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纪念太原解放62周年访谈录

  今天是太原解放62周年纪念日。

    我们寻访,倾听,记录,听老英雄忆、亲历者谈太原解放,专家研究太原解放战役中的文化攻势,看烈士家属捐赠的遗物,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脉搏。62年后的回眸 “解放”,更是为了超越纪念。

    太原解放战役既是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的一次胜利,也是人民解放军在文化上的一个伟大胜利。在军事进攻间隙,开展政治攻势、文化攻势,是太原解放战役的一个突出特点。打开尘封记忆,撷取历史片段,重温战场上我军创造和传播新文化的生动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化创新与传播不无裨益。

胡耀邦创办《子弟兵报》

    19488月,胡耀邦就任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负责准备攻打太原全面的政治工作。为了提高解放军官兵的思想认识,增长其知识和技能,解除疑难和顾虑,提高信心和斗志,103日胡耀邦在太原前线创办《子弟兵报》。报纸面向基层,面向士兵,在把领导的思想变为群众思想的同时,加大宣传群众的智慧,宣传和弘扬士兵的模范行动。胡耀邦不仅经常自己为报纸写文章、修改其他同志的文章,同时他还点将兵团宣传部长任白戈等为报纸写文章。

    在各部队检查工作时,胡耀邦发现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各级党委,尤其是连队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此,他撰写了一篇《认真做好连队建设工作》的文章,登在《人民子弟兵》报上。要求各级党委在加强党委本身建设的同时,重视连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此,他号召部队“营以上机关、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连队,到连队中去。为了连队,把连队搞好!”

    为了发挥报纸在战争中的作用,胡耀邦要求到前线去、到士兵中去开展政治工作。他自己经常携带报纸,深入基层,讲形势说任务,宣传鼓动,激励士气。194811月在东山战斗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胡耀邦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到第15纵队淖马阵地,把《人民子弟兵》散发到战士们手中。

李培信发明“火线传单”

    15纵队44旅政委李培信,早在临汾战役时就发明了“火线传单”,用通俗精炼的语言表扬好人好事,传播胜利消息。太原战役中他更加重视墙报和传单的作用。由于战壕壁面凹凸不平,不便于把稿件或传单贴到墙面上,有的连队就把稿件贴到门板或床单上。李培信政委看到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创造,启发战士们再想办法,最后战士创造出用包袱皮、手巾贴稿件等方法,使整个战壕变成了文化气氛很浓的战士之家。

    针对解放战士因不清楚新旧军队区别而流露出的糊涂认识,他经常召集连队战士,分析新旧军队的区别,鼓励战士创作诗歌表达感情:

    相距不过百把米/两重世界两重天/阎军好比在地狱/挨打挨骂受熬煎/吃不饱来穿不暖/菜缺患了夜盲眼/强迫当兵来卖命,妻离子散不团圆/我们好比在天堂/丰衣足食真温暖/为了人民得解放/团结一致干得欢/官兵平等像兄弟,友爱情谊比蜜甜。

    李培信把创作的这些诗歌收集起来,利用墙报和传单推广到全部队。战士们看了听了之后,心花怒放,个个摩拳擦掌,要在解放太原中立大功。墙报和传单成了教育战士的最好工具。

    太原战役打响后,“火线传单”得到进一步发展,既成为统一和凝聚解放军指战员力量的最好工具,也成为瓦解阎军的锐利武器。在围困时期,前线司令部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心战。不少部队把能写会画的战士组织起来,编写诗歌、快板、故事等宣传材料,宣传我军的宽大政策,鼓励阎军士兵弃暗投明。名为《天地诗》的诗歌写道:

    你的家/解放了/欢天喜地/不论穷/不论富/有田有地/阎锡山/守太原/花天酒地/众官兵/受饥饿/冰天雪地/又挨打/又挨骂/怨天恨地/钻碉堡/卧战壕/昏天黑地/炮弹打/炸药轰/惊天动地/前进死/后退杀/忧天愁地/你父母/盼望你/祷天告地/恨阎贼/抓去你/指天骂地/快逃跑/找机会/白天黑地/回家中/大团圆/谢天谢地。

    还有一首诗,题名为《你为谁卖命?》,巧妙地运用设问的形式,推心置腹地道破了阎军士兵的苦衷:

    你为谁卖命/莫当糊涂兵/保长抓你来/图财卖壮丁/逼你上前线/枪打自己人/这事不能干/干了昧良心/莫再走错路/赶快离火坑。

    对前线阵地上的士兵,解放军则编写鼓励其投降的宣传品:

    放哨看地形/打柴看路线/知心朋友商量好/看准机会一起跑/白天过来用记号/黑夜过来高声叫/解放军大力掩护你/不怕误会跑不了/带上子弹和步枪/谁敢追赶打他娘!

