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103:风雨欲来之官僚阶层

末代巡抚:陆钟琦之死

  山西最后一任巡抚陆钟琦的悲剧命运,是从他的幸运被提拔开始的。

    这位原籍浙江萧山的光绪十五年进士,少年勤学,清廉自律,忠孝传家,广有贤名,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史载他“为人卞急”。与人论事意见不合,曾“遽起向床下提溺壶掷来”。他对直隶赈灾事务的处理,在湖南整顿司法澄清积案的成绩,亦使他颇有官声。1910年,陆钟琦意外擢升,由江苏布政使接任山西巡抚。

    山西巡抚向来是众目睽瞪之职。彼时的山西可谓领中国最早“开化”之风气。1892年太原火柴厂,1898年有山西机器局。山西的知识阶层很早就倾向于革命和排满。陆钟琦的前任丁宝铨素称能吏,却因“文交惨案”牵连被去职。继任者本该是溥仪帝师陈宝琛,陈却因故请留京。山西巡抚的大印就这样莫名其妙由江苏布政使陆钟琦接手了。

    但也不奇怪:他是最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臣子。庚子事变中,他曾劝阻上司支持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京,他曾闭门自缢却被救下。眼下革命风云动荡,清廷不授这样的忠臣贤臣以要位险位,情以何堪?

    1911106日,陆钟琦在秋日阳光下抵达太原,23天后,在辛亥革命的太原起义中,他以自己的死于非命结束了山西巡抚的历史。

山西巡抚的“诅咒”

    在上任的道路上,不知道陆钟琦有没有察觉他的前任们的命运。

    1900年,极端仇外的山西巡抚毓贤一味鼓噪“义和团民心可用”,积极执行“仇洋灭洋”的极端主义政策,鼓励山西的义和团滥杀外国人和一切与“洋”字有关系的中国人,并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原大屠杀”。据统计,在他主抚山西后,山西的义和团和清兵一共杀死外国人和他们的家属191人,杀死中国教民和家中使用“洋”物品的中国人一万多人,烧毁教堂、西医院、洋号、孤儿院等200多所,房屋二万多间。当清王朝再次战败后,毓贤便成了清王朝和列强谈判的牺牲品,八国联军要求惩办的中国官员中,就包括毓贤。清政府先是下令将毓贤撤职流放到新疆,之后又追加刑罚,在毓贤行至甘肃兰州之时,将其就地斩首明正典刑。

    自从毓贤开始,山西巡抚这个职位仿佛中了诅咒一般,从来没有一个官员能在这个位置上呆得长久。

    1900年到191111年的时间里,包括陆钟琦本人在内,山西更换了10位巡抚,在任时间最长的是恩寿,他从1906年正月到1907年八月,共1年零七个月,其次为岑春暄,但也不过1年零4个月。其余的几任,很少能够有超过一年的。

    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封疆大吏的频频更换证明了这个没落王朝的政局是何其不稳。

陆光熙之谜

    陆钟琦抵达太原的第五天,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1天后长沙、西安同日起义。忧心忡忡的陆钟琦调兵遣将,一面布置河防、预防一河之隔的陕西革命军进入山西,另一面决定将他不信任的太原新军调开。

    当清王朝创立的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时,朝廷对未起义的新军的怀疑已经达到极点。陆钟琦也不例外。而事实是,他所统帅的太原新军,已经从上到下几乎尽在同盟会会员之掌握中。

    对这种情形,陆钟琦不是没有察觉,他试图将太原新军调离便是他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此外,有资料表明,他还试图并决定立即调巡防队两旗到太原(行至忻州,太原已起义,被忻州知州朱善元劝阻回到大同)守卫巡抚衙门和弹药库等要害部门。刘存善的《山西辛亥革 命史》说:陆钟琦还打算“以视察新军为名,统计官兵无辫人数;最后着人搜集同盟会员名单,准备一网打尽”。这一点恐怕是不确切的,在辛亥革命后,面对奔涌而来的起义狂潮,清政府早手忙脚乱,他们下了一系列让步的谕旨,其中之一就是如果发现有革命党人的名册,立即予以销毁,不予追究。

    这个危急的时刻,陆钟琦的儿子陆光熙(字亮臣)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太原城。陆钟琦的次子光熙,曾留学日本、与阎锡山是陆军士官学校同学。他特殊的身份和敏感的时机使得他的到来反而加速了父亲的败亡。

    陆光熙到来的原因到今天还是一个谜,陆钟琦的家庭教师孙振汝在《陆钟琦父子之死》中回忆说:“知道陆钟琦反对革命,又不能拥兵自卫,此次来太原,既欲维持他父亲的地位,又怕时局决裂,所以他的计划是俟革命军至,不战不降,调停中立,联系上级军官,以取和平。”而在阎锡山的回忆里,陆光熙是陆钟琦招来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革命”。

