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晋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

  晋阳,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代都市。史书记载,赵襄子守晋阳,刘琨据晋阳,北齐为“别都”,唐更为北都、北京,在政治上、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火焚水灌,化为灰烬,一片废墟。从春秋鲁定公十三年(前497)“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毁城至今, 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

  首先,晋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1)赵襄子据守晋阳。战国时代,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晋智瑶率韩、魏之师围晋阳,“三年不能拔,乃决晋水灌之”。赵无恤约韩驹、韩虎反攻智瑶,并杀之,而“三分其地”。赵都晋阳,韩都平阳,魏都安邑。周考王四年(前437)之后至周威烈王中(前416年前后),韩、赵、魏三家强大,晋幽公(前437~前416)反而礼敬于赵、韩、魏。周显王三十六年,赵肃侯十七年(前333)赵筑长城。周王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秦伐赵。翌年,又攻赵。周王三十五年,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秦白起攻赵,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战国赵邑,在今山西高平县西)。翌年,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蔺相如从。秦庄襄王二年(前248),赵孝成王十八年,秦蒙骜攻晋阳,击赵榆次、新城、狼孟,得37城。秦王政十五年(前232),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赵代王嘉六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徙韩王信封地于太原。刘邦以太原郡31县为韩国,都晋阳。九月,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冒顿单于侵太原,至晋阳。后又为刘邦攻占,刘坐镇晋阳。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为固边以刘恒为代王,改代国,都晋阳。西汉孝文皇帝刘恒元年(前179),刘恒即帝位,封皇子刘参太原王,都晋阳。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并太原、代为代国,都晋阳。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代国,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古城营一带)。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朔方、并等十三部。并州,治晋阳。东汉分七郡,太原,郡治,并州部刺史治所晋阳。三国曹魏时,太原国,都晋阳。西晋,封子弟以郡为国,太原国都晋阳。西晋永嘉(307-313)初,并州刺史刘琨表鲜卑拓跋猗卢为大单于,代郡公。永安元年(304),刘渊据离石称大单于,十二月攻略并州诸郡县。永嘉六年(321)七月,刘聪陷晋阳,刘琨奔常山。十月,刘琨借拓跋猗卢之助,败刘聪复晋阳。刘琨几进几出晋阳城,曾重建晋阳城。

  十六国:前赵(304~329)刘渊匈奴汉国太原郡,治晋阳。后赵(330-351)石勒治晋阳。前燕(335-370)慕容氏治晋阳。前秦(350-394)苻丕都晋阳。西燕(384-394)慕容氏治晋阳。后燕(384-407)慕容氏治晋阳。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550-558)别都晋阳。废帝高殷(559)别都晋阳。孝昭帝高演(560)别都晋阳。武成帝高湛(561-564)别都晋阳。齐后王高纬(565-575)别都晋阳。

  唐北都:长寿元年(692)九月置。神龙元年(705)二月废。开元十一年(723)正月复置。天宝元年(742)改北京。上元元年(760)废北京。宝应元年(762)又置北都。晋阳与长安、洛阳称“三京”。

  后唐(923-936)晋阳为西京、北都。后晋(936-947)晋阳为北京。后汉(947-951)晋阳为北京。北汉(951-979)都晋阳。

  综上,从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始至汉,晋阳成为北方名城。至唐“经济富庶,文学昌盛”,成为大都会。金元时又有“锦绣太原城”之誉。

  晋阳文化在中国七大文化圈中,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圈”。

  这一文化圈,北自长城,南至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部,东达黄海,代表和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既具有民族融合,强悍勇武、慷慨壮烈的一面,又有民族聚居,三教结合、风格秀美的一面。晋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黄河流域文化圈的中心,在历史地位上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正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山西)东侧太生为之屏障。西则大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首阳、砥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晋阳则为山西的中心都市。

  晋阳一带的崇山、大河、雄关、险隘,“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交通运输、贸易往来必经之通衢,兵家必争之军事重地。晋阳作为十多个朝代和政权的都城或陪都,北有平城、马邑,南有平阳、绛州,扼南北咽喉、控东西通道,历代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2500多年来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壮剧。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晋阳为冲要之地。三家分晋,赵都晋阳;秦赵相持,角逐晋阳;秦略韩魏,以晋阳阻挠匈奴南下;魏晋立国,于晋阳屯集重兵把守;苻坚取燕,力克晋阳,一举入邺;隋置留守,列戍太原,削平叛乱;唐王朝依托晋阳,引兵西向,夺得天下;郭子仪依托并晋,平定安史祸乱;李克用倚恃并晋,梁不能制;历代或割据晋阳,或扼守太原,四出而争雄,所向克敌,皆得益于晋阳“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厄东陉关、西陉关”,为“四塞”之地的险要形势。

