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原解放,城里城外的日子

  2011424日是太原解放62周年纪念日。62年前的那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向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的最后据点发起总攻,解放了太原,推翻了阎锡山长达38年的黑暗统治。在长达9个月的围困、瓦解、攻击过程中,这场战役也一举创下了“九个之最”,太原成为国内军阀割据时间最长、最难攻克的城市,是解放战争期间被包围时间最长、攻城时间最长的城市,这是一场国共内战期间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攻城战,也是敌我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今天,当我们细数城里城外的日子,盘点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您又有哪些收获呢?

三位老人的红色心愿

    再过几天,就是太原解放62周年纪念日了。这几天,在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李墕村,一位名叫李万寿的老人和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文化站站长,还有一位热衷于军事题材写作的太原作家,奔走于各相关部门之间,希望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看到李墕村这个在社会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能被设立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曾在太原解放战役中作为前线指挥部驻地,并曾是太原、晋中党政军文等重要机构诞生地的红色小村庄。

不该被遗忘的村庄

    东赵乡李墕村位于榆次城东10公里的潇河谷地北坡上。据史料记载,1948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太原前线指挥部即移师该村。在从当年7月至194949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将帅徐向前、周士第、胡耀邦、陈漫远、王新亭、彭绍辉、王世英等众多共和国开国功勋在此运筹帷幄,还有赖若愚、罗贵波、康永和、萧文玖、解学恭、裴丽生等一大批山西各解放区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也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过。在这个小小的村庄,还相继诞生了太原区党委、太原行署、晋中区党委、晋中行署、晋中军区,以及新华社晋中分社、晋中日报社等多个中共山西地方党政军文机构。

    几年前,为了这一段红色的历史,村民李万寿开始奔走于有关部门之间,希望能在该村设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这段历史告诉给更多的人。他说,解放太原时自己年仅10岁,当时看到村里来了那么多大干部也觉得很好奇,后来听大人们讲了才知道,那是徐向前带着部队驻扎到村里,住在村东头李吉祺家中的大干部就是司令员徐向前。

    今年3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该村,李万寿老人带领记者参观了当年徐向前元帅居住过的地方,以及晋中日报社旧址和掩埋着16名攻打太原时牺牲的无名烈士尸骨的墓地。李万寿回忆说,当年,徐向前元帅住在李吉祺家,后方指挥部驻扎在村民栗守仁家,而陆军医院则设在村民栗保全院内。至今,在栗保全家中还保存有一个写有 “陆军医院”的旧木箱。一只被敌机俯冲扫射时击中、布满了枪眼的黑釉大瓮也被村民保存至今。

当年山西的“西柏坡”

    东赵乡文化站站长许雯铭是另一位为该村红色历史奔波忙碌的人,在他心目中,这个小村庄对于太原解放的历史贡献和价值不亚于当年成为毛主席、党中央临时驻地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他说,这个村庄就是当时山西的“西柏坡”。

    曾花费了很大精力对这段历史进行搜集整理的许雯铭,多年来走访了多位当年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并亲自查阅了榆次县志、太原市志等大量史料,然后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认真归纳和整理。他说,在从1948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至1949424日太原解放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太原前线指挥部共在该村驻扎了9个月。其间,194881日,中共太原区委、太原区行署在该村成立;同年815日,中共太原区委、太原区行署改为中共晋中区委和晋中区行署;825日,新华社晋中分社在该村成立;同年1230日,中共太原市党政军领导机构在该村同时成立;194911日,中共晋中区党委机关报《晋中日报》在该村创刊发行,直到1949424日太原解放发行“号外”止。425日印刷机等设备由李墕村运至太原。426日,报纸改版发行,是为《山西日报》创刊号第一版。

    他说,作为第一兵团太原战役前线指挥部驻地和中共晋中区、太原市众多党、政、军、文等领导机构的诞生地和驻地,这里无疑是山西中共最高领导层活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9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意义上说,该村堪称当时山西的“西柏坡”。

