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遥想马邑

  在雁门关外、桑干河源头的朔州神头泉边,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村名叫吉庄。吉庄完整地保存下一座古庙,民间人称“三大王庙”。根据金代的一块残碑刻记“神名拓跋,庙号桑干”,等于明确交代说,这座桑干神庙供奉的主神是三位呼风唤雨、驱使龙王的拓跋大王。拓跋氏也就是“五胡乱华”时代崛起的一支鲜卑胡人首领。

    粗略研究吉庄三大王庙,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一,庙内与正殿拓跋大王并存的偏殿神像,包罗了佛家的送子观音,道家的文昌帝君、马王爷,以及乡闾式的龙王、雷公电母、土地老爷等;其二,无论彩塑和描金壁画,拓跋三王及其臣属都一律汉化,其形象服饰、羽葆鼓吹,全无传统意义上的胡人特征。

    再把视野扩大一些,就在三大王庙背后的洪涛山麓,突兀着一座小山,因为自然的造化,山石上鬼斧神工制造出一方女性生育时带血的臀印,传说就是三位拓跋大王的母亲分娩他们时坐出的痕迹,故而小山获名神婆山;碑记和方志都说那位女子的身份是高贵的拓跋公主,离奇地饮了一口泉水竟然未婚而孕。然而当地老百姓端午时节到庙内祈雨时,据说姓石的可以不跪,相传石家是三位大王的娘舅。或许令人质疑:拓跋公主生的孩子,怎么也姓拓跋?既是拓跋公主,怎么又是石家的闺女?好像自圆其说,又好像圆不回来,似乎很容易找到一般的神话和传说普遍性的、经不起使劲推敲的漏洞,其实这里千万不要忽略其中所蕴涵的重要信息:拓跋公主的生育传奇,显然带有明显的草原游牧文明的母系社会生殖崇拜色彩;而民间又给公主找出一家石姓的娘家,则代表着中原农耕文明的封建伦理所需。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诠释了桑干河源头处的朔州所见证过的胡汉碰撞并走向融合的漫长过程。

    重新从桑干河源头溯流而下,就在这条北方大河的岸边,遥远的4600余年前曾经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战争——涿鹿之战。那时候,炎黄部族与蚩尤部族惨烈地抵死搏杀,直至蚩尤身首异处,炎黄部族完成了使命;一场远古的血火洗礼,标志了中国由蛮荒走向文明。这一文明的始端,不可否认正是双方为了争夺中原、争夺适于放牧和浅耕的辽阔中原。

    而朔州这块地方,也就成为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的必经之处,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特别凸显的临界点,成为从漠北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往南的人们吟唱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往北的人们,立马扬鞭,呼啸来去,居无定所,逐水迁徙……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和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导演下,两边的族群共同创造着各自的文明,也共同搭建起滋生冲突和碰撞的温床。

    就是因为碰撞的渊源,朔州才出现在历史的版图上。当然,最初的朔州叫做马邑。

    翻阅泛黄的古籍,可以把那个时间圈定在先秦时代。“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由此而起,马邑就和“胡”字这个特定的名词开始休戚相关。 就在汉人的著述和修史的文字记载中,匈奴及其之前让匈奴兼并过的游牧部族,诸如鬼方、犬戎、猃狁等等,听起来都是那么桀骜不驯,统统被冠以“胡”名。胡的原始内涵或本义不过是形容北边的部族男子都长着大胡子而已;一旦外延开来,从汉文化的层面理解,胡就包含了胡闹、胡作非为,是汉族人眼中“破坏者”或“野蛮人”的代称;既定成俗,包括秦汉以后的游牧部族如乌桓、鲜卑、突厥、契丹、鞑靼、女真等等,无不被以“胡”相称——其歧视、其藐视、其排斥的口吻可见一斑。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种天壤不同的解释,史载“胡”又是匈奴的自我称谓,其附加声称是“天之骄子”的意思——果真针锋相对。

    大约也正是从与胡相悖的汉朝起,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很直观、很通俗地成为了胡汉相争;而且又是在朔州,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拉开胡汉最激烈碰撞的序幕,史称“马邑之谋”,接下去,胡汉相争似乎进入了无休无止的状态: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类似马邑之谋的战争名词比比皆是:昭君出塞,望梅止渴,五胡乱华,安史之乱,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土木之变,剃发易服,辛亥革命,等等等等,一部中国古代史,从未中断过前赴后继的胡汉交锋,狼烟弥漫,此起彼伏。不妨信手拈来诸多古诗吟诵一番,感觉无不闻胡而动容:“独留青冢向黄昏”“渔阳鼙鼓动地来”“不破楼兰终不还”“长缨直请系单于”“壮志饥餐胡虏肉”“暴骨匈奴固其所”“登坛誓饮月氏头”……除了忧心忡忡,就是怒发冲冠。可见胡汉相争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斫刻下多么难以磨蚀的印迹……

    总之,碰撞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只因碰撞才促进了融合。从碰撞到融合最知名的范例,正是朔州吉庄三大王庙内走上神坛的鲜卑拓跋氏的创举。

    如今,兵戈止息,铸剑为犁。各民族融为一体的中华儿女,正在世界东方续写着新的文明,而长城脚下的北方名城朔州有幸成为见证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从碰撞到融合的活化石。无论神头泉、金沙滩、汉墓群,无论桑干神庙、应县木塔、崇福禅寺,无论雁门关、杀虎口、马邑城,竟能在旷世的朔风吹袭和洗礼下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全都是历史文化生动而璀璨的结晶,可谓底蕴深厚历久弥新。

    当我们走近朔州、回望朔州、感悟朔州时,一个总也让人忍不住为之兴叹、引发叩问的命题总会缠绕心头,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20110704;本文作者:郭万新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3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