    陆光熙到来后,先后和新军的几个主要人物阎锡山、姚鸿发进行了密谈。他自己对这些谈话的印象是,“谈得很好。”而阎锡山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顶好也是敷衍住我们,完成运枪开兵的事,然后静观革命与情势的发展,如果革命有过半成功的成分时,拥戴上他父亲,联合上大家,作一个突变,与响应武昌起义是不会有丝毫实际效用的。”

    几乎与此同时,陆钟琦一个偶然的决定加速了自己死亡的步伐。他下令将山西的5000支德国造新枪中的3000支,随带子弹借给河南。而调兵的步伐也在加紧进行。

    这似乎更加印证了阎锡山的猜测,起义已经从间不容发变成箭在弦上。

陆钟琦的选择

    陆钟琦还有最后一个机会,那就是走程德全的道路。太原起义一周后,陆钟琦在江苏任布政使时的顶头上司、江苏巡抚程德全用一根竹竿把衙门的招牌揭去,宣布独立,成为清廷中第一位投向革命党的封疆大吏,后来成了民国政府的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对陆钟琦而言,他未必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这样,太原起义会演变成为一种不流血的“革命”。这对革命党人无疑也是一件好事。

    在陆光熙扑朔迷离的到来中,有种传说是,山西的中间派金应豫、姚鸿发希望利用他来说服陆钟琦“和平让渡”以避免革命。陆家后人和一些太原起义亲历者甚至认为他是同盟会员,是一些革命党人写信给陆光熙要他立刻到太原劝说父亲陆钟琦反正。只是这部分革命党人与山西本地的领袖没有联系,这才有了以后的误会。

    据说,陆光熙的劝说得到的是父亲的大骂。他父亲是大清国真正的孝子忠臣:“大事不可为矣!省垣倘不测,吾誓死职。”陆钟琦早决意以死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虽然这份决绝中不乏迷信与侥幸。

    如果这些说法属实,那么陆光熙无疑是太原起义中最大的悲剧。作为阎锡山的同学,他始终没有告诉父亲他身边所潜藏的革命势力何等巨大。作为一个孝子,他也始终没有向阎锡山等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革命理想和父子伦理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出现反而加剧了革命党人对局势的危险评估,而这最终葬送了他的父亲。

    在陆钟琦拒绝了和平的方式之后,山西末代巡抚的命运终于走向了终点。

    1022日,陕西起义,清王朝的崩溃加剧了,一河之隔的山西立即进入了紧急状态。1025日,陆钟琦下令,第85标在1028日分批开赴蒲州防御陕西革命军。而这成了他对新军的最后一道命令。

巡抚之死

    历史永远隔着茫茫的雾。关于19111029日凌晨,山西巡抚衙门(现督军府遗址内)发生的血淋淋的一幕,许多亲历者都无法忘怀。以至于在很多年后,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记忆:说法一是:“封疆大吏陆钟琦的愤然责问在枪口下是那样苍白:‘我刚来一月,有何坏处,尔等竟出此举?!’回答他的唯有一片枪声血雾。同时倒下的,是他那戎装携枪的同盟会员儿子陆光熙。”说法二是阎锡山的版本:“阎锡山在巡抚衙门做好准备,让陆光熙叫父亲来‘有事商量’。陆钟琦从居所东花园来到议事厅,阎锡山问:‘我等已准备参加辛亥革命,不知你参加不参加?’陆钟琦道:‘我不参加!’阎锡山拔出腰间手枪,一枪打死了陆钟琦。目睹父亲倒下,陆光熙悲痛异常,道:‘把我也打死吧!’阎锡山终不忍下手,命士兵击毙陆光熙。”

    无论如何,陆钟琦死了,这个上任仅仅一个月的巡抚死了。陪葬他的是自己的儿子,那个至今我们都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答案的青年。而他所陪葬的是一个王朝,几个月后,清王朝就在四面楚歌中宣告覆亡。

    在最后的仓皇中,清王朝没有忘记对为数不多的殉葬者进行旌表和优恤,予陆钟琦谥文烈,妻唐旌表,子光熙谥文节,忠孝节义萃于一门。而同盟会那边,对陆钟琦父子等亦予以礼葬。阎锡山说:“我确以为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历史,忠贞是人格。陆抚之坚贞,谭协统之忠勇,亮臣公子之勇毅,均足为我们敬佩。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业,抹杀他们的人格!”

    每一个更朝换代、大厦将倾的末世,都总有同一阶层的个体对时局做出极为多元的判断与选择,或在惯性推动下维护腐朽,或多方结交改旗易帜,或安置家业预备归隐。历史因此而生出无限诡异。

    而陆钟琦,他不是能够挽狂澜于将倒的人才,甚至他的应变能力连赵尔巽都不如,在武昌起义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竟然成功阻止了新军起义。陆钟琦所留下的,只有他从一而终的选择。这个忠臣孝子、合格的封建官僚成为辛亥革命中很少几个被革命军所戕的清廷大员之一。

    (注:最后一任山西巡抚为吴禄贞,未曾上任,故以陆钟琦为末代巡抚。)

 

 

 

陆光熙像

本文来源:三晋都市报;本文作者: 迪(本文感谢张珉大力支持)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山西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辑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