指挥部曾四次转移

    据许雯铭考证,当时这个村子因距离榆次较近,又处于交通要道,因此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多年来一直是敌我斗争的拉锯区、游击区和边缘区。

    1948721日,第一兵团前线指挥部从徐沟张家庄秘密迁驻于该村。位于村中心的侯家大院成为第一兵团太原前线指挥部驻地。在村北李拴龙院内土崖下的一排四间砖墙房屋,是兵团初驻该村时关押阎军俘虏高级军官赵承绶的地方。当时,由于驻村机构和事务增多,往来勤务人员随之增多,这也引起了阎军的注意。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两架阎军飞机当场把驻地大院食堂的库房炸塌,所幸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没过几天,阎军飞机又突然飞来,将寿阳县组织来向村中联勤指挥部驮送生活物资的民工和牲畜当场扫射致死。

    此后,阎军飞机似乎盯上了这个村,隔三差五就飞来袭扰,闹得人心惶惶,气氛骤然紧张。为了应对敌机的频繁骚扰,驻村领导机构一边组织加紧挖掘防空洞,一边抽调经验丰富的机枪射手,组成防空机枪班,轮流值班应对空袭。至今,该村村民还记得一段流传下来的顺口溜:

    红飞机,嗡嗡嗡,绿飞机,哼哼哼,

    炸塌了多少好街门,炸死了多少好民工,

    救不了狗日的猴儿命,保不住老窝太原城。

    咱们的徐司令,指挥的真如神,

    围了个大铁桶,打得他没处寻,

    逮杀外阎锡山,解放咱太原城。

    许雯铭考证发现,在从1948721日晋中战役结束到1949424日太原解放的9个月零4天当中,兵团前线指挥部因敌机袭扰、战事所需等情况,曾经4次迁移驻地,先后从该村临时迁往距离不算太远的相立村、峪壁村和大峪口村,而徐向前司令员也因治病和指挥战役4次移动指挥所,当地几个村庄中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对此留有深刻印象。

老人们的红色心愿

    多年坚持撰写军事题材的太原作家谷峰也对这个小村庄充满了敬仰,曾数次前往该村考证调查,他是关心该村的第三个人。

    他说,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该村村民不仅为部队和地方党政军文等众多机构提供了住房和生活物资,而且还主动为兵团野战医院重伤员献爱输血,在保卫党政军领导机构和干部人员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段用血与火铸就的闪光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和忽略,更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几年前,已到古稀年纪的村民李万寿自费制作了两块牌匾,他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政府部门为这个红色村庄挂起匾来,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后人知道这段历史,让村子的红色历史不被遗忘。东赵乡文化站站长许雯铭根据这几年调查考证的结果,也写成《不该遗忘的革命摇篮》一文,发表在榆次区文联主办的《秋实》杂志上。他说,目前村里曾见证过这段历史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自己费力如实记录下这段历史,为的是让后人永远铭记历史,在缅怀徐向前、胡耀邦、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要教育后人饮水思源,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几天,作家谷峰又对该村的红色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考证研究,他说,红色革命遗址被忽视、被冷落乃至被忘却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和关注,他希望有关文史部门能尽快对当地一些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宣传和保护这些难能可贵的红色革命遗址。他说,这不仅是有关党史、文物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文史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报记者 文/摄

1为敌军扫射时被打坏的水瓮图2为徐向前在峪壁村的驻地图3为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前线指挥部旧址图4为作家谷峰和东赵乡文化站站长徐雯铭图5为李万寿老人图6为李老自己制作的金匾

那一天,我参加了革命

曹培基 口述 彭庆东 整理

    时间:1949424日凌晨

    地点:原绥靖公署参谋训练队总部

    (现省军区大院内)