    这些简明易懂、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有的被制成蜡板牞用油墨印刷出来;有的被战士们用毛笔直接写在纸上牞晚上偷偷送到敌人的阵地前沿、墙根脚下;有的被秘密送进城里。在战役进入围困休整期间,还用迫击炮打到敌人的阵地上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据统计,太原解放战役期间,我军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先后印发四十余种宣传品达五十多万份,瓦解阎军近3万人,约占阎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歌声飘荡在战场

    太原解放战役的战场上,还活跃着一批文艺宣传员。他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作词谱曲,用歌声作武器,参与进华北最后一战中。

    牛驼寨战斗结束后,西北野战军7纵宣传队指导员石汉三自编自演大鼓书,把牛驼寨战斗的意义奉献给战士:

    九月里来朔风寒/我来说一说大战牛驼山/牛驼山就在太原城东北面/它是那太原市的重要一关/它东面接近孟家井/北面和榆林坪相接连/西面就是太原市/牛驼寨被围在中间/它居高临下控制太原/牛驼寨要是在敌人的手/接近太原就比较困难/牛驼寨要是在我们的手/大大地缩短攻城时间。

    平津战役结束,19493月,华北军区三大兵团齐聚太原城下,搞好团结,实现协同作战就成为政治宣传中的重要任务。18兵团宣传队用《老大哥有六好》等歌声述说着自己欢迎19兵团和20兵团的真诚之情:

    欢迎/欢迎/咱们热烈来欢迎/欢迎咱们的老大哥/兄弟兵团大会合/百战百胜有把握/百战百胜有把握/单等着一声号令下/齐头并进把城破/老大哥,有六大好/历史老/战功高/经验多/觉悟高/新创造/有技巧/老大哥有六大好/咱们虚心地向他学/咱们虚心地向他学!

    随着3大兵团的会合,太原解放指日可待。为人民接管好太原成为解放军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于是 《入城纪律歌》就成为我军唱得最响的一首歌:

    伟大胜利眼看就来到/入城纪律十分重要/工人和平民一切老百姓/生命和财产都应保护好/老百姓开设的工厂和商号/还有医院和学校/名胜古迹和一切好建筑/一丝一毫也不能损坏掉。

杨云龙

太原就要解放了﹃,等我回来!﹄

    “这是咱们太原小王村一位烈士梁老四的遗物,家属去年捐来的。”刘凤真主任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打开柜子,提出来一个白色的包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这是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太原市黄坡革命烈士陵园寻找与太原解放战役烈士有关的故事。

    没有人说话,室内静悄悄的,我们轻轻解开包袱,打开烈士遗物:一件土布做的黑棉袄,一件黑棉马甲,里子都是白色的羊毛,有几处羊毛已经脱落。望着遗物,想到长眠于战火中的烈士,想到牺牲的悲壮与生命的意义,酸楚与敬仰的情绪在我的心中蔓延。

    随后,刘主任打电话请来烈士梁老四的儿子梁富金和长孙梁志刚,为我们讲述60多年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梁老四的故事。

    “我和父亲只见过一面,是我70天的时候,那么小,我肯定没印象,但从小听母亲讲父亲的事,所以这辈子父亲都在我脑海里。”梁富金老人今年66岁,高个子,红脸膛,浓眉大眼,说一口地道的太原话,性格直爽,看得出来他对父亲有着浓厚的感情。

    他神情凝重地说:“1946年那会儿,兵荒马乱的,我父亲23岁,应征入伍。当时母亲正怀着我。生下我70天时,父亲悄悄回来一趟,看了看我,与家里人匆匆说了几句话,就走了。这是我和父亲唯一的一次见面。”说到这里,梁福金老人的眼圈红了。

