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是一座佛

  盛夏之际,从北京回到太原。记忆中,家乡的夏,总夹杂着一缕清凉的风,今年,也不例外。长夏永昼,又恰逢周末,我们一家四口,向着更为清凉的蒙山出发了。说是旅行,却实在是短途。出市区,向西南,车行不久,就见大山恰似走来迎接,迅速地清晰、高大起来。

    未几,抵达蒙山脚下。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蜿蜒入山,不见尽头。而我们此行所要拜访的蒙山大佛呢,还被群山掩映着,不露真容。踏进山中,便觉来时路上的热浪和灰尘被一扫而光。比这清凉更让人熨帖的,是一份突如其来的宁静。正值暑假,山路上三三两两,多是大人带着孩子。虽然如此,却丝毫不觉嘈杂。人语回响,更显大山幽静。这也许就是山所特有的包容一切、荡涤一切的气度吧。

    这一段山势还很平缓,道路两旁的山上,各种树木层层叠叠,或青或黄,路旁更有野草、野花点缀,缤纷多彩。爸爸和妈妈早已兴致勃勃地辨识起这些野草的种类来了。这时,走在前面的妹妹忽然回头喊:“你们快听——— ”。侧耳听去,原来山谷之中,飘荡着佛乐:时而是悠悠晨钟,时而又是遥遥暮鼓,抑或松涛阵阵,流水潺潺,似有似无,不绝如缕,将大山笼罩在一派空灵、神秘之中。行在山间,谈天说地,不时会遗忘佛乐的存在,它却每每在峰回路转处袅袅传来,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追寻它的来处。

    等走到柏油路的尽头,真正的爬山才开始了。我们在丛林间拾阶而上,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果然,行至山腰,见一座残破的古塔,旁边是个小小的寺庙。一进深的小院落,窄小的佛堂,佛与菩萨是清一色的黄土所塑,虽显简陋,却更自然。出小庙,再往上走,便有两条石阶从两侧延伸至大佛脚下,游人们沿阶登上。坡上树木错落,大佛时隐时现,一步一景,为人们的朝圣之途平添乐趣。

    直到登上最高的平台,才终于看清了大佛的全貌。大佛依山而建,以山为体。佛身历经千年,衣袂略显模糊却仍可辨其形;佛头庄严祥和,虽为重建却毫无突兀不合之感。站在大佛脚下,仰观阳光普照,俯瞰清风徐来,烦恼、忧思,一瞬间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有平和、安心。

    蒙山大佛始凿于北魏,与大同的云冈石窟几乎同时,造型手法亦颇类似。然而,就在云冈石窟名扬海内之时,蒙山大佛却被历史湮没了。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使得佛头不知何时就消失不见,尘土、树木更是完全遮蔽了佛身……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山大佛,是近年重新修复的。曾看过南京鸡鸣寺掷满硬币的宝塔,曾见过太原崇善寺香烟缭绕的大殿,曾听过太谷圆智寺一墙之外的鸡鸣犬吠——— 总觉得那里的佛,离人太近,沾染些尘俗。蒙山大佛则不同,它因山而生,以山为形,山,本来就是一座佛;它远离尘世,甚至一度隐遁于大山之中,却终究赋予这大山以无限灵气,佛,早已不只是一尊雕塑,而是化为一座山了。我们或许可以遥想,一千多年前,大佛就是像现在这样,端坐山中,面带微笑,远远地俯视着,默默地护佑着山下的一方人民。

    拜完大佛,我们顺着山谷,从另一条小路下山。谷中树木参天,浓荫蔽日,清爽怡人。林间沙路净无泥,一条小溪依山而下,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时而化作一条瀑布,时而聚成一潭镜水。“清泉石上流”的佳境,便在眼前了。稀疏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在水面上,星星点点,浮光跃金,更可以想象夜深人静时“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我很愿意这样推测,同为太原人的王维,就是在蒙山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 “蒙山晓月”本也是太原一景。记得中学时学王维,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被称为“诗佛”。那时只是喜欢诗中淡泊的禅意,不解其间关联。今日蒙山一行,让我豁然开朗。远离俗世的喧嚣,亲近山水,寄情宗教,用佛性感悟山水,在山水间修炼佛心,如此则当然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了。

    这正是:山是一座佛净心净土,佛是一座山净土净心。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20110803;本文作者:原婧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8-31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