    1949年初,固守太原的山西军阀阎锡山早已成了瓮中之鳖。

    当时,我在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参谋训练队任中尉事务长,负责工薪、伙食等管理工作。参谋训练队总部地址在今天的校场巷省军区大院内,是绥靖公署下属的情报机构,下设若干个联络小组,分散各地搜集情报。此前,我曾在太谷负责那里的联络小组的给养工作。太谷解放后,我便留在太原任现职,同时兼任河西后王村一个联络小组的给养管理员,骑车来回穿梭于后王村与总部之间。每次途经汾河大桥(原俗称洋灰桥)时,炮弹时常在头顶飞来飞去,流弹也呼啸着从身边穿过,整日里提心吊胆。

    420日,人民解放军对困守太原的敌军发起了总攻。河西地区很快被解放,太原城门也就被关闭了,不许出进。我也就不再出城联系工作了。上面就命我们到城墙工事上观察,搜集战事情报,每日汇报。但是人心惶惶,无心上班,实际上已处于一片混乱状况,无人过问。我奉命在大南关的城墙垛上观察,看到一队队的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大白天就到在城墙附近居住的老百姓家隐蔽,城上的阎军还不时朝下打枪。后来才知道,解放军战士这样做,是为了在夜间能尽快摸到城墙根下面挖地道、埋炸药。与此同时,我也看到阎军的大炮在哪里一响,解放军的炮弹跟着就飞向哪里,阎军的大炮立时成了哑巴。

    连续几天,城里的人们到处躲避炮弹,店铺、单位纷纷关门歇业。家里没有躲避的地方,我也就不上班了,在参谋训练队大院的办公大楼里躲避炮轰。这座大楼地下室、一层的外墙全是用近半米厚的石料加钢筋混凝土砌筑而成,相对安全。

    424日凌晨,迷糊中的我被嘈杂声惊醒,听说解放军已从小东门攻入城内,正分路向各个要害部门围攻。我的同事们纷纷涌入办公大楼的仓库,脱去军装换便衣。我和一个姓孙的通信员、一个伤员蜷缩在仓库一角不知所措,后来有人问:“要锁仓库,你们出来不?”我们三人都说不出去了,“你把我们反锁住吧。”过了一会儿,我听见解放军战士在外面喊道:“不许动!缴枪不杀!”将参谋训练队的人员全部押解而去,包括阎锡山留用的日本人十总队的日俘人员共百余人,尔后一片寂静。我们三人躲在仓库里,从早晨到下午4点,没有吃过一口饭,饿得实在不行了,只好撬开房门出来准备回家。就在我走出大楼门口时,迎面碰见了我原先的上司——参谋训练队队长任毅诚。解放前夕,因他在上党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后又放回来,阎锡山怀疑其通共,要抓捕他时,他随即逃离太原,参加了革命,现担任市公安局接收组的领导。我一阵惊喜,向他简单汇报情况之后,他对我说:“小曹,你不要回去了,就在这儿等着接收吧。”从此,我就安下心来,准备向市公安六分局移交、整理阎伪文件档案等资料。

    移交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结束后,党组织给我开了介绍信,我就报考了山西公学,被分配到了农林水利训练班学习,有幸成为了一名革命干部,直至离休。回想那一天,是党让我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自由,也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永远成为我人生历程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黎明前的枪声

侯明英

    时间:19494月间

    地点:原东羊市(现钟楼街)

    在太原解放62周年之际,谈起了解放前夕的一幕,至今让人感到心惊肉跳。当时,阎锡山眼看孤城一座,四面楚歌,危若累卵,却拒不投降,妄想死守太原。那一年我12岁,正上小学,尽管今日已入耄耋之年,但当时的情景仍魂牵梦萦,历历在目。