    1947年,梁老四成为晋中军区独二旅四十九团二连机枪班的一名战士。19486月,梁老四所在部队打到小王村附近,他顺路回到村里,想看看家人,但妻子孙福兰抱着两岁多的儿子跟上村里人到神堂沟山上逃难去了。梁老四的大哥当时在村里,他赶快上山把弟妹叫回来,与弟弟见了一面。梁老四问了问孩子情况,对妻子说:“太原就要解放了,解放了我就回来,你和孩子在家等我!”“听母亲说,这次见面时间很短。”梁福金肯定地说。

    19491月,太原西边庙前山的狼坡村战役猛烈展开。解放军与胡宗南调来的中央军争夺狼坡山高地,阵地上枪声、炮声、飞机轰炸声响成一片,硝烟遮天蔽日,战斗非常激烈。122日,独二旅四十九团二连机枪班副班长梁老四在狼坡村战役中英勇牺牲,时年26岁。这一切,他的家人并不知道。妻子孙福兰带着年幼的儿子仍在苦苦盼着丈夫回来。“太原就要解放了,等我回来!”孙福兰坚信丈夫的话。

    19495月初,太原解放十几天后,政府通知孙福兰,梁老四已在狼坡村战役中牺牲,埋在晋祠附近杨家村北边公墓。担惊受怕,苦苦等候,等到的竟是这样的噩耗!孙福兰大哭一场,擦干眼泪后,与家人一起,将梁老四遗体拉回祖坟安葬。

    “我母亲很坚强,父亲牺牲那年,她才23岁,一辈子没再嫁人,一心抚养我,哎,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梁福金叹了口气说。孙福兰思想积极,解放后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她经常告诉儿子:“你爸爸是烈士,咱们干啥事都不能落后,要为他争气。”梁福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中学毕业后回村,担任过队长、会计、书记,一心为村民办实事,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

    “您父亲有留下来的照片吗?他长什么样?”

    “原来有个日本人发的良民证,上面有父亲照片,后来找不到了。母亲还让人给父亲画过像,但画得不像。听母亲说,父亲中等偏高的个子,比较瘦,和我一样,也是浓眉大眼的。”梁福金老人比划着说。

    “爷爷的故事对你们有哪些影响?”我同站在一旁的梁志刚聊起来。

    “奶奶经常说,爷爷是为解放太原牺牲的,我们做晚辈的也觉得自豪。不管干啥事,一想到爷爷是烈士,就告诉自己,要多做好事,要对得起爷爷的牺牲!”人到中年的梁志刚郑重地答道。

    2004年,79岁的孙福兰安然离世。2010年,民政部门安排,将烈士梁老思和妻子孙福兰从祖坟迁出,合葬于太原市黄坡革命烈士陵园,永世相守。起坟时,儿孙从梁老四的墓里还找到3颗锈迹斑斑的子弹、4粒纽扣、一个皮带卡,它们同梁老四一起,见证了解放太原的硝烟。

    “爸,妈,你们终于永远在一起了!”站在父母的墓前,梁福金流下了欣慰的泪水。清风吹过,鸟儿在枝头自由地飞。 (上图为梁老四遗物)

一张泛黄的烈属证

傅晓玉

    这张嵌在镜框中的烈属证,是烈士后人得知太原市黄坡革命烈士陵园解放纪念馆即将开馆的消息后捐赠的,它历经62载岁月风霜的侵蚀,纸色斑驳,边角也已破损。对折式的证书封面是一行印刷体:华北人民政府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里面的内容分两部分,用钢笔填写,由于年代太久,墨水已经褪色,字迹也变得模糊。右边为烈士的个人信息:蔡来银,寿阳县解愁乡蔡家堡村人,19458月入伍,197591团司号员,1949420日牺牲,时年22岁,安葬地点在北门外畜牧场。左边为董必武、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签发的“华北人民政府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查蔡来银同志在革命战争中作战勇敢光荣牺牲,其光荣事迹当永为世人所钦敬,其家属亦当备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华北区革命军人牺牲褒恤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十月十二日。”

    在一个春风和煦的下午,记者见到了烈士温厚朴实的外甥和外甥女,年近六旬的王有福、王二梅姐弟俩。虽然舅舅参军时,他俩还不谙世事,甚至连舅舅的容貌都没有一点印象,只是从家人的点滴回忆中了解一些有关舅舅的情况。经年累月,在他们的脑海里,舅舅的形象竟也渐渐丰满起来。记者的来访,勾起了姐弟俩对尘封已久往事的回忆。他们含着眼泪,向记者讲述了烈属证背后的故事……