  在上述久远的历史、地理背景下、朝代更替、文化变迁,因历代积累而形成了晋阳文化的特色。

  一是民族融合的多样性。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是“华戎”交融杂处的区域。按史念海先生所说,“华戎”即华族非华族之分。华指诸夏之国,亦即诸侯封国;戎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均系非华族之称。但夷、蛮、戎、狄并非四种不同部落,细分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周礼》),“九夷、八蛮、六戎、五狄”(《礼记》),“八狄、七戎、九夷”(《墨子》)诸说,都是对非华族的泛指、泛称。诸侯封国,即所谓“鲜卑、匈奴、羯、氐、羌”五胡及诸多“非华族”即少数民族部落,这说明各民族习俗文化的交融和华族文化被打破封闭的开放态势,农耕文化同游牧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汇通,造就了晋阳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

  二是历久不衰的传承性。晋阳文化从最早文字记载算起,有2500多年的连续发展。尽管时间漫长,累遭战乱、兵连祸结,但诸侯国之间、部落之间、诸侯与部落之间,长期的分裂融合,不仅形成了晋阳文化的多元化,而且形成了历久不衰传承性。晋阳文化历经春秋战国战乱频仍,到秦汉统一大帝国;从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争战,到隋唐统一大中华,直到五代十国,宋初赵光义焚晋阳城,以及各朝代攻战退避和戎狄的转移迁徒,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具有了相对稳定的融合传承性。特别是山西、晋阳“诗书传家”、耕读继世,世家颇多,如晋阳唐氏、太原王氏、寿阳祁家、榆次常家、盂县张家、祁县乔家等,或名宦乡贤、文臣武将,或文人作家、书画巨匠以及刻书、藏书家,大抵在王朝更替中世代相传,具有牢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三是自强不息的独特性。晋阳人勤于学习,勇于创业、善于经营,历代出现了诸多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商海巨贾。由朔州敕勒部徙居晋阳的北齐左丞相斛律金及其子大将军斛律光,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战功多多,一门六代身居显位,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其他如曹魏时阳曲郭淮、郭统父子兄弟四代,司马晋时晋阳王浑、王济、王湛、王述六代,赵宋盂县张象仁、张文德、张象贤、张象仪父子、兄弟、叔侄三代九人……均跻身官场、位居显要。唐晋阳唐次、唐彦廉祖孙进士,唐太原王播、王炎、王铎兄弟三进士,元盂县张士完、张文、张聚等七世八进士等,都反映出晋阳文化别具一格,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独特性。

  四是悲壮激越的地域性。晋阳的山川形势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贞定王五十六年(前453)赵襄子保卫晋阳之战,开创了战国七雄并峙的局面;晋并州刺史刘琨,凭借晋阳之险,与刘渊、刘聪对峙十载有馀;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依靠李光弼固守晋阳,奠定中兴之基;北汉杨业守太原,抵御宋兵十多年之久;太平兴国初,晋阳人民在保卫晋阳的战斗中,以屋瓦掷敌,顽强反抗,壮怀激烈。晋阳人民生当北国,多慷慨豪侠之气,养成豪放性情,铸成侠义品格,行侠仗义,视死如归,正所谓“幽并游侠儿”,知恩必报,崇尚信义,敢为正义赴死。今晋源镇附近的“豫让桥”,即传颂着我国历史上“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三次刺杀赵襄子,为主人知伯报仇的故事。豫让的慷慨悲壮,正是晋阳人民不畏强暴、不怕赴死精神的折射。农耕文化之基质,游牧文化之熏陶,铸就晋阳人民富于豪侠阳刚之美:雄浑朴实、豪迈壮烈、慷慨悲壮、意气奋发,体现出晋阳文化悲壮激越的地域性特色。

  综观晋阳的历史,似可以说,在人类告别朦昧,文明之光初洒大地时,晋阳就出现了,晋阳文化就产生了。晋阳逐渐成为文化生成的温床,传播的载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焦点。晋阳文化显示了山西地域文明的辉煌,是民族与地区开发的标志和兴衰的晴雨表。研究晋阳文化最终要达到厚重的历史感、质朴的乡土味、浓郁的地域特色、流畅的现代感浑然一体的境界,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本文来源:;本文作者:孙安邦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11-05-10 )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