    那年,我家租住在原东羊市 (现钟楼街)的一处三进院里,后院还有个地窖。在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前,城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央军”吃的是白面蒸的口袋馒头(因样子又粗又长,老百姓习惯叫口袋馒头),整天在大街上大摇大摆,拿馒头跟老百姓换东西,而阎锡山的兵却只能吃空投下来的红大米。到了晚上,一条绳子上拉着一串瞎兵,煞是好玩。当时,阎锡山搞全民皆兵,近半百的父亲也在征兵之列。我家人口多,父母、爷爷、奶奶,再加上我们兄妹四人,整日都为吃喝发愁,父亲走了,我们的天就塌了。恰好那时当官的都想趁机发横财吃饷,只要找关系、拿上钱都可以买兵,父亲只穿了几天军装,抓兵的便不抓了。市场萧条,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当时流通的法币用麻袋装,上厕所都用票子擦屁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也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尽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特别是牛驼寨那个方向,到了晚上炮火连天,红的、黄的、绿的炮火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我和小朋友们都好奇地爬到房顶上去看,脑子里还在想着共产党打进来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那时,国民党统治的二战区为了垂死挣扎,大力宣传共产党的不好,发行什么“戡乱读本”,把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为的是守住太原扩大他们的统治地盘。

    平时解放军不往城里打炮弹,总攻开始后城外解放了,城里也响起了炮弹声。由于我家住的离督军府不远,那里是打击的重点,炮声听起来更加吓人,只要听到指挥枪响,随之而来的就是炮弹的爆炸声。我们全院的人把后院地窖变成了防空洞,大家集体藏了进去,连不到四个月的小妹妹也给抱了下去,人多地窄,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谁也不敢出来。只有爷爷说他不怕死,给我们送饭做后勤。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

    当零星的枪炮声消散后,爸爸说解放军进城了,我们才陆续爬出地窖。424日一大早,爸爸从门缝里看到马路上有兵走动,还有的兵在廊檐下睡觉,等到路上渐渐有了行人才敢打开大门观察。第二天集市上就有了山药蛋卖,爸爸高兴地说:“终于可以吃上菜了!”

难忘的一夜

范宜兰

    时间:1949423

    地点:原鼓楼街附近通顺巷中段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凭借太原独特的地理优势而顽固坚守,太原成了难攻的堡垒。中央军委特别派出能打善战的徐向前总指挥攻打太原城。从19488月重兵封锁包围了太原,阎锡山利用坚固的军事设施阻挡解放军进城,但那时太原已成孤岛,军需物资、军队吃用全由空中投放。当年我们这些小孩子不懂世事,每天看着天上的飞机空投物资,常为那些花花绿绿的漂亮的降落伞欢呼、跳跃。

    市民没有供给,全城闹粮荒,在围城的恐慌与不安中,“乒乓”的枪声与“轰轰”的炮声整日不绝于耳。当时5岁的我就是在枪炮声中开始一生永不磨灭难以忘怀的记忆。

    市民们为了防止房屋被炸塌埋住人和流弹伤人,在院落里都修筑了防空洞,实际上就是一个既潮湿又不通风的地窖,地下渗出水来,墙上还挂着水珠。全院大人孩子都坐卧在用木板搭成的床上,感觉阴森寒冷。当时只能吃到限量的豆饼、红大米,过着真正暗无天日又忍饥挨饿的日子。红大米是劣质米,缺失必要的营养,当时人们大多得了“夜肓症”,天黑了眼睛就看不见了,当时我正患“痄腮”,脖子上肿痛化脓,也没得到及时医治。

    当时我家住在鼓楼街附近的通顺巷中段,在巷中抬头就可看见雄伟壮丽的古建筑——— 鼓楼。

    1949423日这天,城被围已近9个月,枪炮声显得更加激烈密集。男人们不安于龟缩在洞中,不时地出去观望。傍晚时分有人通报:鼓楼被炮火击中燃起大火了。危急时,院里邻居决定逃离即将被蔓延过来的大火烧毁的院子,各尽所能携物往巷子南边逃去。