    蔡来银是家中的独子,上面只有一个姐姐,即他们的母亲。

    蔡来银出生后,母亲没有奶水,他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8岁时,父亲撇下他们孤儿寡母,撒手人寰,好心的奶爸一直照料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虽然艰难,但在母亲和奶妈、奶爸的呵护下,蔡来银健康成长。时间到了1945年,这时的蔡来银已是一个高大魁梧、仪表堂堂的后生了。这年8月,蔡来银瞒着家人,偷偷地报名参了军。当身着军装、高大英武的蔡来银一路小跑回家与亲人告别时,母亲是既高兴又担忧,儿子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主见,但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母亲拉着儿子的手,一直把他送到村口,久久伫立,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儿子远去的身影。

    19465月的一天,蔡来银的部队行军路过寿阳县蔡家堡村,他回家稍做停留,与亲人匆匆相见,又匆匆离别。谁知这一别,竟是诀别。

    19467月,在太原做小买卖的奶爸将蔡来银的家人迁往太原定居。不久,准备上战场的蔡来银再次回到蔡家堡村。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家门口,却见大门紧锁。从邻居那里得知母亲和姐姐一家人一个月前就到了太原,他的心中好生遗憾,只能把思念锁进心底,对自己说:“那就等打下太原再见吧!”

    19487月晋中战役后,我军于太原附近进行休整,准备发起太原战役,同时派出被俘军官携信入城,动员阎锡山归降。我人民解放军在争取和平解放太原的多次劝告遭到阎军的拒绝后,定于1949420日上午5时发起对太原城的总攻。总攻前夜,蔡来银的心情难以平静,想到很快就能与家人团聚了,他不停地擦拭着与自己朝夕相伴了近五年的军号,直到擦得光可鉴人,才满意地抱着军号睡去,脸上还挂着幸福的微笑。

    第二天凌晨,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在蔡来银嘹亮的冲锋号声召唤下,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直逼北门城下。突然,蔡来银被炮弹击中,殷红的鲜血淌到军号上,洒在了他朝思暮想的亲人居住的土地上……亲人近在咫尺,但无情的战火却将他们阻隔在阴阳两界。永别了,妈妈!儿子不孝,儿不能伺奉您,为您养老送终了……

    蔡来银牺牲后,忠骨被埋在当时北郊区的一个畜牧场。后来太钢扩建,民政部门将蔡来银的迁坟通知寄往寿阳老家。而当时蔡来银的母亲和姐姐一家早已定居太原,所以对此事毫不知晓。来年他们去墓地祭拜时,发现墓地已被夷为平地。烈士的尸骨被迁往了哪里?询问太原市民政部门,得知烈士遗骨被迁到了东山脚下的一个山坳。他们寻到墓地,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傻了眼,眼前的座座坟茔大多数是无名烈士,哪座才是亲人的墓?于是,他们向民政部门提出了烈士安葬申请,太原市黄坡革命烈士陵园的刘凤真主任决定将蔡来银烈士的名字及英勇事迹镌刻在太原解放纪念墙上。这里安 400多名在太原解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蔡来银从此又回到了战友们中间,家人对此深感欣慰。

    采访结束,走在暮色笼罩的小巷里,路边的迎春花、玉兰花、丁香花怒放着,空气中氤氲着清香,让人陶醉,今天的生活是如此美好。连日来,半个多世纪前战火纷飞中战士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当下社会人民生活安定祥和的画面不断在我的眼前闪现,相互交织,直至在脑海中成像。

我其实是幸运的

一位幸存老兵的口述

    董茹村是太原城南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

    我们的采访车在村子里缓缓行驶着,正是中午,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

    “你们去采访一下董茹村的原四只吧,他当年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在战斗中还被打瞎了一双眼睛,在董茹村,问起瞎眼老头儿,村里人都知道。”黄坡烈士陵园的刘凤真主任是这样给我们介绍的。可是眼下,该上哪里找人来问呢?

