古汉语原文,专业性很强,仍难以做到通俗易懂,便捷通用。唯有2003年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本,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是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重点项目。它严格按照国家古籍整理原则,对《史》4000余万言,采用直译方式翻译,不添加解释成分,译文通达易懂,简白而不俗,颇具时代特色。不太通晓古汉语的读者,可以通过读译文,知晓古人原文原意。尤可称道者,“全译本”对《史》中的歌赋、乐词、诗章、奏疏,翻译为白话时,尽力做到每句字数相等,对仗押韵,不失韵文原意原味之趣,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意雅韵致的高质服务。在设计印制方面,“全译本”别开生面,采用文、白对照方式,将《史》之原文、译文,同位编排,既便于各自选读,又便于相互参照。古文阅读能力强者,可选读原文,充分感悟和体味古汉语之古色古韵;不太通晓古汉语者,可选读译文,轻松克服和跨越古汉语之艰涩难懂。更主要的则是,“全译本”出自当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名校的教授、专家、学者、高才之手,个中不乏学界泰斗。他们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十三载如一日,其原文之标点酌处,段落编排,其译文之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似难有出其右者。

    有鉴于上述原委,经再三斟酌,作为主编和创意者,遂选定“全译本”为底本,实施开工。

    为保证辑本即《太原历史文献》的编选质量,特别是为保证太原史料的最大量辑入,既不至出现失阙太多之遗憾,又不至出现滥入太泛之弊端,辑选伊始,便制定了“严格把握空间界限,宽泛对待史事关联”的选编原则。

    “严格按照各历史时期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府、太原路等行政建置的疆域区划,决不越境而选;凡历史不同时期的太原籍人,不论其祖籍,还是新迁,一概辑入;虽不是太原籍人,但曾乔寓太原,或在太原为官,留有历史影响,史籍有载,方志有述者,一概辑入;春秋、战国、北朝、隋唐、五代等历史时期,是太原发展史上的灿烂时代,各类史料,从宽辑入;凡散记于各史的志、记、表、图中不成篇章,仅为句段,难以分门设目的内容忍痛割爱,舍而不辑,以避免影响全书既定之统一体例;严格遵守‘全译本’原文、译文的原式、原句,不作任何修改和调整,更不作任何订正,确需斟酌之处,也只作记录留存,不能载入辑本。”

    对“全译本”原文、译文均使用繁体字的情况,我们作了明确的修正。“全译本”的原文部分用繁体字,保持了《史》的古汉语原貌,原汁原味,符合国家关于古籍整理的有关规定,无可厚非。所以,编《太原历史文献》时,对辑录部分的原文繁体,没有作简化字处理,而对“全译本”的译文部分,则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倡导:“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可以用简化字的一律用简化字”,将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全部改为简化字。这样做一为遵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一为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文字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读者。

    辛勤的劳作,必然会有可喜之收获。经过一年多的读、选、编、审,我们从《史》的“全译本”总量近亿言中,辑出有关太原的历史文献,古汉语原文200余万字,译文240余万字,加目录、序言、索引,大数约在450万言左右。对所辑文献,我们依《史》之时序,厘为5册。第一册辑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10史;第二册辑自《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5史;第三册辑自《旧唐书》、《新唐书》;第四册辑自《旧五代史》;第五册辑自《新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等5史。册下分卷,卷次不囿原《史》所羁,依所辑文献之时序及平衡各卷含量,次第裁为23卷。

    编辑告竣后,为保证印制质量,又由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组织专人用时半年完成初校、二校。核定稿后由商务印书馆审定出版。商务印书馆是知名出版社,接稿后出于慎重,又调选专家精心两校。时下已经付梓,很快将正式出版面世。   

了却的夙愿

    在太原市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下,在太原市文广新局的直接参与下,有谓“太原之二十四史”的《太原历史文献——〈二十四史全译〉辑本》终于问世。这是一次益在千秋之耕耘,是太原社科领域的一件喜事,更是太原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的久久的夙愿,潜藏心底的渴望,终于了却。此时正是公元2011年之末,又是一个蕴含生机的初冬。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王继祖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2-01-13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