    我被姥姥拉着出了大门,一股热浪由北袭来吓得我大哭起来,只见天空一片红光,又见鼓楼上的椽子、檩子在烈火中坍塌下来。父母选了巷子最南端一个大门洞安顿我们,然后回旧院守候家园。当晚我和姥姥就睡在门洞下。天刚蒙蒙亮时,急切的敲门声把我从梦中吓醒,只听见门外喊:“老乡开门!”姥姥正要开门,被院内出来的一女人喝住,无奈我们是外来人不敢自主开门。过了一会儿,听见门打开了,随即进来几个解放军让我们出来,还很和气地说:“老乡别怕,小妹妹别怕。”

    这一天就是1949424日,太原解放了!可惜的是雄伟的鼓楼毁于了战火。

我见到了解放军

杨明华

    时间:1949424日清晨

    地点:原首义街(现五一路)

    那时我家住在皇华馆东口,紧靠首义街(现在的五一路)。

    424日早晨,只听着万炮齐发,惊天动地,被围困了将近9个月的太原人欣喜地感觉到,解放军要进攻了,但是听着隆隆的炮声,不免有些害怕。我们院里的四五户人家一起藏在邻居家的地板下,上面搭了个梯子。只听得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但是并没有打到院里来,妈妈上去到家里看了一下,回来说玻璃都被震破了。过了好一阵子,炮声稀疏了,听到了“冲啊”、“杀”的喊声,人们高兴地说:“城打开了!”这时又听见从首义街的十字路口那儿传来阵阵“缴枪不杀”的声音,我们都爬上了地面。外面的声音渐渐地小了,不一会儿,大门推开,进来好几个解放军战士,我没注意他们是不是带着武器,但是腰里的白毛巾和那个蓝花搪瓷碗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位解放军把我抱了起来,问这问那,我感到他们非常和蔼可亲。

    中午妈妈领我到了街上,地上满是弹头和弹壳,我低头要拾,妈妈说什么也不让,现在想起来还挺遗憾的。那天的入城式我也记得,首义街上解放军排成几路纵队,后面是抬着重机枪的,牵着马拉着炮的,威武极了,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太原城从此获得新生。有一段时间我们玩游戏,孩子们都愿意当解放军,嘴里还不断地喊着“冲啊”、“缴枪不杀”。

    曾经的那幢小二楼现在还在,每当我路过时总想起那段往事。后来,我根据儿时的记忆,写过两首纪念太原解放的诗。分别是《打开了》:烽火连年罩古城,大兵压境斗柄横。惊雷轰得龟甲破,“不杀”之声慑敌营。《入城式》:首义南门迸铁流,军威振振放歌喉。黎民十万争相望,雷动欢声漫并州。

天上掉下一袋面

范玉莲

    时间:1949421

    地点:原五拐巷14号院

    太原解放那年我20岁,那时我在太原城里一家工厂当女工,与家人租住在五拐巷14号院最里边一个小偏院里。这是一个由四五个院落套在一起组成的院落,房东是一位姓徐的官宦人家,听说祖上当过清朝的大官,娶的太太是太谷有名的乔家的闺女。

    解放太原时围困的时间很长,物价涨得厉害,吃的东西尤其贵。家里早已断粮,又没钱买,全靠每周到工厂领一次黑豆饼充饥。工厂给每个工人编了号,我的号是3367号,按号领取豆饼。419日以后仗打得厉害了,也不去工厂了,连豆饼也吃不上了。院子里的老百姓有的躲在自家挖的“防空洞”里,没有“洞”的只能躲在自家屋子里。大概是421日,有飞机又来给守城的国民党军空投东西,那飞机飞得不是很高,有东西从飞机上直接被扔了出来,也没有挂降落伞。忽然,我们听到有东西重重地砸在了屋顶上,家里人都吓了一跳,担心是炮弹落在屋顶,因为隔壁邻居家就落过一颗炮弹,幸亏是颗哑弹,只是把屋角砸了个洞,把家里弄得灰尘一片。缓过神来,出外一看,是小院茅房的顶子被砸坏了,东西没有掉下来,而是挂在了横梁上。大家一起动手把那东西弄下来,原来是一袋美国面粉,可能是飞机空投时慌里慌张没选准目标,胡乱扔下来的。这袋面粉的包装有三层,最外面是一层草袋,再里边是麻包,然后才是面袋。这一下我们可高兴了,全家5口人有救了。