    终于,我们发现了一家小卖铺,“打听一下,村子里有没有一位原四只老人?”“原四只?”铺子里的大婶偏着头思索。“眼睛是失明了的。”“哦——— 咳,知道,这条路走到头,东边巷子第一家就是。”这下大婶很快地答了上来。原四只老人的家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村院落。“有人吗?”听到响动,一位中年人挑帘从屋子里走了出来。这是老人的三儿子。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中年人打算进屋叫醒午睡的老人。我们不忍打扰老人午睡,正欲阻拦,屋里传来了老人的咳嗽声,老人醒了。现在,84岁的原四只老人坐在了我们面前。清瘦的面庞,头微微仰着,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老人紧闭的眼睛上,岁月的磨损让当年的伤疤已然模糊不清,但仍然看得出,老人左面太阳穴微微凹进去一块。“原大爷,给我们讲讲当年的解放太原战役吧。”“唉,惨啊,就跟死了一回一样。”老人的嘴唇翕动良久,叹出这样一句话来。84岁高龄的老人,已经有些言语不清了,老人一边讲,身边的儿子一边解释和补充。渐渐地,我们仿佛又闻到了62年前解放太原时那旷日持久的硝烟……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典型的一次攻坚战,是平津战役后华北最大的一战。阎锡山军队在太原环城周边修建了百里防御圈,由前进阵地、外围要塞阵地、城垣主阵地及核心阵地四道阵地构成。南郊冶峪村便位于外围阵地。原四只老人所在的十五团一营三连,负责攻打驻守在南郊冶峪村的二战区的国民党部队。

    “那时候,战斗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死人是经常的事情。很多战友,当兵没多久就牺牲了。今天还在一起说笑,明天可能就不在了。”“怕吗?”我们问老人。“枪声一响,就什么都不怕了。”老人回答得很平静。

    冶峪村地势狭隘,易守难攻,部队进攻时无法摆开阵势,一次只能由一个连的兵力展开进攻。部队发起进攻时,刚刚入党、21岁的原四只作为班长,带着一个班的新兵冲锋。一边冲,一边不忘扭头鼓励后面的新兵:“快,跟上!”就在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正打中他的左太阳穴。子弹从头颅穿过,原四只的两只眼珠一下子掉了出来,鲜血喷涌而出,脸上、身上全是血。原四只什么都看不见了。身边的战友帮他把右眼珠推回了眼眶,瞬间的剧痛让他一下子昏死了过去,紧接着,炮弹激起的泥土将原四只完全掩埋……

    三天后,打扫战场的战友从泥土里扒出了原四只。战友们以为他已经死了,准备将他掩埋。然而搬运过程中的颠簸又让原四只醒了过来。就这样,老人捡回了一条命,继而被转到了交城后方医院疗伤。

    事后,原四只老人才知道那场战役的惨烈,他所在连的战士几乎全都拼光了,100多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十几人。

    解放后,原四只老人以一级一等伤残军人的身份转业回到家乡董茹村。转业后,他先后在村里担任过书记、治保主任等职。双目失明,再加上膝盖负过伤,老人只能摸索着下地干活。然而,说到这些,老人话语中却没有一丝惋惜的神情:“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够幸运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再一次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讲述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神情依然如此淡定。这一刻,我明白了老人所说的“幸运”是什么,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还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亲耳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新中国上空响起;与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长眠于地下的战友相比,自己不仅亲身经历了他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还能在耄耋之年亲口为我们这些后辈讲述那段历史,这是一件多么幸运而又悲壮的事情。这一刻,老人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那些为解放太原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

接管了四所学校

裴瑞昌 口述 裴卓英 整理

    1948年之前,我在八路军120师师政治部战斗报社当记者。1948年我的家乡平遥刚解放,我跟县委书记赵力之、县长芦苗回到平遥,召集平遥知识分子组织了大队学习班,赵力之任书记,芦苗任主任,我任大队长。学习班结束后,我到平遥第六高小当校长。

    19494月,我、赵力之、芦苗三人调到榆次,准备太原解放时接管太原,当时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我是军管会成员之一。

    1949424日,天不亮,我们军管会的几十个人就从榆次出发步行前往太原。大概上午9点多到达太原新南门外的空地上待命。当时太原的各个城门都有接管人员在门外等候,按照分工将接管不同的行业或部门。新南门就在现在的五一广场,原来也叫首义门,门里的大街叫首义街。解放军攻城的枪炮声不断,大南门、小北门打得最为激烈。大约10点多,新南门被攻克,解放军战士爬上城墙进到城里打开大门,我们跟着部队一起进了城。刚进城门,迎面走过来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押着阎锡山的两个被俘虏的军长,一个是孙楚,瘦小个子;一个是王靖国,是个大个子,没有捆绑他们,只是用枪押着他们出了新南门。