    那时老百姓听说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盼望着太原也能实现和平解放。可这一盼望最后没有实现。22日以后,仗越打越激烈,在枪炮声中,我们在24日迎来了太原解放。

来自火线的记忆

侯润壁 口述 程太生 整理

    时间:194810月初至1949年太原解放

    地点:太原城北、西山化客头、赵家山

    我叫侯润壁,原名侯执中,19457月参加八路军榆太祁独立营(后相继整编为榆次独立团、华北独立第六旅十八团)一连。在解放太原战斗中,曾担任主力连连长。

    在太原战役中,我是榆次独立团一营一连的一名排长。194810月初,太原外围战开始后,我团奉命参加夺取太原城北高中村的战斗。当时指导员找我谈话,让我当副指导员,我推辞说自己没有文化,结果上级未采纳,还是下了任命。全连百十来号人,每个战士配发五六十发子弹和三四颗手榴弹,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战斗开始后,敌人拼死顽抗。记得那天晚上,我们连长崔会昌牺牲了,凌晨李副连长(寿阳人)在观察敌情时也牺牲了,上级火线命令我代理连长指挥战斗。 我带领连队奋勇作战,终于在友邻连队的配合下,取得了最后胜利。战后,我被上级正式任命为一营一连连长。

    在太原部队围困瓦解敌军的第二阶段,晋中战役中阎军高级俘虏,绥靖公署野战军司令赵承绶等人在我军做工作后,愿意去太原城,向阎锡山送信劝降。我们连接受了护送他的任务。然而在城边受到顽固的阎锡山部队岗哨的阻拦,始终找借口不放行,我们只好返回。

    1949年初,在太原化客头战斗中,我们老一连有一半都是刚补充来的新兵,还有不少“解放战士”。因我们是主力连,上级一有战斗任务,总是命令:一连上!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援,小米饭、猪肉和蔬菜,总是能送到阵地,而敌人就不同了。例如攻下西山化客头后,发现阎军把蒸好的馒头用笼布包住,为了备战平时不让士兵吃,结果我们缴获后,馒头都长毛了。

    在西山赵家山战斗中,一天晚上,我与安牛排长在前沿侦察敌情,不幸踩中地雷炸伤腿部,耳朵也被震聋。后在晋祠医院住院治疗五十多天。战后,上级给我荣记三等功。

为接管太原准备着

闫秉贞 王乃积 郝永才

    时间:19488月至19494

    地点:榆次大乘寺街

    回忆起在太原解放前夕的那段经历,犹在昨日,历历在目。19488月我们在杨奇清、冯纪同志领导下,组建成立太原市公安局。不久,根据中央指示,杨、冯等领导同志率领一批干警调平津前线,准备接管北平、天津。太原公安局改由程谷梁、黄石山分任正、副局长。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该局工作,驻扎在榆次大乘寺街。

    为顺利接管太原,在局党委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用10天时间,全体接受纪律教育。大家在大乘寺街23号大院席地而坐,程局长亲自授课。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填了表格,登记好个人财物,准备在入城一个月后进行核对,如情况不符,必须说明原因,否则按违反入城纪律追究。其次,对太原街巷名称、敌伪机构分布情况,以及所有伪职人员姓名、住址、身份进行了准确详细的调查登记。局党委强调:所有干警随时听候命令,准备入城。