    我们沿路一直往府东街走,目的地是西缉虎营的第四完全小学。城内全是平房、土路,路上不见老百姓,老百姓都躲在家里,有的还藏在菜窖里。解放军战士也不多,大部分解放军都在城门周围,小北门、大北门、水西关、旱西关、大南门、东门外进行战斗。我们还看到省政府门口和里面有些解放军。

    我的任务是负责是负责接管学校,接管4个学校,第四完全小学在西缉虎营,第十完全小学在东缉虎营,第十二完全小学在北仓巷,还有北门街小学。

    将近中午时分,我们先去了西缉虎营的四完小。进了学校,二十多名教职员工都在学校等候,学生们在家里。我们把员工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我们是军管委的,来接管学校。咱们解放军政策是宽大的,你们继续当教师,发挥作用,不按阎锡山的军官对待,请大家放心,过两天就来上班。”经过坚苦卓绝的努力,刚刚解放的太原需要安定,我们从各方面把老师安顿好。后来经过审查,教师里也有个别人是阎锡山特务机关“同志会”的骨干,是组长以上的特派员骨干,我们都做了一定的处理。

    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接管安顿,到了7月份,我负责的4个学校基本上接管完毕。

攻守“淖马要塞”

魏晋屏

    19481027日我军攻占淖马主阵地。当时,我在十五纵队四十三旅127团任见习作战参谋。徐向前司令员给十五纵队刘忠司令员来电:“你们已经插到敌人心脏去了,敌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进行疯狂反扑,127团要把敌人消灭在主阵地前。要利用敌人反扑的空隙,赶紧修筑工事,补足弹药,研究对策。兵团和其他纵队的炮火也会支援的。”

    团长李成春在接受任务后迅速率领三营进行防守阵地部署。

    我军进入阵地还不到4个小时,敌人就集结了四千余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阵地扑来。敌倾其四十师全部、八总队、蒋军“王牌军”三十师一部向我军猛攻,掩体和交通壕全被炸平。战士们把敌人尸体堆起来作掩体,进行顽强的反击。在紧急关头,增援的部队赶到,敌人丢下1500具尸体狼狈逃跑。我军在1027日和28日两天之内连续击退敌11次疯狂反扑,完全巩固了阵地。

    在淖马主阵地得到巩固后,上级命令乘胜攻克淖马炮碉。突破口选在敌人正面防御的要害处,那里虽是峭壁沟崖,但可以利用其隐蔽性让部队炸毁其炮碉,为扩大战果攻占全部阵地创造有利条件。

    1948119日夜,我主攻营两个连和工兵连一部秘密运动到淖马沟的东岸,神不知鬼不觉潜入距敌前沿150米的窑洞内隐蔽待命。

    次日下午4时,攻打炮碉的战斗打响了。工兵连40个战士带了1600斤炸药在我军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扑向敌阵地前沿。一声巨响,峭壁顶上前沿阵地的敌人和他的 “乌龟壳”一起坐上“土飞机”飞上了天,十多米高的峭壁顿时变成20米宽的斜坡。经过5个小时激战,炮碉阵地全部被我军占领并击退敌数次反扑。

    1112日拂晓,敌人集结了强大炮火向我阵地轰击,临时挖的掩体和交通壕全部被破坏。接着敌五千余人向我阵地扑来,我前沿部队伤亡很大,后方的运输线被敌炮严密封锁,增援部队难以上来。团长李成春一方面请上级用炮火压制敌火力和反扑之敌,另一方面命令二营火速增援袭击进攻敌之侧后。炮弹在敌纵深猛烈爆炸,敌人慌作一团,此时我增援部队赶到了,一齐向敌猛烈射击,敌狼狈逃跑。

    在坚守淖马主阵地和攻克坚守淖马炮碉战斗中我军共毙伤敌3120人,俘虏320人,投降800人,合计4240人,为全歼太原守敌扫除了最后一道屏障。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20110424;本文作者: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6-14 )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文史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