    194810月底的一天,所有在职人员突然接到指令:做好准备,随时入城,并要求所有同志不得请假、离岗。总务科为此给每个人准备好三天的干粮。每人三斤面块,是用鸡蛋、食油、水和面,切成小块用热沙子翻炒熟的,此外还有备用水。这些食物按部门发给每个人,强调在入城路上和入城后食用。入城指令要求内紧外松,不露声色,高度保密……对此,大家很纳闷,人们心存疑惑,不知究竟。但出于保密的严格规定,所有人不该问的不问,同志们一切听从领导安排。事后得知,原来是黄樵松军长起义计划被戴炳南告发,没有成功。三天的干粮,有的被嘴馋的同志吃了个差不多,有的原封未动,又交回了总务科。

    19491月,局党委组织全体干警冒着寒风排队集中在榆次西站,欢迎从平津前线调来的解放军。当我们看到8名解放军战士骑着8头骡子,拉着榴弹炮从面前走过时,大家群情激奋,有的为解放军献花,有的喊口号,同志们齐声高唱:“欢迎!欢迎!欢迎咱们的解放军,兄弟兵团齐会合,解放太原有把握,有把握……”欢呼声、口号声、歌声淹没了整座车站,人们受到很大鼓舞。同年1月下旬,解放军某部在要榆次城西门组织攻城爆破实弹演习,局领导又组织全体干警现场参观。我们亲眼目睹了解放军战士英勇顽强、机智勇敢、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了教育,鼓舞了斗志。

    1949424日,太原解放。当天早晨,我们怀着胜利的喜悦,从榆次出发,坐着解放军战士修好的闷罐车直达北营。之后,步行通过首义门,到达侯家巷,顺利地接管了 “山西省会警察局”。

一首顺口溜

    时间:解放太原战役中

    地点:火线上

    在太原刚解放那几年(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小学二三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描写解放太原战役中,炊事员战斗生活的歌谣。短短三十几句顺口溜式的叙述,让人了解到炊事员的艰辛和乐观精神。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记忆深刻,以至多少年后我还能背诵出来。只是这几年年近古稀,记忆力下降,和一位同学共同回忆才把这篇文章凑齐。现在写出来与同龄人一起追忆儿时读书的时光,缅怀老一辈革命战士为人民解放事业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这样的:我是炊事员 参加打太原 烧水又做饭 日夜总不闲 山里没有水 出去几里远趁着天未明 挑水好几担 烧水没有柴 我就到处捡 有水又有柴 回来好做饭蒸的白馍馍 煮的热稀饭 爬岭又翻山 挑上送火线 火线远又远 只嫌两腿短扁担颤悠悠 满身直流汗 到了阵地前 弯腰放扁担 小声叫同志 赶快来吃饭吃了这碗饭 打仗更勇敢 冲进太原城 活捉阎锡山 活捉阎锡山 庆功闹翻天我包饺子又捞面 请你坐上边 我包饺子又捞面 请你坐上边

    遗憾的是记不清作者了,或许是文工团战士的宣传节目,或许是战地记者的创作……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革命先辈的无私精神代代相传。谨以此奉献给为解放太原作出贡献的勇士们!

冒死送信

王天祥 整理

    程振万(83岁)

    姬秀锦(80岁) 口述

    时间:1948

    地点:阳曲县西黄水村

    赵承绶,山西五台县人,曾任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总司令等职。 19487月赵在“晋中战役”中被俘,被拘押在阳曲县西黄水村。当时,为了减少伤亡,太原前线指挥部对赵承绶进行了政治教育。

    指挥部让赵承绶住在一户殷实的农家小院里,部队给他配备了专职勤务人员,准许他可以外出聊天,也可以参加下棋等娱乐活动。在被拘押这几个月间,赵承绶深感解放阵营的美好,也认识到了蒋家王朝的没落不可抗拒,于是毅然提笔给他妻子写信,希望能代他劝说部下弃暗投明。

    为将这封信及时、安全地送到太原,解放太原前线指挥部和太原地下党进行了周密安排。选派了西黄水村田贵元和刘贵元的妻子乔装打扮,冒着生命危险入城将信辗转交给了赵承绶妻子,从而获得71师停止抵抗的成果,为解放太原赢得了时间,减少了伤亡。

    六十多年过去了,乡亲们至今没有忘记太原战役的前前后后,没有忘记为解放太原而献身的先烈,没有忘记为太原解放作出贡献的人们。

我为解放做贡献

周乃迅

    时间:1948年秋冬

    地点:榆次张庆

    2011424日是太原解放62周年纪念日。为了这一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忆往昔,峥嵘岁月。昔日,山西人民在土皇帝阎锡山的统治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兵农合一”、“三自传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望能过上好日子,盼着早日得到解放。

    我的家乡榆次张庆是1948年解放的。当时我11岁,正读小学。父亲为了养家糊口整日在外奔波,我因在家排行老大,所以经常顶替父亲到村公所应付摊派的公差。

    1948年秋,晋中战役结束后解放大军北上围攻太原,当时的口号是“打到太原去,活捉阎锡山”。当时,部队在我村选了两处院子,在药和尚家的院子设立了野战医院,在药十斤的院子设立了兵站,于是我村就成了阎匪军攻击的目标,时常有从武宿机场飞来的飞机向我村扫射,子弹从头顶嗖嗖地飞过,很是吓人。但这更增加了我们对敌人的仇恨,增强了我们打败阎匪军、解放太原城的信心。

    为了做好支前工作,人们把家中门扇拆下来,运往前方做防御工程用,父亲赶着马车和乡亲们一起把门板、粮食、军需品运往前方,母亲和姐妹们则忙着做鞋袜。我放学回到家,也和母亲一起在煤油灯下做鞋子、纳袜底,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时也顶替父亲到村北通往前方的公路上,将坑坑洼洼的路填平,和长辈们一起干得热火朝天。路上,我常能看到从战场上抬下来被送往野战医院的伤员,看到他们身上有血迹,我们就去慰问,送水、送饭、送鸡蛋,有时也帮忙洗衣服,为伤病员服务。

    这就是我在1948年为解放太原所做过的事情。这段支援前线、慰问伤员的日子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回想起来倍感幸福!因为我为解放做了该做的事。

我和三六医院的新生

席承恩 口述 整理

    时间:1949419日至430

    地点:城外阎锡山陆军三六医院总院(今桥东街解放军二六四医院)

    今桥东街的解放军二六四医院曾为阎锡山的陆军三六医院总院,太原解放那年,我才17岁,刚分配到X光室兼理疗室做辅助工作不久。

    1949419日,我正在总院辅助丁耀宗医生为病人做透视,就听见面粉厂那边落了不少炮弹,听说是解放军发起了进攻。丁医生让我停止透视,赶紧拆卸机器,往城里搬迁。刚拆了一部分,丁说来不及了,让赶快走。我简单拿了点东西,就跟丁医生和杨雨森院长从医院北门出去,准备从新南门(今五一广场)进城。谁知到城门前,城门叫不开,于是又到正太街一个旅店内,杨院长往城里打了电话,说是三十军的伤兵要进城。因当时戴炳南的三十军很受器重,所以要打他们的旗号。最后城门总算开了,我们进城后到了新开路(今五一路)的基督教青年教会,当时那里是院部。后来,又住进南肖墙的博爱医院,当时那里是三六医院的一个分院。有一阵,城内也落了炮弹,听说是有目标地落,比如电力公司和城北的阎军炮兵阵地,医院里也落了一两发,所幸无人员伤亡。

    424日拂晓,只听见炮声和机枪声一阵紧似一阵,都说解放军要攻城了,大家赶紧躲进地下室。天明时分,听见有人在外边喊:“没事了,出来吧!”于是,有人开始往外走。约上午10时,解放军一个干部说阎府已经拿下,让我们回屋里。30日,解放军护送我们回到三六医院总院,进行了交接。我发现理疗室的机器都还完好,很快就恢复了理疗工作。

    同年9月,三六医院正式改名为山西省军区直属分科医院,我光荣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一名军医,军龄从1949424日算起。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6-14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